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提示。
隻要做運動,運動量不論大小都對你身體有好處,但如果要達到防病保健的效果,最少要達到每天做30分鍾的中等強度的運動,即每天做運動要消耗150卡熱量。
有人擔心工作忙,一天下來太累沒時間,其實任何水平的體力活動都會使你感覺更好。如上班時提前兩站下車,走20分鍾,下班提早一站下車走10分鍾;爬樓梯代替坐電梯(起碼是下樓梯)。
鍛煉要量體裁衣謹防運動三誤區。
(1)認為運動強度越大越好。不少年輕人平時工作忙,一到有空就加長時間,加大強度運動,這樣是不科學的。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是因人而宜,健康人群適當加大運動量可以增強體質,但肥胖、失眠、疲勞綜合征、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亞健康人群,以及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特別是老年人應該控製運動強度,以免肌體因超負荷而造成損傷。
(2)體育鍛煉可以緩解病情。人在患感冒期間,免疫係統處於驟變期,必須靜養。如果這時候進行體育鍛煉,會使本來偏高的體溫繼續上升,容易誘發並發症。
(3)運動對所有人都有益。專家認為,運動並非適用於每一個人。
有內髒急性病史、白血病、骨傷未痊愈的患者,運動時容易發生意外事故,甚至危及生命,應該停止鍛煉。
作息起居順應自然。
心腦血管病人更應該注意生活規律,按時作息,建立一種適合自己身體的生活製度。患者在生活起居方麵應注意以下幾點:
定時作息。合理安排生活,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使大腦的疲勞狀態及時解除,從而使機體的新陳代謝降低,心跳減慢,周圍血管舒張,血壓就會相應降低。隻要按時起床、進食、活動及就寢,按照自然“生物鍾”的節律作息和活動,就能預防心血管並發症的發生。
適應自然。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與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人體應適應這些變化。在衣著方麵,應根據不同季節,及時增減衣服;住房要陽光充足,防潮防濕,空氣流通,周圍有條件的宜種些花草樹木。
注意清潔衛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是增進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國有句古話:黎明即起,灑掃庭院。又說要勤於沐浴。這就是教育人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戒除不良習慣。心腦血管病人應戒煙,要盡量避免各種不良刺激因素,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要控製高膽固醇飲食。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才能夠健康。
節製性欲。和諧的性生活能使人感到心情愉快,精神飽滿;放縱的性生活易造成身體乏力,精神萎靡不振,久而久之還可能引起早衰。性生活次數可根據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和特點而定,中年以後可以數周一次,甚至數月一次。
心律失常,運動還是不運動。
對於出現心律失常的病人,運動是大家特別關注的問題。有的病人害怕運動,有的病人卻積極運動,但到底該不該運動,還是要看運動與心律失常的關係。
(1)如果心律失常是在運動中才發生的,我們就要有計劃地控製運動,反之,就沒有必要控製自己的運動。
(2)如果心律失常是由於心率快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那麼,我們的運動就是有條件的,至少要使運動時的心率低於出現心律失常的心率界限。
(3)如果心律失常是由於心肌缺血而引起的,那麼運動後可誘發心絞痛,或者心肌缺血性改變。然後再出現心律失常,這時的運動量要根據心肌缺血的程度和心功能來決定。
