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 / 3)

隋文帝點頭稱是,決定將李諤的建議頒行各地,讓地方官參照執行。

不久,隋文帝便死去了,而隋煬帝是個荒淫無道的暴君,喜歡那種“風花雪月”的文章,因此,李諤的建議很快就成了泡影了。

廉頗善飯

“廉頗善飯”的意思是說,大將廉頗雖然老了,但是飯量卻很好。人們用”廉頗善飯”比喻人老當益壯,雄姿不減當年。

此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公元前244年,趙孝成王死了,他的兒子悼襄王即位,悼襄王委派樂乘為將,取代了廉頗。廉頗很生氣就率兵攻打樂乘,把樂乘打跑了。廉頗投奔到魏國的首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第二年,趙國派李牧做將軍率兵攻打燕國,李枚很快攻下了武遂、方城。廉頗在魏國居留了很長時間,但魏國卻不信任他。趙國數次被秦軍所困擾,悼襄王於是希望能再次起用廉頗,而廉頗也想再次為趙國效力。於是趙王派使者前去魏國,想證實一下年邁的廉頗是否還可以任用。廉頗的仇人郭開送給使者很多錢財,叫他說廉頗的壞話。這個使者見到廉頗之後,廉頗為了表示自己健康,一頓飯竟然吃了一鬥米十斤肉,他還披著鎧甲縱身上馬,以顯示自己老當益壯,還可任用。那個受賄的使者回來以後,對悼襄王說:“廉將軍雖然年邁,不過飯量很好。可是,同我坐著坐著,一會兒工夫就拉了三回屎。”趙王於是覺得廉頗確實老了,不能再作用了,因而就沒有再召他回來。

流言蜚語

“流言蜚語”指製造謠言;也可用以指謠言。

此典出自《尚書·金縢》:“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

周武王生了一場重病。內史周公(姬旦)寫冊書向先王祈禱。他打掃出一塊土地,築起三座祭壇,又在三壇的南方築起一座台子,麵向北站立,虔誠地向已逝的太王、季王、文王禱告說:“如果三位先王答應我的請求,就讓我代替武王去死吧!”祈禱得到了良好的預兆,史官把周公禱告的書簡放進金屬裝飾的匣子裏。恰的是,第二天,周武王就痊愈了。

後來,周武王死了。年少的周成王繼位,周公攝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哥哥管叔對周公心懷怨恨,便和其他幾個弟弟散布謠言說:“周公將對年幼的成王不利。”周公對太公、召(shào)公說:“如果我不攝政,將無法向先王交代。”所以周公東征,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亂,逮捕了作亂的罪人。後來,周公寫了一首詩送給成王,叫做《鴟鴞》,向成王申述周室危急以及自己曆盡艱辛,救亂扶傾的苦心,從此成王再也不敢責怪他。

馬革裹屍

“馬革裹屍”比喻願意死在戰場上,拿馬革來包裹屍首,表達了一種愛國的忠誠,豪邁的誌氣。

此典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援,字文淵,東漢茂陵(今陝西)人。有一次他去攻打隗囂,凱旋而歸,他的老朋友們都去慰勞他,並向他道賀。光武帝也給了他豐厚的賞賜。馬援覺得他的功勞太微薄,賞賜卻太厚了。伏波將軍路博德開辟南越,建立了七個郡,隻有幾百戶的封地,而自己的功勞根本沒有他的功勞大,卻得了一縣的俸祿,他深感功勞之微薄,受不起這樣厚的賞賜,所以他一直想替國家再立些功勞。

恰巧此時匈奴劫掠扶風,於是馬援向光武帝請求出征。出發前,馬援異常慷慨地說:“大丈夫當戰死疆場,用馬革裹著屍體回來,怎麼能躺在床上,被困在兒女手中呢!”

滿城風雨

“滿城風雨”原指城內處處風雨交加的深秋景色,現用以比喻某事很快傳播開來,人們議論紛紛。

此典出自《冷齋夜話》卷四:“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昨日閑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

這段話意思是說:

秋天來了,這時自然界的景物都是寫詩的絕好材料。昨天無事可做,正靠在榻上養神,忽聽到叢林中傳出風吹雨打的聲音,美妙極了,便忍不住起身提筆,在牆壁上題詩:“滿城風雨近重陽……”剛寫完第一句,忽然催收房租的人拍門進來,破壞了我寫詩的興致。

捫虱而談

“捫虱而談”形容舉止言談不凡,態度從容不迫,無所顧忌。

此典出自《晉書·王猛傳》:“猛瑰姿俊偉,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鹹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少遊於鄴都,時人罕能識也。唯徐統見而奇之,召為功曹。遁而不應,遂隱於華陰山。懷佐世之誌,希龍顏之主,斂翼待時,候風雲而後動。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麵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王猛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裏,小時候以賣畚為業,養家糊口。

王猛俊秀而高大,又博學多識,喜讀研讀兵書,性情嚴謹莊重,態度嚴肅,氣度不凡,誌向遠大,從不考慮瑣事,也不屑參拜天地神靈,更不與他人來往。因此,那班華而不實的士人都輕視他、嘲笑他。王猛心安理得,從不放在心上。少年時代,他到鄴都遊曆,當時很多人都不欣賞他。隻有徐統認為他有傑出的才能,想征召他為功曹。但是,王猛不肯答應,溜到華陰山隱居。他有濟世的誌向,希望出現一個賢明有為的君主。他收攏著翅膀,以等待展翅高飛的機會。桓溫率領軍隊進入函穀關時,王猛身披麻布短衣,前去求見。他一麵同桓溫談論天下大事,一麵把手伸進衣服內旁若無人地捉虱子。桓溫看見王猛在捉虱子,感到很驚異,問道:“我是奉天子的命令,率領精銳部隊十萬人來匡扶正義,討伐叛逆,為老百姓掃滅殘敗的賤人的。可是,三秦的英雄豪傑都不來見我,這是為什麼呢?”王猛回答道:“桓公能不遠數千裏深入賊寇的境地,可是長安離這個地方這麼近,卻不肯過灞水,老百姓不知你心中的想法,所以不來拜望。”桓溫被說得啞口無言。桓溫退兵時,賜給王猛車輛馬匹,任他為督護高官一起去江南。王猛回到華陰山同師傅商議,師傅說:“你同桓溫怎麼能同時在世上存在呢!你留在這裏,將來也會得到富貴,何必遠行!”於是,王猛沒有跟隨桓溫而去。王猛心裏明白,回到高級士族專權的東晉朝,自己不可能有前途,與其幫著桓溫來篡晉,還不如留在關中再找機會。不久,王猛就成為苻堅的親信人,發揮了他傑出的政治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