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末期,廣東著名作家韓北屏調任北京從事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後,寫了不少國際性題材的詩歌、散文,在國內文壇有一定的聲譽。徐德誌的散文,全部是寫國外訪問的所見所聞。僅此一點,可以說,徐德誌是韓北屏傳統的承繼,又是這類散文承上啟下的人物。而今廣東文壇,專攻散文者寥寥,而寫出訪散文的,唯推徐德誌。這本身就是一種選擇的價值。
徐德誌選擇散文的這一獨特領域,與他職業得天獨厚的條件相關(自然,同樣具備這種客觀條件的,也極少有人問津寫作)。徐德誌第一次出訪歐洲八國,是1971年2月。十七年間,先後遊曆過美國、英國、法國、西德、東德、意大利、奧地利、冰島、梵蒂岡、馬耳他、黎巴嫩、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科威特、約旦、瑞士、埃及、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日本、荷蘭、泰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新加坡、毛裏求斯以及香港、澳門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足跡遍布歐、亞、非、美、大洋洲五大洲。僅此記錄,就足以令十億國人驚羨!而它惠賜予饋贈給徐德誌的創作素材和靈感,那將是無法想象、無與倫比的。隻要將出訪一個國家的獨異的第一印象寫出,就足夠新鮮,足夠吸引人了。
徐德誌還選擇了什麼?他非專業散文作家,也不完全恪守傳統散文的觀念與規範。散文必備的純粹的風情世態因素,情感因素,寓意、象征、聯想、議論的因素,在徐德誌的散文中不易見到。他似乎更看重自己職業的特點,往往由此進行取舍,厚此薄彼。同時,也決定了徐德誌散文特有的個性。這是一種特寫式的紀實體散文。紀實的對象,觀察的視點,敘述的角度,都切入所訪國家、地區的現代經濟文明(也還包括曆史文明傳統)。徐德誌這樣取材,既是職業道德感使然,灌輸、引進意識的驅使,更希望這種寫實性的介紹,能喚起國人“距離感”的意識和競爭的意識,激發起急趕直追的全民族的奮發與創造精神,造就一代“懂政治、懂外交、懂經濟、懂科技、懂經營管理、懂外語”的現代經濟人才(《外貿經營學問》“前言”)。
徐德誌對世界現代經濟文明的智慧創造,天才創造,具有一種自覺的理性意識,理性尊重。它與日月天地,人類的真理、公德、良知一樣同在、同存。因之,徐德誌主要訴諸於展示,而極少注入情感與評判的中介。讀他的散文,仿佛在現代文明的長河中流連,顧盼,令你滿目生輝,應接不暇。“地下不夜天”——倫敦地鐵;“城中之城”、“國際商人之家”——紐約貿易中心;“波音之城”——西雅圖;“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世界最大的綜合地下城”——大阪彩虹地下城;現代世界旅遊勝地夏威夷;堪稱世界第一流的巴黎戴高樂機場;對黃金定價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倫敦黃金市場;享有盛譽的法蘭克福“跳蚤”(流動)市場;“世界第一”的泰國北欖鱷魚湖……一幅幅流動的經濟畫圖,一幅幅流動的文明圖畫,顯示了人類巨大的活力、創造力和競爭力。
極有意味的是,即使那些不多的地理地貌、風俗民情的實地描寫,徐德誌也往往將它納入經濟變動的視焦中。在這部分文字中,更為突出地體現了首先是以一個經濟學家而非純粹的文學家的眼光對世界的把握與認知。徐德誌曾親臨現場,目睹了冰島萊爾火山的爆發,白煙蒸騰,岩漿翻滾,火星四射,震聲隆隆,條條凶猛的火龍,直衝向前。麵對這罕見的大自然奇觀,徐德誌的理性思考並不因此陷入停頓,反而在超越:火山爆發不僅有摧毀財物,傷人害畜的破壞性一麵,更有驚天動地的爆發,翻騰咆哮的岩濤,妍麗無比的火焰的可愛一麵。冰島政府正是利用這種神奇的自然力造就的資源,在火山附近開設旅遊觀光區,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珍珠港事件,是現代戰爭史上世界性重大事件之一。徐德誌到此一遊,曆史意識的穿透力仍然是經濟的光束。他從沉入海底的“亞利桑那”號不斷冒出而飄浮於海麵的一片片油漬,領會了“戰爭創傷之血還在流”的寓意,但又更看重現實:夏威夷旅遊部門利用珍珠港震撼世界的史實,投下資本,巧作安排,把當年的戰場變成遊樂場,創造了旅遊業中“古為今用”的樣板。熱極的科威特之行,徐德誌簡潔地描寫了這個國家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沙漠之國”,有“火焰山”之稱,而麵向波斯灣大海,卻是個無水之地。然後,筆鋒轉向“靠油吃油”的富裕曆史的追尋,以及科威特人居安思危,著手改變“靠油吃油”單一經濟麵貌的現實宏圖大計。