如何確定運動和心律失常的關係呢?確定運動和心律失常關係最好的方法就是運動試驗。我們可以通過運動試驗監測病人運動時心律失常的出現和變化,從而指導我們的運動。
腦血管病患者康複運動有講究。
康複訓練5原則。
(1)患者要具備從事該項活動的基本身體功能。
(2)活動難度要設計適宜,比患者能力稍高,但不能相差太遠。
(3)鼓勵患者自己完成所有步驟,康複治療師及陪護人員針對較難的部分加以協助。
(4)患者要有耐心,反複練習,直至活動的能力、方法、質量、安全及對活動環境的控製都達到一定的水平。
(5)患者具備日常生活的能力,康複訓練才算完成。
日常生活康複訓練五種方法。
日常生活是指人在獨立生活中,反複進行的、最必要的基本活動,包括進食、飲水、穿衣、出入衛生間及個人衛生等。患者在訓練前先要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定,根據評定結果,製定可行的訓練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可將日常生活活動巧妙地分解成若幹組成部分,再進行整合和實踐。日常生活能力的康複,是康複的主要內容。
(1)進食訓練。盡量鼓勵患者自己用餐具進食,不能使用筷子時可用稍長一點的匙子、叉子,或固定在手指、手掌上。將食物放置在適當位置,練習者用患側手將食物送入口中,咀嚼吞咽。飲用水時,先將單手或雙手伸向茶杯(杯中水不宜過滿)端起送至嘴邊,小口飲用,慢慢咽下。
對因麻痹不隨意運動而出現的震顫及杯子搖晃,患者可用吸管飲用。
(2)穿脫衣訓練。穿脫衣服及鞋襪對患者來說需要許多技能才能完成,包括平衡協調力、肌力、關節活動範圍和感知知識能力,經過訓練,大多數患者可獨立進行。穿脫衣服動作,原則是先穿患側,再穿健側,脫時先脫健側,後脫患側。
(3)個人衛生訓練。大多數患者經過反複訓練都可掌握洗臉、刷。
牙、梳頭、剃須等動作。一開始可以訓練用健側手臂進行刷牙動作,若右側肢體癱瘓,左側肢體需經過一段的時間才能協調完成上述動作。
(4)洗澡訓練。洗澡對於偏癱患者難度較大,應重點訓練。洗澡訓練根據具體情況,宜取坐位淋浴,站位淋浴也可使用浴缸。使用浴缸時,應做好各種安全措施的準備,必要時須有人監護以確保安全。水溫不宜過熱或過冷,準備好各種用品及用水後,先將患側下肢放入浴缸,再放入健側,健手抓牢浴缸旁扶手,緩慢坐下,改用特製浴巾,如手套浴巾搓洗,擰毛巾的方法可用腋下夾,或利用水龍頭來擰。出浴缸時先出健肢,再出患肢。
(5)入廁動作訓練。當卒中患者恢複至在人的攙扶下可以行走的程度,就可以入廁進行大、小便,在廁所的設施上可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改造,將蹲式馬桶改為坐式並墊高一些,在馬桶的前側牆壁上裝上扶手,以便患者站起或坐下。
什麼是被動運動。
被動運動是指由他人(康複師、護陪家屬)活動患者的偏癱肢體,其目的在於伸展癱瘓的肌肉及關節周圍組織,降低肌肉張力,防止關節攣縮,防止失用性肌萎縮。腦血管偏癱的患者,應早期采用推拿按摩及肢體的被動運動。被動運動可鬆弛患者肌肉痙攣、牽伸攣縮,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粘連和攣縮,並可增強身體感覺,誘發肢體曲伸反射,為主動運動做好準備,被動運動與按摩推拿對昏迷及癱瘓較重的患者顯得極為重要。
被動活動四方法。
(1)上肢伸提運動。陪護人員一手握住患者患側手腕部,一手握住患側肘部,將患肢伸直向上牽提10~20次,注意動作一定要輕柔緩慢,以呼吸作為評定指標,一呼一吸,一提一放,待活動幾次後方可逐漸加大活動量。
(2)上舉直伸運動。陪護人員將上臂置於上舉外展位,雙手握住患臂手指,盡量將患臂伸直,並略向背側加壓,持續一段時間後,再放鬆手指,可重複數次,其力度及次數因人而異。
(3)下肢屈伸運動。陪護人員一手握患肢足部,一手握患肢膝部,使患者髖、膝、踝關節屈伸9~12次,內收9~12次,然後放鬆,並輕輕拍打抖動,其力要輕緩,以患者的承受力為度,患者不可心急,以免受傷。
(4)放鬆運動。陪護人員將患者患臂放置於自然位置,重新拍打按摩患臂,並輕輕抖動,徹底放鬆。
被動運動五注意。
(1)活動的肢體應置於舒適、放鬆的體位。
(2)活動的順序從近端關節到遠端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