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五章(1 / 3)

創作道路的概述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算起,謝望新步入文壇差不多也有三十個年頭了。在這三十年的曆程裏,謝望新差不多每十年左右在事業上就要發生一次“位移”。謝望新是從寫文學評論開始涉足文壇,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曆經十餘年,謝望新的文學評論的寫作才日漸老辣;這個可以從他八十年代初和他人合作出版的那部《嶺南作家漫評》到後來出版的《謝望新文學評論選》可以看出謝望新文學批評的能力日趨成熟。正如郭小東在《謝望新的八十年代》中所說的,“七十年代非常時期的文學曆練,使得謝望新比之八十年代初露頭角的青年評論家們,少了一份莽撞多了一些智性。有著一種圓熟與練達的技巧與胸襟。比之五六十年代的老批評家們,他又少了一些暮氣而多了些激情和銳氣”。而到了九十年代初,謝望新又入主南粵電視界,任廣東省廣播電視廳的副廳長,1994年春,他又兼任廣東電視台台長,這短短幾年裏,謝望新結合自己的工作,把他對電視文化宏觀的認知和把握;對當今世界電視文化發展流向的預測;對廣東電視形象的設計;對廣東電視台當下工作的決策和具體工作的實施方針;對各類型節目部門工作的指導以及一些具體的策劃方案等都一一記錄下來,彙集成一本書,謝望新將其命名為《春來春去》,因為從他兼任省電視台台長到他奉調到廣東省作協,時間整整是五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而且都是在春天。除此之外,在任職期間,謝望新作為《情滿珠江》、《英雄無悔》、《和平年代》的主要策劃者之一,與團隊將廣派電視劇折騰得風風火火。而到了新世紀,謝望新又重返文壇,雖偶有文學批評問世,但主要則以散文家的麵目出現。主要有散文集《珍藏起一個名字:母親》,作者通過追憶的方式,將他本人的身世以及有關母親父親的痛楚記憶,有關女伴、女友的甜蜜的回想,都以其真切和誠摯碰人心扉,感人肺腑。而今,謝望新又開始了長篇小說的創作,我所看到的是謝望新的處女作《中國式燃燒》,這部小說的引言說它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手機短信日記體長篇愛情小說,也可以說是謝望新在小說領域的一個創新,這正印證了謝望新自己所提倡的,文學也是文本創新的寫作。

走出五嶺山脈——謝望新和他的文學批評

建國以來,廣東出現了三代文學批評家。第一代批評家,以蕭殷先生為代表。先生創造了一種以文學青年為主要對象,實證、經驗與理論巧妙融化的應用批評風格與批評方法,在國內首屈一指。以作家為主體身份的黃秋耘、秦牧、杜埃在文學批評方麵都有建樹。如黃秋耘以女性文學命運為主要關注對象,秦牧的散文主張,是任何散文家和散文批評家都不能忽略的。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蕭殷先生的訓導下,廣東第二代文學批評家誕生了。主要代表人物有饒芃子、黃樹森、黃偉宗。而他們的才華,是在打倒“四人幫”以後才得以盡情發揮,日趨成熟的。而到了七十年代末期,謝望新和李鍾聲則是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下走向文學批評之路的。被稱之為在年齡、時間、空間、批評實踐方麵銜接了第二、第三代批評家的特殊的一代。而廣東批評界第三代年輕的新軍主要人物有郭小東,陳誌紅等。所以說,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三代人序列中,謝望新們是介於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謝望新他們這一代特殊的批評家們,由於其特殊的人生背景、文化脈絡、哲學觀念、意識形態,鑄就了其文學批評的基本特質。這一代的批評家們,由於“文革”使得他們不能正規而高效的接受係統的人類文明教育,與前兩代批評家相比,他們在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兩方麵的學養,是欠缺的。“文革”結束後的他們此時開始的文學批評,也首先是政治意識與社會責任的驅使。他們在時代的總體規定下,一開始就取了社會性的路向,前兩代特別是第二代批評家,由於政治、社會的大一統和文化禁閉,一般眼光比較狹隘,知識比較單一,個性相對貧乏,本來活潑的感性生命被群體理性所吞食乃至異化。而謝望新這一代批評家們遇上了一個偉大的新時代,在思想解放運動的大潮下,突出了對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和人的個性的追求。而前兩代批評家們,在新時期,對個性問題也有所覺悟,但是並不太顯著,謝望新們與第三代相比又有一定的差異。第三代與謝望新們在觀念上比較接近,但第三代更徹底些,他們的批評,往往連形式都是現代的。同樣,謝望新們文學批評的個性,也不等同於第三代。第三代的個性是一種個體化的個性,甚至有點極端。所以說,處於第二和第三代之間的謝望新一代的文學批評,在多個層麵上都顯示出十分顯著的“介乎兩者之間”的特色。謝望新連接著看上去仿佛“斷裂”了的反差懸殊的前兩代與第三代,在某種意義上起著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當代文學批評理論史上有機的一環。

