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3 / 3)

尚書右仆射何尚之,常常向皇帝揭露庾炳之的過失,並勸皇帝說:

“這個人毛病那麼多,這是陛下知道的,又為什麼姑息他呢?他結交朋黨,搬弄是非,傷風敗俗,願陛下聖決!”

皇帝卻庇護庾炳之說:“小事嘛,不足以傷大臣……”

過了幾天,何尚之又向皇帝報告說:

“庾炳之把朝廷官吏叫回家裏歸自己使用,又叫官吏整天為他奏琵琶。他到處接受賄賂,私買木材營造住宅,弄得滿城風雨。”

皇帝有些相信了,對何尚之說:

“如果真是這樣,就調他到丹陽去吧!”

何尚之回答說:“對於庾炳之的劣跡,大家是都異口同聲,陛下不應該隻念舊日恩情,而不顧國家的安危呀。他在朝廷上隻能是灰塵掩蓋日月,而不見一點增輝,陛下怎能不顧朝廷而迷戀他一個庸人呢?”

“好吧,那就免去庾炳之的官職吧!”

皇帝終於忍痛割愛了。

營丘之士

“營丘之士”告訴人們,不要把事物表麵的一點聯係絕對化,偷換論題,混淆概念。

此典出自《艾子雜說》:“營丘士,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難而不中理。”營丘有位先生,生性很不通達,平日,喜歡與人辯論而且總是鑽牛角尖兒、喜歡認死理。

一天,營丘先生登門拜訪艾子,問道:“大車轅杆下和駱駝脖子上都喜歡掛著鈴鐺,這是為什麼?”艾子告訴他:“馬車、駱駝,體軀很大,又經常走夜路,一旦狹路相逢就很難錯讓。所以需要借助鈴聲相互照應,以便一方提前讓路回避。”

營丘先生又問道:“佛塔上麵也吊著鈴鐺,難道說佛塔也會夜行,也需要借助鈴聲彼此回避嗎?”艾子說:“您怎麼這麼不通事理!鳥雀喜歡在高處築巢,弄得寺塔汙穢不堪。所以佛塔吊著鈴鐺是用來驚嚇鳥雀的,這怎麼能和大車、駱駝相提並論呢?”

營丘先生又問道:“那麼,鷹、鷂的尾巴上也帶著鈴鐺。難道說鳥兒敢在它們的尾巴上築巢嗎?”艾子禁不住大笑說:“真荒唐,您真是不通事理啊!鷹、鷂在捕獵的時候,有時會飛入林中,縛在它們腳上的絲帶一旦被樹枝掛住,鈴鐺就會響起來,這樣有利於人們循聲找尋,怎麼能說是防備鳥雀築巢呢?”

營丘先生像恍然大悟的樣子,說:“噢!我曾經看見人家送葬的時候,挽郎搖著鈴鐸,嘴裏還唱著歌,一直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現在才弄明白那是因為害怕被樹枝絆住,便於尋找啊!”

有誌者事竟成

“有誌者事竟成”比喻隻要有誌氣,就一定能克服困難,辦成事情。

此典出自《後漢書·耿傳》:“帝謂耿曰:‘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誌者事竟成也。’”

後漢光武帝時期,有個大將軍名叫耿,是光武帝手下功勞卓著的二十八將之一。他奉命去平定一個名叫張步的人的叛亂。張步兵馬很多,他們知道:戰敗就要被處死,因此頑強地奮力抵抗。耿屹立前線,下令部下一步不準後退。敵軍的箭集中向他飛射而來,他鎮定自若,一一揮刀撥開,忽然一箭飛來,射中他的大腿,那箭半截射入肉內,鮮血迸流,左右大驚,一起跑到他麵前,要把他抬出戰場。這時,敵人興奮不已,大聲喊道:“射死耿了!”耿用力推開左右,一刀把箭杆斬斷,箭頭依然留在肉裏,撕下半幅戰袍一紮,翻身上馬,大呼殺敵。漢軍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把敵軍打敗了。第二天,耿的傷腿腫了起來,而且因失血過多,又發起燒來。將士們紛紛來看望,都勸他最好撤兵養傷。耿道:“敵人士氣已喪,勝敗在此一舉,我這點傷算得了什麼?”他堅持不要別人扶著他,自己咬牙上馬,仍舊威風凜凜地出現在疆場上,揮兵猛攻,終於消滅了張步叛亂的武裝力量。漢光武帝知道詳情之後,萬分感動,寫信慰問他,說道:“將軍真如諺語所說的:‘有誌者事竟成’啊!”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頑強的毅力,不怕困難。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陽以北有兩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另一座是王屋山,山高萬丈,方圓有七百裏。

在山的北麵,住著一位叫做愚公的老漢,年紀快九十歲了。他家的大門正對著這兩座大山,出門辦事就必須繞著走,非常不方便。愚公心裏非常不痛快,下定決心挖掉這兩座大山。

一天,他召集全家老小,對他們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我們的出路,咱們大家齊心努力,把它挖掉,開出一條直通豫州的大道,你們覺得如何?”

其他人都表示讚同,隻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問,她說:“像太行、王屋這麼高大的山,挖出來的那些石頭、泥土放在哪裏呢?”

大家說:“這好辦,把泥土、石塊扔到渤海邊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沒地方堆。”

於是第二天天剛亮,愚公就帶領全家老小開始了挖山的艱巨工程。

他的鄰居是個寡婦,她的一個七八歲的小兒子也跑來幫忙。

大家都很賣力地挖山,一年到頭很少回家休息。

黃河邊上住著一個老漢,這個人非常精明,人們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挖山運土不止,感到十分可笑,就去勸告愚公:

“你這個人真是夠傻的,這麼一大把歲數了,還能活幾天?用盡你的力氣,也拔不了山上的幾根草,又怎麼能搬動這麼大的山?”

愚公深深地歎口氣說:“我看你這人自以為聰明,其實是頑固得不開竅,還不如寡婦的小兒子呢!不錯,我是老了,活不了幾年了。可是,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一直傳下去,是無窮無盡的。但是這兩座山卻不會再長高了,我們怎麼不能把它們挖平呢?”

聽了愚公的這番話,那個自以為聰明的智叟,再也無話可說。

手中握著蛇的山神知道了這件事,害怕老愚公挖山不止,就報告了上帝。上帝被老愚公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派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水東邊,一座放到雍州南邊。從那以後,冀州和漢水的南麵,就再也沒有高山阻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