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2 / 3)

炳兄為文,如同他為人,十分老實,不顯山不露水。因此,也似乎少了點變化,少了點張力,少了點深度。“四十而不惑”。“老五屆”大學生卻已過“不惑”之年,在反思曆史和再造現實中,理應多一些智性和悟性。也要多一些亢奮與激情。

1988年3月4日於廣州區莊村

注:《走出家門是香港》,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3]文學評論·無窮的眷戀與無盡的歌讚無窮的眷戀與無盡的歌讚

麵前,放著溫兆海的散文集清樣:《鶴舞祥雲》。鶴山的山水,鶴山的良知良性人們,鶴山的世事變遷,竟是那樣的曆曆在目,那樣的記憶超常,那樣的易於激起思緒的創造力……此刻,我才更加深深地意識到:鶴山並非我人生的一個匆匆驛站,而是我精神世界一塊永恒的綠洲。我對她有著強烈的附麗感、依存感、歸宿感。是靜靜田園夢想的回歸,是對人生親和力的依戀。

命運的法則幾乎不可抗拒。有時是因一個曆史時代的裁決,有時是因狂妄主觀對曆史意誌的強暴,有時是因個體生命和個性精神判斷的失衡。

溫兆海的散文,質樸、透明、承襲著中國文化傳統的教養與風度,非職業文化人,但血脈裏流貫著文化的氣韻,不折不扣的文化人氣質。對故土、故地、故鄉無窮的眷戀感和理直氣壯的頌歌感,構成這本散文集的基調。

“史”的眼光與解構,曆史意識與史鑒價值,又擬就溫兆海散文的一個別樣視角。作者基本采用曆史與現實黑白比對的直觀思維與直向文學敘述方式,為曆史提供一條內在線索,為真理提示一個客觀邏輯。

榕園“榕”、古勞“堤”、仙鶴“湖”、馬山“翠”、連南“橋”、三夾“龍”、共和“夜”、茶山“行”、沙坪“城”……作者目力所及,雖然“視焦”不一定集中,也不刻意渲染,更少直抒胸臆,但在對曆史的檢索中,鋪墊著沉重、悲愴,在沉重悲愴的色調裏,又噴薄出新時期改革生活的燦爛光華,並不時恰到好處地引入古典詩詞名句示證。

文化人,是人類特殊的一個群落,也許比任何人類群落,更關注和關愛人類自身的命運。對推動曆史前行者,為國家民族強盛和人民安寧富庶而奮鬥不息者,處逆境惡境險境絕境而鐵骨錚錚者……這些人類的精華、精英,懷有至尊至上的敬意和給予如椽大筆的歌讚。

《重遊坡亭思東坡》是這部散文集的卷首之作,可見作者之器重。我也認為是全集中當之無愧寫得厚重的代表性作品。作者隻粗略地概括蘇東坡的文學建樹,筆墨則集中寫他“為官”,尤其是謫貶為“罪臣”“罪官”之後“為民”的“政績”;“鳳翔府判官”、“徐州史君”,“謫居黃州”、“出知杭州”、“流放惠州”、“放逐瓊州”、“押出湖州”……作者勾勒幀幀畫幅,並將憤疾之情與深沉憂思兼納其中,突出蘇東坡“憂國憂民,為民請命,為民除惡,為民謀利”的清官廉吏形象。最後引申出理性結論:“人生在世,官可不顯赫,錢也可不多,但總要有點精神。無愧於心,無愧於社會,有益於人民。”我想,這也是作者要倡導的一種人生價值取向。

蒼天有眼,曆代的窮鄉僻壤,竟催生了不少文化名人。於是,作者筆下有了“世界戲劇史上曾無前例的起義英雄”李文茂,“鏡腔”始創者呂玉郎,“專劃逆水船”的粵劇名伶李丹紅,當代世界女子舉重冠軍陳小敏,還有未寫到的一代影後胡蝶,向西洋學習油畫的“東方第一人”李鐵夫以及“粵劇花旦王”肖麗章等。僅粵劇文化遺產一項,鶴山足以建一座可觀的博物館。

在人物散文中,《樂卷長留天地間》、《林蔭大道好行人》、《燒殘銀燭心猶熱》三篇,寫樂壇名人宋軍、寫鶴山教育界先驅宋森以及歐陽子方老師,顯示了作者對人物的觀察力,有的細節也寫得傳神,有的語言富有哲理的思索。

溫兆海的人物散文,以命運“坎坷”為主線索,麵對貧富、榮辱、成敗、進退為生命主題,堅守“氣節”、人格尊嚴和人性魅力為精神特征,從而在為人物成傳中,表達對“禮德”、“師德”的虔誠讚美。這也多少反映了作者追求“超然脫俗”的價值理念和培植溫良淡泊心境的總體道德要求。

這本散文集,由自然、物與人的變化觀照曆史、社會、人生、時代,采用新聞客體型、記者采訪型的實證性而非實驗性的文本。主體命運通過客體詮釋、見證,客體又通過主觀的內在主動與感性體驗而具靈肉、人性、情愫。