在八十年代廣東評論界,謝望新是傲然屹立,嶄露頭角的人物。他畢業於名校——中山大學,七十年代在黨報《南方日報》工作過以及後來又有在四大名刊《花城》的記者編輯經曆。在媒體和文壇,他都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說,他是八十年代嶺南文壇炙手可熱的人物。在1979年和1980年兩年,在整個國家進入撥亂反正時期,謝望新先後執筆撰寫了《“四人幫”利用文藝反黨的三部曲》、《社會主義文學的批判任務》、《要塑造形象,不要塑造偶像——關於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形象塑造的斷想》、《革命現實主義傳統的恢複與發揚——為“傷痕文學”辯》、《社會主義文學的反封建任務》、《關於“幹預生活”與“寫真實”》等文章,這些都對涉及文藝創作的許多重大的創作思想問題,毫不隱晦的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例如謝望新在《社會主義文學的批判任務》中指出“批判是社會主義文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糾正了“認為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既然已經轉移到實現四個現代化上,社會主義文學就不再需要批判,而隻要歌頌”的錯誤觀點,同時還回答了文學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進程中,什麼是批判的對象,怎麼發揮批判的作用。在《社會主義文學的反封建任務》一文中,提出“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文藝創作必須反映一定曆史時期社會生活中的矛盾鬥爭,特別是主要的矛盾鬥爭”,同時又指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文學既有反封建優良傳統的一麵,但也有其反封建還很不徹底的另一麵。”從中可以看出,謝望新強調文學的真實性、人民性和戰鬥性,呼喚現實主義精神的複歸,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犀利的戰鬥性,袒露了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沉的曆史使命感。這一時期,可以稱之為謝望新文學評論的發軔期。

1979年夏,謝望新在廣東省第一招待所見到了《文藝報》劉錫誠,劉錫誠向謝望新談論了很多他關於對當前全國文學創作和文學批判的一些看法,臨走時還給予謝望新一些鼓勵“你很敏銳,年紀又輕,隻要刻苦學習,搞文學評論,可以成才。”這些評價堅定了謝望新的文學評論之路,之後,謝望新開始尋找自己的文學評論寫作的位置。於是謝望新選擇了廣東作家論的寫作。目標集中在對新時期有貢獻的老中青三代廣東作家作橫向考察,並兼及曆史上創作成敗得失的縱向比較,主要探討每個作家的創作個性和創作特點。於1984年,謝望新與他人合作的《嶺南作家漫評》,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這正是謝望新文學評論寫作的開拓期。《嶺南作家漫評》這本書,顧名思義是一部關於嶺南作家作品的評論集。該書是廣東第一本專論本省作家的評論集,共收入二十七篇評論,其中《歐陽山及其創作評論》等十四篇文章由謝望新獨立撰寫,內容甚廣,論書麵寬,多數是作家的作品論,反映了嶺南文學界的一個大體的輪廓,或者說若幹個側麵。該書的優點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麵:首先對嶺南文學界作了一番巡禮。這本漫評在當時的嶺南文壇是少有人為之的,對於那些愛好文學的讀者們也起到了參考的作用,對於文學研究者,也是頗有可供借鑒之處的。其次,此書推薦和評論了嶺南文學界一些很有光芒的新人,如那篇《奇妙的角度——讀張雄輝的短篇小說》中說張雄輝是一顆文學的種子,是廣東省崛起的一位頗引人注目的青年作者。還有丁小莉,謝望新在文中引用秦牧的話“在我省青年作者中,我看丁小莉是較有發展前途的一個。”然後就他們的小說來做點評從而找出其閃光點。在那個年代,文學新人受到各方麵的矚目還不是很多,這些新人有的還未曾出版過集子,但是就他們已經發布的一些作品來看,已經初露才華,再過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八年,他們中的若幹人可能成為嶺南文學界的中堅人物,及時地發現他們,加以肯定和鼓勵是很有意義的。再次,集子中對各個作家和作品的評論,既講思想,也論其作品藝術,有些還聯係到他們的成長過程來談。所以從基本上來說,這些評論是相當實事求是、平易近人的,有的既闡述了優點,也指出其缺陷。這樣的寫法就很好。例如在論述青年作家王文錦短篇小說的特點時,認為王文錦的小說能夠將一些人物的遭際和命運,放到一定的曆史環境中去透視,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從而產生持久的藝術感染力,但是在文章的結尾,作者又指出,王文錦與同時代有影響的中青年作家相比,思想水平和藝術水平都有一段距離。評論文章並非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必須生動活潑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這本“漫評”的文筆,雖然還談不上像行雲流水似的瀟灑自如,娓娓動人,十分優美。但是應該說是有相當風采的,並且時時有評論者的真摯感情像清泉般流注其間。這樣,讀來就有如拂春風的滋味。作者在評論時,能夠敏銳地摘引各個被評論作家作品中的一些有獨特個性、語重心長的句子,作為說明,也增添了本書的風味。文章在評論丁小莉作品的時候,摘引了這一段話:“我隻是想說,寶師傅,你不應該僅因生活中的一次失意,便萬念俱灰,遁入空門,關閉了生命的光和熱,在黃卷青燈中埋葬了青春的美。要知道……”雖然隻是引用了作家的一小段話,但是卻把各個作家的語言個性生動鮮明的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