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吃動平衡,健康一生。
大約公元前500年,醫學之父、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指出:“陽光、空氣、水和體育運動,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這句名言的精辟之處在於,它把運動和陽光、空氣、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夢寐以求地追求健康和長壽,但卻總是失之交臂,原因是他們花費高昂代價追求奢侈豪華,卻忘記了“生命在於運動”這一身邊的樸素真理。
每年200萬人死於缺乏運動。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由於缺乏體力活動,每年有200多萬人死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體力活動。由於飲食不良、體力活動不足加上吸煙,導致了80%以上的人過早地發生冠心病。
在美國,肥胖每年導致30萬人死亡,僅次於吸煙引起的死亡人數。在拉丁美洲、中東和亞洲的許多國家,肥胖的發病率很高。西太平洋的一些島嶼國家肥胖的發病率特別高。在我國,預計在下一個10年中將有2億人發生肥胖。
運動優化體質,增強免疫力。
運動是人回歸自然最好、最美的形式。為什麼說運動這樣重要呢?因為隻有運動,才能使人的心、肺等器官,血液循環、消化、內分泌等係統得到充分鍛煉;隻有運動,才能使神經係統反應靈敏、動作協調,肌肉、骨骼係統強健有力;也隻有運動,才能使體內各種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一個人精力充沛,才能對生活充滿愛,對未來充滿信心。
美國的一項對鐵路員工的調查顯示:從事無活動量事務的調度人員的心肌梗死發生率比每日走路巡道工高2倍以上。我國的調查也表明,每日坐辦公室且活動量少的工作人員的心肌梗死發生要明顯高於從事體力勞動的人。
長期堅持運動的人血壓和心率不但在靜態時(安靜狀態)平穩,就是在運動的時候也會以平穩的狀態增加,運動停止後,能很快恢複正常。有一項研究將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進行騎自行車的運動,每周3次,每次60分鍾;另一組像以往一樣的日常生活,不增加運動量。一周後,測量他們的血壓並分析其結果,進行運動的一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明顯下降。
長期堅持鍛煉的人,血壓及心率甚至血脂都得到改善。鍛煉使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中性脂肪都可減少,高密度脂蛋白則可增加。在血壓下降的同時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
運動可以預防和減輕糖尿病。運動是目前已知的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最有效的方法。美國哈佛大學曼森教授1992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與每周鍛煉不足一次者相比,每周鍛煉1次、3次、5次者,Ⅱ型糖尿病分別減少23%、38%、42%。因此,現在糖尿病發病率日漸增加與人們缺乏運動密切相關。在北京市,約一半的成人缺乏足夠的運動量,尤其白領中年人最為明顯。
運動可以防治骨質疏鬆與骨質增生。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不會出現在經常運動的人身上。因為堅持經常運動的人骨頭得到硬力的刺激,可以獲得較好的骨質量。
運動改善脂肪代謝,健美體形,減輕肥胖。在一組婦女研究中,8個星期的有計劃的醫療運動能使機體脂肪減少6千克,肌肉增加3.6千克,淨體重下降2.4千克。運動不僅合適肥胖者,也使體重正常者的血脂改善,升高“好”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延緩動脈硬化。
激發和提高免疫力。運動能有效提高機體免疫抗病能力。經常鍛煉者細胞免疫功能明顯優於不鍛煉者,運動能使中老年人體質明顯改善,表現為各種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腫瘤的減少,特別是女性乳腺癌和男性結腸癌的減少尤為顯著。
運動可以改善心理素質。積極運動的人,外表氣色和身體功能都處於良好狀態,心理穩定,對生活充滿信心。
運動是觀念問題,不是時間問題。
有次我在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做節目,有個同誌站起來說,洪教授你講得很好,但我有一個問題。我倒是想運動,我是個白領,工作非常緊張,根本沒有時間運動,你說我該怎麼辦?我跟他說,我告訴你,實話說吧,一個人運動不運動,跟時間絲毫沒有關係,運動不運動是觀念問題,不是時間問題。你說你工作忙,現在誰工作不忙?我告訴你,你說你再忙,你敢說比鄧小平同誌還忙嗎?鄧小平同誌還每天堅持走路,還經常遊泳,還能打打橋牌,還能在家裏抱抱孩子。你說你工作忙,你敢說你比布什總統還忙嗎?布什總統他每天運動一小時,他公開號召美國成年人每天至少運動一小時,青少年每天至少運動兩小時。他自己帶頭從白宮跑5000米,27分鍾跑完,第26名,前麵都是警衛員呀。你說你忙,你敢說你有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忙嗎?吳作棟每天做操每天跑步啊。有一次八國峰會,早上很有意思。布萊爾做操,布什跑步,普京打拳。你一個白領怎麼就比人家世界級領袖還忙啊。我告訴你吧,你是沒有運動觀念,你有空就看電視,玩遊戲機,嗑瓜子,聊天,你沒有運動觀念,你就是有空也不運動。