徐德誌不僅用經濟的眼光,也用文化的眼光來看待現代世界文明。讀他的散文,你可以從中感受到蘊藉而又具有張力的文化氛圍。每到一國一地,他必要盡心地搜尋與文化有關的種種聯係,種種媒介,對參觀各種類型的博物館饒有興味,體現了作為經濟家與文化人的雙重身份與品格。自然,他對於現代文明的金字塔塔尖的科學技術,傾注了更多的向往與留戀。日本茨城縣的築波科技博覽會,被作家形象地讚譽為世界科技信息的大“港口”;日本兵庫縣淡路博物館,稱得上是一部“百科全書”;連設在倫敦牛津公園內的動物園,集知識與娛樂為一體,成為作家眼中的一座“青少年動物學家俱樂部”;東京大名鼎鼎的NHK展示廳,知識與娛樂相融。作家借此引領讀者思索西方發達國家以“科學技術立國”、“經濟至上”的另一種理論。
一個發達的國家,必然是科技、文化與教育同步發達的。科技、文化、教育,更是一個民族精神、風範、教養、素質的水準的標尺。科技、文化、教育落後的國家,絕不可能進入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東京神田書店街,是整個日本民族乃至世界學者精神糧食的倉庫,百年不衰。夏威夷波利尼西瓦文化中心,是“民族古老文化活的博物館”。新倫敦博物館,“曆史的窗口”,在這裏可以重溫二十五萬年前的滄桑歲月,亦可閱覽到世界各國古今文化的精華與曆史上的重大事件。莫斯科名人雕像,“庫孚”金字塔,“音樂之城”維也納音樂大師塑像、公墓與遺址,威尼斯歌艇,布拉格現代建築與十四世紀建築布局的天然合一,漢堡科爾勃萊特大橋的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典型結合,西德家庭花卉展,乃至波蘭柴門霍夫醫生“世界語”的發明,具有建築傳統藝術價值的英國煙囪,都是作家尋訪仰慕的地方。徐德誌比較了精神本體一致,而形態迥異的日本與澳大利亞的教育。人口千萬的東京,竟擁有包括聞名於世的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應慶大學在內的一百多所大學,知識的密集與智慧的密集,世界一流;澳大利亞則幅員遼闊,人煙分散,政府借助現代化通訊條件,對散居內陸的居民子女,建立“空中學校”教育,不愧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跡。
近期,徐德誌散文的特征性有了變化。這主要是角度的擴大,容納量的加寬。他依舊采取一個場景一個場景、一件事實一件事實(事件)的敘述寫法,但場景與事實(事件)之間的貫穿意圖與整體構想,則在明確的主旨意識與參與意識中加強了。早一些時候的散文,如《泰國農工商考察》中就有所體現。近期的四篇長文:《布拉格夏天的風》、《彎彎的易北河》、《沙漠城市的變幻莫斯科掠影》、《一個神秘的國度》,則強化了這種意識。泰國經濟界預測將成為亞洲國家的第五條“小龍”。徐德誌記敘了它享譽世界的大米、水果、木材出口業、旅遊業,及其他適合國情的改革、開放的政策、措施,並詳盡地敘述了東南亞最大的銀行盤穀銀行及其創始人、現任名譽董事長陳弼臣的發跡史。這顆“泰國的最大家庭企業王國的北極星”,重視信息、人才、管理、信譽與服務,是泰國躋身於亞洲“五小龍”的有力實證。這即是對轉型與起飛國家的經濟給予了更為熱切的關注。
文學是富於魅力的。文學之區別於其他一切意識形態的種類,在於:文學在創造性的想象思維中,使之所再現的現實客體與心靈客體,更美,更動情,更深刻,因而也更有魅力。徐德誌在保留自己散文創作個性的同時,如何使自己傳達的事物、景象與見解,更具有文學色彩,更有吸引力,也更富藝術魅力,這是我所殷切希望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