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開始的標誌。雖然此時孫中山以他的崇高威望,統領著國民黨,但是國民黨“一大”並不風平浪靜。大會開幕的當天下午,孫中山宣讀了大會的《宣言》稿,提交會議審查。
《宣言》是在共產黨的幫助下撰寫的,對孫中山曆來提倡的三民主義,重新作了解釋,加上了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1924年1月28日上午,國民黨“一大”討論《中國國民黨章程草案》,章程草案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成為跨黨黨員。而廣州代表,國民黨人方瑞麟針對共產黨跨黨,提出不能黨中有黨,直接反對孫中山的容共政策。
中共方麵,李大釗作了即席發言,他說,我等之加入國民黨,是為貢獻於本黨,以貢獻於國民黨革命事業而來,不是為取巧討便宜,借國民黨的名義作共產黨的運動而來的。隨後,國民黨元老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等紛紛公開支持。毛澤東則提出了主張——停止討論,即付表決。
結果方瑞麟的提案被否決,國民黨章程草案終於獲得通過,大會同意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在原來的三民主義中,隻有排滿,沒有反帝的內容,這次孫中山把反對帝國主義放到了異常鮮明突出的地位,並且提出了三項關鍵性的措施。但是在討論過程中,宣言審查委員會將“對外政策”項下的,收回租界、收回海關、廢除不平等條約,這些具體內容刪去。
孫中山十分生氣,堅持要求恢複這些條文,他反問,帝國主義所加於中國民族的束縛不解除,中國還有什麼希望可以自由,可以獨立。
之後,全體舉手一致通過反帝內容。大會的第39號席上,坐著的是湖南代表毛澤東,蔣介石也坐在會場裏,但是他隻是列席會議。這是毛蔣首次同席。
1月22日,孫中山先生提名毛澤東為章程審查委員會的成員。1月29日,孫中山先生又提名毛澤東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候補委員。蔣介石此時還沒有意識到,這個一口湖南話的青年,後來竟成了他最大的政治對手。
國民黨“一大”宣言(節選)
由是言之,自辛亥革命以後,以迄於今,中國之情況不但無進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勢。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令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此全國人民所為疾首蹙額,而有識者所以彷徨日夜,急欲為全國人民求一生路者也。
然所謂生路者如何乎?國內各黨派以至於個人既外國人多有擬議及此者,試簡單歸納各種擬議以一評騭其當否,而分述於下:一曰立憲派此派之擬議,以為今日中國之大患在於無法,苟能藉憲法以謀統一,則分崩離析之局庶可收拾。曾不思憲法之所以能有效力,全恃民眾之擁護;假使隻有白紙黑字之憲法,決不能保證民權,俾不受軍閥之摧殘。元年以來,嚐有約法。然專製餘孽、軍閥官僚僭竊擅權,無惡不作,此輩一日不去,憲法即一日不生效力,無異廢紙,何補民權?邇者曹錕以非法行賄,屍位北京,亦嚐藉所謂憲法以為文飾之具矣;而其所為,乃與憲法若風馬牛不相及。故知推行憲法之先決問題,首在民眾之能擁護憲法與否。舍本求末,無有是外。不特此也,民眾果無組織,雖有憲法,即民眾自身亦不能運用之,縱無軍閥之摧殘,其為具文自若也。故立憲派隻知要求憲法,而絕不顧及將何以擁護憲法,何以運用憲法,即可知其無組織、無方法、無勇氣以真為憲法而奮鬥。憲法之成立,唯在列強及軍閥之勢力顛覆之後耳!二曰聯省自治派此派之擬議,以為造成中國今日之亂象,由於中央政府權力過重,故當分其權力於各省,各省自治已成,則中央政府權力日削,無所恃以為惡也。曾不思今日北京政府權力,初非法律所賦予,人民所承認,乃由大軍閥攘奪而得之。大軍閥既挾持其暴力,以把持中央政府,複即利用中央政府,以擴充其暴力。吾人不謀所以毀滅大軍閥之暴力,使不得挾持中央政府以為惡,乃反欲藉各省小軍閥之力,以謀減削中央政府之權能,是何為耶?推其結果,不過分裂中國,使小軍閥各占一省,自謀利益,以與挾持中央政府之大軍閥相安於無事而已,何自治之足雲?夫真正的自治,誠為至當,亦誠適合吾民族之需要與精神。然此等真正的自治,必待中國全體獨立之後始能有成,中國全體尚未能獲得自由,而欲一部分先能獲得自由,豈可能耶?故知爭回自治之運動,決不能與爭回民族獨立之運動分道而行,自由之中國以內始能有自由之剩一省以內所有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唯有於全國之規模中始能解決。則各省真正自治之實現,必在全國國民革命勝利之後,亦已顯然,願國人一思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