我上班時間就經常站起來,深呼吸,做做擴胸運動,還有小燕飛的動作。我每天都堅持走路。冬天走一個小時,上午半小時,下午半小時。夏天走路兩小時,上午下午半小時,晚上一小時。走路是最好的運動。
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經過大量的科學研究,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因為人類花了300萬年,從猿到人,整個人的身體結構是步行進化的結果,所以人體的解剖和生理結構最適合步行。而且,走路運動簡單易行,還不用花錢。
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心髒學會奠基人、著名的心髒病學家,幾任美國總統的保健醫生懷特博士第一個提出:從進化論角度看,步行是人類最好的運動,對健康有特殊益處。他創造性地將步行鍛煉作為心髒病人和心肌梗死後康複治療的方法,並取得良好效果。他建議健康成人應每日步行鍛煉,並作為一種規律性的終身運動方式。他的權威性科學論著作為教科書影響了整整幾代人。懷特博士曾經引用西方諺語:“沒有緊張,沒有煩惱,就沒有高血壓。”他80多歲來中國時,住在12層樓,上下不乘電梯,每日步行活動。作為一代名醫,其言行風格堪稱典範。
通過對1645名65歲以上老人的前瞻性研究發現:與每周步行少於1小時的老人相比,每周步行4小時以上者,其心血管病住院率減少69%,病死率減少73%。步行應成為中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運動,是心血管病有效的預防措施。
在這裏,我還要強調一條:動脈硬化是可預防的,動脈硬化從無到有,亦能從有到無,是可逆變化的。1960年我當實習醫生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動脈一旦硬化,就不能逆轉。到最近科學家才證實,動脈硬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過程,雖不能徹底消退。走路就是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變穩定和消退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證明:隻要步行堅持一年以上,就有助硬化斑塊消退。經過步行運動鍛煉,對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降低體重都很好。過量運動有時會造成猝死,很危險,步行運動最合適。
我們有個書記,65歲離休,一身是病。今年72歲,他碰到我說,老洪,你那套還真的非常好,我現在都照著做。他每天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用一個半小時走路,從安貞醫院走到亞運村,在裏麵走2圈兒,再走回來。晚上走一個小時。一天兩個半小時走下來,72歲的身體竟然比60歲時好得多,心功能改善了,心電圖改變了,也不貧血了。62歲一身是病,72歲更健康。
愛心提示。
對於中老年人,一般不提倡舉重、角力、百米賽等無氧代謝運動,而提倡以大肌群運動為特征的有氧代謝運動,例如步行、慢跑、遊泳、騎自行車、登山、球類、健身操等,個人可隨意選擇。
科學運動三五七。
運動既可以使血壓升高亦可以使血壓降低,關鍵在於選擇什麼樣的運動和什麼程度的運動。高血壓患者的鍛煉不是為了增加肌肉的力量,而是為了使血壓降低、心率下降,更重要的是為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高血壓患者的鍛煉應選擇運動量適中,全身肌肉特別是四肢都可得到鍛煉的運動,如:體操、慢跑、慢走、遊泳、騎自行車、打網球等,其中步行是最好的運動。那麼,如何運動才算適量呢?請記住“三”、“五”、“七”這3個字。
“三”是3000米。步行3000米以上,每天30分鍾以上就差不多達到目的了。一次走完最好,最新研究認為,分2~3次走完也可以。
“五”是一個星期運動5次以上。如果一個星期運動一次,那麼就沒什麼顯著效果了,當然最少4次,如果5次,甚至6、7次就更好了,就是有規律地運動。
“七”是運動的量達到中等量運動。中等量運動是什麼意思呢?心跳+年齡=170.譬如某人今年50歲,運動時心跳要達到120次/分,70歲的老年人運動時達到的心跳是100次/分,30歲時運動達到的心跳是140次/分,這樣的中等量運動正是胡大一教授講過的有氧代謝運動。當然這是對於一般沒有病的正常人的平均值。對於具體個人就不一樣,有的人可以是190次/分,心髒病病人150次/分就可以了,隻能作為一個參考。隻要按三、五、七這樣運動,就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