散文是最不定規,最不拘一格,最為放蕩不羈的一種文學樣式,是最直接也最簡潔傳達作家精神、靈魂、心靈、情感……的最寬闊、最容納、最開放的一個文化載體。最豐富的多元性,是散文的一個基本品格。用這個高標準來要求,這本散文集還寫得較於規範,拘謹、沉穩,甚至文字組合的秩序也過於工整,在散與不散、形似與神似之間,還可以更加縱橫捭闔;寫故土、故地、故鄉,泥土味、土壤氣息還可以更鬱結;大自然萬千氣象在聯想中幻化、物化、擬人化的情趣與理趣,還可以更渾然天成;思想力的延伸與輻射,還可以更堅毅更磅礴。

2000年元月11日淩晨於廣州[3]文學評論·顧盼於現代文明的長河顧盼於現代文明的長河

在廣東,有一個被國內公認的好傳統,就是多屆主管宣傳文化的高層領導,他們本身就是秀才,是筆杆子。廣東人文薈萃的特點由此而體現。原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文化大革命期間升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陶鑄同誌,生前出版過三本散文集:《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思想·感情·文采》、《隨行紀談》。他的《鬆樹的風格》,堪稱中國當代散文的名篇。原中共中央中南局宣傳部長王匡(尚吟),先後出版過報告文學集《躍進大別山》、雜文集《過門集》;近期,又將新聞理論文章作品輯成《新成集》出版。原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的吳南生,文化大革命前出版過傳記體小說《鬆柏長青》,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楊應彬(楊石),先後出版過散文集《嶺南春》、《春草集》、《碎磚集》,詩詞集《東湖詩草》、《東湖淺唱》,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還有,原《上遊》雜誌編委、陶鑄同誌的秘書江林(林遐),先後出版過散文集《風雷小記》、《山水陽光》、《撐渡阿婷》、《林遐散文選》。現任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的張漢青(賀青),先後出版過散文集《挑燈集》、《故鄉的榕樹》,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的黃浩,近期出版了兩本文藝評論、散文集《澗泉集》、《回響集》。現任廣東省文化廳廳長的唐瑜,先後出版過小說集《綠穀》,通訊散文集《掠波集》、《眺望集》,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擔負行政領導的,尤其是主管宣傳文化工作的,自己能動筆,有文章,有業務專長,既可以增加與所屬對象的對話分量,也更易於溝通和理解,從而增強凝聚力與權威性。從曆史上看,不少領袖人物與傑出的優秀的政治家,也是大理論家,或在著述上有所建樹。毫無疑義,現代人的完整,也包括寫作的才華與寫作的興趣。試想,一個缺乏素養與文理不通的人,不可能輕鬆自如地駕馭自己和有助於他人的升華。

希望有更多處於領導崗位的同誌,能將自己豐富深厚的實踐進行理性、理論的概括,並形諸於文字,為今人寫下、為後人留下多一些精神財富。管理型與秀才型合一,這就是本文的寫作宗旨。

這裏,再向讀者推薦一位雙向型的人才。這即是現任廣東省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的漫畫家、散文家徐德誌同誌。他用自己成功的實踐證明:變“學而優則仕”為“仕而學則優”(黃達璋、張嘉濟:《畫壇奇人》,《風流人物報》1988年2月6日),做官與做學問可以“相輔相成”“兩者兼得”(歐光勇:《樂在工餘畫“劍花”》,《工人日報》1987年4月14日)。

青少年時代的徐德誌,生活於家境極其貧窮,地域極其貧瘠的粵西德慶縣。他靠了某種天賦與堅忍不拔的自我奮鬥,高考同時被兩間大學錄取:暨南大學經濟係,中南藝術學院國畫係。如果不是外在力量之一方的更具誘惑力的推引,他現在可能成了一位有本科學曆的專業畫家。然而,他終於就讀了國際貿易專業,終於一畢業分配在外貿部門從普通業務員到各級部門負責人,一幹就是二十四個春秋,及至成為出訪時自己能兼任英語翻譯的極少數領導幹部之一。他還曾作為國家經貿部商務工作人員派駐美國專門到過香港中文大學深造國際貿易管理。

徐德誌具備山鄉人的許多美德:純樸、善良、寬容、勤勉、好學、多思。徐德誌是有相當才華的。他的業餘創作,同時在漫畫、外貿、散文三個領域耕耘。他又同時是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會員,還是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熟知這位逾三十年業餘畫齡,主要以徐成林為筆名的漫畫家的創作,曾多次獲省級獎。有幾幅作品先後選送全國及比利時、日本國際漫畫展,並被美國報紙選載。他始於1986年,主要以餘仁為筆名撰寫的外貿散論,已結集為《外貿經營學問》(廣東旅遊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此書從運籌與決策的宏觀視點上,介紹與探討國際貿易的經營學問,不乏創見,在貿易界頗有影響。也許,不少讀者還不完全熟悉他的散文,不完全認識作為散文作家的徐德誌的文學價值。這裏,僅以他新近成書的散文集《世界並不神秘》(廣東旅遊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為藍本,作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