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3)

第十章

言之鑿鑿

“言之鑿鑿”形容說得非常確實,有根有據。

此典出自清代蒲鬆齡《聊齋誌異·段氏》:“言之鑿鑿,確可信據。”

有個大富翁名叫段瑞懷,已經四十歲了,膝下還沒有兒子。他很想再娶一個老婆,但由於他的妻子連氏嫉妒心很強,所以他一直不敢付諸實施。他曾與一女婢有私,連氏發覺後把女婢賣給了一個姓欒的為妻。段瑞懷年歲日益增長,由於沒有兒子,他的侄兒們便來向他要錢要糧,段瑞懷卻一文不給。段瑞懷想到自己無子,準備選一個侄兒作為繼承人,但他的那些侄兒們都不願意。段瑞懷這才後悔過去不該對侄兒態度那麼壞。無奈之下,他隻好壯起膽買了兩個妾,不久,她們都懷了孕。但孩子一生下來就都死了,全家失望慪氣。一年以後,瑞懷中風臥床不起,眾侄子乘機來隨意拿取牛馬什物;連氏出來幹涉,眾侄子反唇相譏。不久瑞懷死了,眾侄兒把他的財產分得精光。正分得不可開交時,忽然一人前來吊喪。眾人都不認識他,便詫異地問道:“你是何人?為何前來吊孝?”那人答道:“死者是我的父親。”眾人驚異,忙問原由。來人說:“我母親曾是你家婢女,後被賣去欒家,五個月後就生下了我。我在欒家,眾兄弟都不願把財產分給我,都說我是段家的兒子。”他“言之鑿鑿,確可信據。”連氏聽了非常高興,說道:“我今天有兒子了。”眾侄兒聽了,非常不服,告到官府。官府問明情況,將眾侄兒奪去的財物全部收回,歸還給原主。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比喻庸碌的人不可能理解誌向遠大之人的抱負。

此典出自《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陳勝是河南陽城的農民,家境貧窮,年輕時給人當雇農,為地主種田。有一天,他幹活幹累了,和夥伴們坐在田埂上休息,他說:“我們現在這樣勞苦,將來有一天誰富貴了、有所作為了,不要忘記今天的苦,也不要忘記一起勞苦的夥伴!”他的同伴們都笑著說:“你不過是個雇農,哪裏富貴得起來呢?”陳勝歎口氣說:“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小雀兒怎麼會知道飛鴻以四海為家的宏大誌願呢?)

後來,陳勝起義反對暴秦,成為農民起義軍的首領,稱為陳王。那些曾經和陳勝一起幹活的夥伴知道了,來看他。敲宮門大喊:“我找陳勝。”衛兵要把他們抓起來,雙方正在爭執的時候,陳勝出來了,夥伴們大喊:“陳勝,我們來了!”陳勝於是把他們帶進王宮。王宮裏陳設富麗,夥伴們驚訝地說:“啊呀!陳勝為王這麼闊氣!”他們在王宮做客,感到很高興和自豪,常常向別人談陳勝和他們一起勞動時的情景。陳勝覺得有礙於他的麵子,竟把這些舊時的夥伴們都殺了。結果,他那些農民出身的部下全都逃跑了。從此,陳勝陷入了孤立的境地中。

搖唇鼓舌

“搖唇鼓舌”意思是,搖動嘴唇,鼓動舌頭。用以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遊說,也可用來泛指多嘴多舌,賣弄口才。

此典出自《莊子·盜蹠》:“謁者入通,盜蹠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曰:‘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邪?’為我告之:‘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桂木之冠,帶死牛之肋,多辭說盡,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徼幸於封侯富貴者也。子之罪大極重,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餔之膳!’”

魯僖公有一個大夫,姓展,名禽,字季,因食邑柳下,跡稱柳下季;諡號惠,又稱柳下惠。那時距孔子出生還有八十餘年,所以孔子和柳下惠不可能成為朋友。因為這裏講述的隻是寓言,便稱孔子與柳下惠是好朋友。柳下惠有一個弟弟,名叫盜蹠。盜蹠有隨從九千人,為所欲為,在諸侯間攻打施暴,穿穴屋室,解脫門樞,驅趕別人的牛馬,搶占別人的妻女,貪得無厭,忘卻親友,不顧念父母兄弟之情,也不祭祀先祖。他們所過之處,大國緊守城門,小國遁入城中嚴陣自守,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孔子對柳下惠說:“做父親的,一定要教訓好自己的兒子;做哥哥的,一定要能開導自己的弟弟。如果父親不能訓好兒子,哥哥無法教育弟弟,那麼,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的血親關係也就不值得珍惜了。如今,您是才能優異的人,而您的弟弟盜蹠卻是天下的公害。您不能教育他,我為您感到恥辱。我想替您去開導他。”

柳下惠說:“您說為父者一定能訓示兒子,為兄者一定能教育弟弟,但是,如果兒子不願聽父親的訓示,弟弟不願接受哥哥的教育,即使您講了一大堆道理,又有什麼用處呢!況且,盜蹠非常聰明,經常令人捉摸不定,他很強大,能夠抗拒勁敵;又能言善辯,足以掩飾自己的過失。如果您迎合他的心願,他就高興,如果您違背了他的想法,他發起怒來,就會用言語侮辱您。所以我奉勸先生,您一定不要去啊!”

孔子堅持不聽柳下惠的勸告,命顏回駕車,讓子貢陪伴他一起去見盜蹠。盜蹠正帶領隨從在南坡上休息,並用人肝做成肴饌而吃得津津有味呢。孔子下了車,拜見了盜蹠手下的傳達者,說:“魯人孔丘,聽說盜蹠將軍德高義重,特來拜見。”

傳達者進去通報,盜蹠聽了,怒發衝冠,說:“這個老東西就是魯國的巧偽人孔丘吧?替我轉告他幾句話:‘你花言巧語,用文武之道做幌子,帶著浮華雕飾的帽子,七枝八杈的,好像樹枝一樣;係著用牛皮做成的大革帶;多嘴滑舌,亂說一通;不耕田卻吃得飽飽的,不織布卻穿得暖暖的;搖動嘴唇,鼓動舌尖,任意搬弄是非,欺騙天下的君主;使天下的學士舍本逐末,追求什麼孝悌之道而尋求發財。你孔丘罪大惡極,馬上給我滾回去!不然,我挖出你的心肝做菜肴吃!’”

要言不煩

“要言不煩”的意思是,說話簡明扼要,一點也不煩瑣。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管輅傳》注:“晏含笑而讚之:‘可謂要言不煩也。’因請輅為卦。”

三國時期,魏國平原人管輅通曉《周易》,擅長卜筮。吏部尚書何晏早就聽說過管輅的名氣,很想同他談談《周易》。何晏曾經說,《周易》以陽爻為九,如初九、上九等,所以請管輅指教原由。管輅便同何晏一起談論《周易》,把這些玄妙的“九事”說得非常透徹。何晏說:“您談論陰陽,真是舉世無雙啊。”當時,在場的還有一個尚書鄧颺,他說:“管輅,人們都認為您精通《周易》,而您開始時卻不談《周易》中卦辭的意義,這是為什麼呢?”管輅應聲回答道:“精通《周易》的人是不談論《周易》的。”何晏含笑稱讚管輅說:“您的話真是簡明扼要,一點也不煩瑣。”遂請管輅給他算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