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殺了呂不韋,把他的門客都轟走了。他感到困惑不解:“別國的人為什麼跑到秦國來做官呢?”一個人連本鄉本土都不愛護,還能愛護秦國嗎?再說,秦國的事,他可以叫秦國人來辦;秦國的朝政應當由他自己來管。他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就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別國來的客人不許住在鹹陽。凡是在秦國做官的別國的人,全部免掉職務,三天之內離開秦國。收留別國的人要全部治罪。”
這道“逐客令”一出來,所有別國的人都給轟出去。被轟出去的大小官兒當中有個楚國人叫李斯。他本來是儒家大師荀卿的弟子,一向在呂不韋門下,呂布韋把他推薦給秦王政,秦王政曾拜他為客卿。這一次李斯被趕出鹹陽城外,覺得非常懊惱。一路上他還想著辦法。如果因為他是呂不韋一派的人而給秦王轟出去,那他以後不提呂不韋也行啊。隻要秦王能夠用他,別說是呂不韋,就是他老師荀卿的主張,他也能極力反對,前思後想,他決定再撞一回運氣。就寫了一個奏章,叫秦國人送給秦王政。秦王政拿過來一瞧,隻見上頭寫著:
從前穆公搜羅人才,在西邊得到了由餘,在東邊得到了百裏奚,從宋國迎接了蹇叔,從晉國迎接了丕豹和公孫枝。由餘、百裏奚、蹇叔、丕豹、公孫枝都不是秦國人,可是穆公仍然重用了他們,收服了二十個小國,最終當了西方的霸主。孝公用了魏國人公孫鞅,改革製度,移風易俗,人民增加了生產,國家因此富強起來。惠王用了張儀,征服了三川、巴蜀、上郡、漢中、郢都這些地方,擴張了好幾千裏的土地,粉碎了六國合縱的陰謀。昭王用了範雎,廢了穰侯,轟走了華陽,大大加強了國家的實力,實行遠交近攻的計策,一步步地擴大了地盤。這都說明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都是依靠著外來的人做成了大事。假如這四位君王不搜羅人才,不重用外來的人,秦國哪能像今天這樣富強?這麼看來,外來的人並沒有對不起秦國的地方,有什麼理由要轟走外來的人?再瞧大王所喜愛的東西吧:昆山的白玉、隨縣的明珠、吳國的寶劍、北狄的快馬、江南的金銀、西蜀的丹青、齊國的綢緞、鄭國、衛國的音樂——所有這些大王喜愛的東西,沒有一件是秦國出產的!如果不是本國的人就不任用,不是土生土長的東西就不要,那麼,孔雀毛編成的旗子也就不能用;鱷魚皮蒙成的鼓就不能打;宮女們的玉簪、珠圈、繡花的衣裳、五彩的飄帶,都得扔掉;王宮裏精美的象牙裝飾品都應當改為粗糙的木器;音樂隊裏的絲弦樂器都得廢除,全部改成秦國的瓦盆。但是如今大王不但喜愛這些好看的裝飾、好聽的音樂,並且還把趙國的舞女、鄭國和衛國的美女都收在後宮裏。這是為什麼?還不是為了享福作樂?凡是能夠享福作樂的東西,即使是其他國家的也是全盤接受,並且比起本國的東西來還加倍地愛;一提起人才來,就不分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都轟出去。這麼說來,大王單單看重音樂、珠子、玉器、美人,反倒看輕了關係著國家興亡的人才了!我聽說土地廣的糧食多,國家大的人口多,軍隊強的勇士多。泰山不拋棄泥土,因此能夠堆得那麼高;大海容納了小河流,因此能夠變得那麼深;王者不拒絕眾百姓,因此能夠發揚他的德行。如今大王轟走外來的人,天下的英雄豪傑隻好跑到別的國家去了。大王轟走別國的人就是給敵國增加了力量。將來秦國的危險跟禍患就可想而知了。
