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的意思是說,使天下的一切事情都得到糾正。
此典出自《論語·憲問》:“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有一天,孔子與弟子子路、子貢討論起了“仁德”的問題。子路說:
“從前的齊桓公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糾,公子糾的師傅召忽也因此自殺。但是公子糾的另一位師傅管仲卻活下來,還幫助齊桓公治理朝政。這樣的人不算有仁德吧?”
“不,不能這樣看待人。”孔子嚴肅地說,“管仲是有仁德的。他英才蓋世,智勇過人,把齊國治理得國富民強、威震四鄰,齊桓公多次主持諸侯國之間的盟會,都是憑借管仲的力量啊……”
子貢不同意先生的看法,他反駁說:
“管仲怎麼可以算是仁人呢?公子糾被齊桓公殺死,作為師傅的管仲,根據節應該以身殉難。但是他不但沒有死,反而去輔佐仇人齊桓公!”
孔子聽了子貢的話,笑了笑,耐心地向弟子們解釋說:
“觀察一個人隻盯著小節、小信,是不公正的喲。你們想想看,如果齊國沒有管仲,它會強盛嗎?齊桓公沒有管仲,他能稱霸於諸侯嗎?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全是管仲的功勞呀。人們至今還在享用他的恩澤呢。當初如果失掉管仲,齊國人可能是披頭散發衣衫不整,像野人那樣生活哩!像管仲這樣具有大智大勇的卓絕人才,怎麼能像普通百姓那樣自毀自棄在山溝、草莽,埋沒自己的濟世之才呢……”
子路、子貢聽了先生的一席話,對先生佩服得五體投地,讚不絕口。
一言以蔽之
“一言以蔽之”用以表示用一句話來概括某事物。
此典出自《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起初隻稱《詩》,因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才稱《詩經》。《詩經》編成於春秋時期,一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大雅》、《小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大多數都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及湖北等地。相傳周王室曾派人專門收集民間詩歌,稱為“采詩”,通常認為,《國風》部分大多都是民間詩歌;《雅》、《頌》則來自統治階級。很久以來,《詩經》一直受到很高的評價。它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文學發展有深廣的影響,是非常珍貴的古代史料。
據《史記》等書記載,孔子曾編刪《詩經》。孔子在評論這部詩集時曾說:“《詩經》共三百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作者的思想是完全純正的,沒有任何邪惡的東西。”
以訛傳訛
“以訛傳訛”表示把本來不正確的話又妄傳開去。
此典出自《紅樓夢》第五十一回:“這兩件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些來以愚人。”
一天,李紈、湘雲、寶釵、寶琴、黛玉、寶玉等一起做燈謎兒玩耍。李紈先說道:“我編了個《四書》上的,即‘觀音未有世家傳’,打《四書》一句,大家來猜一猜。”黛玉笑道:“我猜吧。是不是‘雖善無征’?”眾人都笑著說猜對了。李紈又說道:“紋兒編了一個是‘水向石邊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笑說:“是山濤吧?”李紈說:“猜得對。”寶釵聽了後說道:“這些雖然很好,但不大合老太太的心意,不如作些淺顯的,雅俗共賞才好。”湘雲想了一想,笑道:“我編了一支‘點絳唇’,真個是俗物,你們猜猜。”說著,便念道:“溪壑分離,紅塵遊戲,真何趣?名利猶虛,後事終難繼。”眾人都疑惑不解。寶玉想了半天說:“必定是耍猴兒了。”湘雲笑道:“正是這個。”眾人問:“那末一句怎麼解釋?”湘雲回答說:“猴兒不是剁了尾巴麼?”眾人都大笑起來。
笑過之後,李紈說:“昨天聽薛姨媽說寶琴妹妹見的世麵多,走的道路又遠,詩又做得好,請她編幾個謎語兒讓大家猜猜怎麼樣。”過了一會兒,寶琴笑笑說:“我走的地方是很多,現挑了其中十個古跡,作了十首懷古詩,每首詩均暗隱俗物一件,請姐姐們猜一猜。”寶琴把詩寫出來後,大家相互傳看。看完後,個個都稱奇道妙。寶釵道:“這十首詩,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的,後兩首卻無從考查,是不是可以另做兩首。”黛玉馬上接口道:“後兩首詩史鑒上無據何妨?寶姐姐太膠柱鼓瑟了。”李紈也接著說:“這兩件事無從考查也無所謂的,古往今來,以訛傳訛者甚多,隻管留著好了。”對後兩首所隱之物,大家猜了半天都沒有猜著。
倚相論戰
“倚相論戰”表示能夠正確地分析情況,克敵製勝。
此典出自《韓非子·說林下》。
周代有許多諸侯國,如楚國、陳國、吳國等。有一次,楚國派兵攻打陳國,而吳國派兵去救援。楚、吳兩軍相距有三十裏。雨接連下了十天,這一天夜裏總算放晴了,滿天星光閃耀。楚國的左史倚相對統帥子期說:“連續下了十天雨,盔甲都堆放在一起,兵器也收起來了,吳國軍隊必定會來偷襲我們,不如趕快做好準備,以防不測。”於是,命令軍隊擺起陣勢來。陣勢還沒有擺好,吳國軍隊就打過來了,他們看見楚軍已經擺起陣勢,又返回去了。左史倚相說:“吳國軍隊往返六十裏,一定非常勞累了,他們的軍官肯定要休息,他們的士兵也一定要吃飯。如果我們走三十裏去襲擊他們,一定會打敗他們的。”子期采納了倚相的意見,果然打敗了吳國軍隊。
異口同聲
“異口同聲”意思是說大家的說法完全一致。
此典出自《宋書·庾炳之傳》:“昨出伏複深思,秖有遇滯,今之事跡,異口同聲,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
庾炳之是南北朝時期宋朝的重臣,開始做秘書、太子舍人,後來升到侍中、吏部尚書,與右衛將軍沈演之共同參與朝廷機密,大權在握,內外歸附,勢傾朝野。
庾炳之並無才學,也沒有威望,大臣們心裏並不服他。但他依仗皇帝的賞識,有恃無恐,根本不把同僚放在眼裏。他性情急躁,聽人家說話也顯得很不耐煩,稍有不順就訓斥別人。他還有一個怪脾氣,過分地講究清潔,士大夫們來看望他,隻要在他床上坐一下,客人還沒有走出房門,他就叫家人擦席子、洗刷床麵。因而大家都非常討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