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3 / 3)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誰都會遭遇到“變”與“常”的概念與命題,在“變”中如何“守持”,在“常”中如何“突破”,並不是誰都能回答得好。謝望新在這本文集中把靈魂“敞開”,以自己感性的筆墨,記錄了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本身和他本身以外各種方式的、肉體與精神的疼痛,並不僅是局限於把它們作為個人經曆的或憤怒或哀怨的言說,而是冀求能高舉靈魂之核,以精神守望者的姿態,為今天的讀者開啟一條通往過去的記憶隧道,通過文字所描繪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個事件和一處處場景,通過這些早已塵封的記憶,讀者看到了生活流程背後的生活衍變,並重新審視我們這個民族所有過的個人與集體創痛。在這些“變中之痛”中思考“究竟什麼是人,什麼是人應有的家園”,這也正是《珍藏起一個名字:母親》的可觀之處。[3]文學評論·珍藏起一個詞:救贖珍藏起一個詞:救贖徯晗《珍藏起一個名字:母親》是謝望新先生的散文近作的合集,我在這裏特意套用了他這本書的標題。之所以這樣套用,是因為我覺得這整本散文集幾乎都是在寫一個字:愛。對親人的愛,對朋友的愛,對女人的愛。這愛坦誠、磊落,完全超越了世俗的、狹隘的認識範疇。因為愛和愛的不完滿,才導致了作者種種內心的衝突、遺憾、悔恨與懺悔,並由此寫就了一個重要的詞:救贖。

在這本書中,作者用坦誠的文字把我們帶進了一個人和一段曆史的複雜中。一個人複雜的出生和成長經曆,以及它所昭示的時代的變異與詭譎,無不讓我們替作者感慨命運之不測與玄機。作者是父親重婚的不幸產物,也是母親再嫁後結出的一枚生命苦果,盡管在那樣一個男人可以擁有三妻四妾的年代,但母親卻堅決要求一份完整的婚姻與愛情。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擺脫為妾的命運,母親毅然放棄了這段因為丈夫的欺瞞而導致的“恥辱”婚姻。然而,母親對個人尊嚴的捍衛,卻導致了作者從此在漫長的人生中永遠失去了自己生命的根——父親,“這,成為我沉重如山的一樁心事,一個無法擺脫的夢魘。”如果僅僅是因為母親的決絕,使得作者一生失去了呼喚父親的機會,作者就不會有後來的痛,也就不會那麼深刻地向我們闡述那個叫做“救贖”的詞。一個原本可以和自己的父親相認的機會,卻因為作者對前途的慮及而生生放棄了!“這已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初期,即使麵對親人團圓這種極人性的事情,也有驚人的冷靜,有驚人的理性分析和權衡。”“你知道你父親現在的階級成分嗎?”“一個人的前途最關緊要,能走到今天,來之不易……”在這裏,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階級烙印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深刻陰影,看到了那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對人性的扭曲,我們已經不想責備作者的自私與冷酷,因為作者這一生中將比我們任何人都更加不能原諒自己,都將忍受自責與良知的殘酷啃齧,否則作者今天就不會寫下這樣的文字:即使那些因隱私、隱秘的原因,障礙了親生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的相認和養育之責,那也必須在心靈上牽掛,用圓夢來救贖。就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當人們蒙冤落難,或真的觸犯了什麼天條,殊不知,有時你不僅拒絕罪惡,也有時,因為怯懦,也可能在拒絕對善良、正義、不幸的救贖。

“救贖”這個詞不斷地從作者真摯樸實的文字中跳出,讓我們從作者身世的複雜與其麵對這種複雜的坦誠中,看到了“救贖”這個詞的光輝。

不僅是對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母親、繼母、類似生母一般的嬸母、祖母,乃至出現在作者生活中的各個不同的女性,作者一律懷著這樣可貴的救贖之情。一個跟隨祖母或曰外祖母長大的孩子,一個隻知道自己的過繼父母並很快失去了過繼父母的“孤兒”,心裏對他人卻始終懷著悲憫與感恩,而不是仇恨。盡管一生未與父親相認,為作者留下了永遠的遺憾,但幸的是,作者在幼時被母親不得已拋棄後,終於在十四歲那年與自己的生母相認。當母親在晚年對作者提及年輕時對兒女的拋棄,表情是那樣深刻地透著羞愧與自責,“她不看我,像是自言自語:我現在所做的,都是在贖罪啊。”作者卻看著母親說出了這樣的話:“不要說什麼罪過,也不要說什麼贖罪,過去的都過去了,珍惜的是現在。”人性的複雜在這裏體現得是如此的真實,生命中不管有過多少陰暗與不快,但光明與善良的一麵,卻永遠是人們最高的追求與願望。我們在為作者感慨和感動的同時,也為一位母親的被寬恕感到了欣幸。

在這本寫“愛”的散文集裏,我們不僅看到了作者對親情的感人描述,還看到了一群形態各異的美麗女性形象,她們都出現在作者一生的各個時期,不同程度地影響和改變著作者的內心情愫與行為方式,但對善與美的追求和書寫卻是不變的,並始終貫穿於作者跌宕起伏的一生。寫這樣的一群女性形象,是需要相當的坦然情懷的,它所需要的勇氣與坦誠,也許並不亞於寫自己隱秘的身世,作者能夠這樣毫不偽飾地用文字來表述,從某種程度上已體現了一種人格的超拔,一種無視利益與境遇的精神超越,人若有了這樣的勇氣與精神,內心也就獲得了真正的救贖。

我想,這本書真正的動人之處,不是所謂的藝術高調,而是它樸實的內核:一個人如何麵對自己的內心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