秦王政一邊念著,一邊不斷地點頭。他立刻收回逐客令,派人叫回李斯,並讓他官複原職。
不打不相識
“不打不相識”比喻不經過衝突,相互了解不深。
此典出自《水滸傳》三八:“戴宗道:‘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兄弟,常言道:不打不相識。’”
宋江、戴宗、李逵三人在江州潯陽樓上喝酒,宋江想喝鮮魚湯。李逵跳起來說:“我去討兩尾活魚來與哥哥吃,船上打魚的不敢不給我。”走到江邊看時:隻見約有八九十隻船,都係在綠楊樹下。李逵大喝一聲:“船上活魚把兩尾與我。”漁人應道:“我們等不見漁牙主人來,不敢開艙。”李逵聽後便跳上一隻船去,把竹笆篾用力一拔,伸手去船板底下摸時,哪裏有一條魚。原來船尾開半截大孔放江水出入,養著活魚,卻把竹笆篾攔住,李逵這一拔把魚都放走了。那七八十名漁人都奔上船,用竹篙來打李逵。李逵大怒,兩隻手一架,早搶了五六條在手,一似扭蔥般都扭斷了。正熱鬧時,隻見一個人從小路走來,趕上去大喝道:“你這廝要打誰?”李逵也不回答,輪過竹竿便狠打。那人搶上來奪了竹竿,李逵便一把揪住那人頭發,直把那人頭按下去,提起鐵錘般拳頭去那人脊梁上擂鼓似地打,那人怎生掙紮?幸虧宋江來劈腰抱住,戴宗喝道:“使不得!”那人一道煙走了。
宋江、戴宗正埋怨李逵時,隻聽背後有人罵道:“黑殺才,今番來和你見個輸贏!”回頭看見那人撐著隻漁船隻是罵。李逵大怒,吼了一聲騰地跳到船上,說時遲,那時快,那人把竹篙往岸邊輕輕一點,雙足一蹬,船便箭也似的投江心去了,那人說道:“且不和你廝打,先教你吃些水。”兩隻腳一晃,船底朝天,兩個好漢都撞下江去。隻見那人把李逵提將起來,又淹將下去,何止淹了數十遭。戴宗問眾人:“這大漢是誰?”眾人道:“便是本地漁牙主人,浪裏白條張順。”戴宗便叫道:“張二哥不要動手,這大漢是俺們兄弟,上岸來說話。”張順認得戴宗,便放了李逵抓上岸來。戴宗指著李逵問張順道:“你認得他麼?”張順道:“小人如何不認得李大哥?隻是不曾交手。”李逵道:“你也淹得我夠了。”張順道:“你也打得我好了!”戴宗道:“你倆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不忘溝壑
“不忘溝壑”形容時刻不忘為正義而獻出生命。
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戰國時期,孟子的學生陳代建議孟子去拜見諸侯,他對孟子說:“您不去拜見諸侯,隻是從小處維護自己清高的氣節吧?如果您去拜見諸侯,從大處看,就可以推行王道仁政了,也可以稱霸諸侯。況且《誌》書上說過這樣的話:‘彎曲時隻有一尺長,伸展開來就有八尺長了。’我覺得您可以那樣去做。”
孟子回答道:“從前齊景公打獵,用飾有羽毛的旗幟召喚獵苑的管理員,小吏認為齊景公的行為不合乎禮數,就沒有理睬他,齊景公準備殺他。可見有誌氣的人為了堅持節操不怕拋屍山溝,勇敢的人為了維護正義不怕掉腦袋。孔子稱讚管理員什麼呢?就在於稱讚他對不是自己應該接受的召喚,堅決不接受的態度。如果諸侯沒有邀請我,而我堅持前去,又是怎樣的行為呢?你說彎曲時隻有尺把長,伸展開來就有八尺長,那是從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單從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彎曲時有八尺長,伸展開來僅僅尺把長,而又是有利的,難道也可以去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