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甘肅省企業集團及其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戰略(12)(2 / 3)

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蓋率。反映企業有效獲取外部信息的能力,比如在采集政策法規、市場、銷售、技術、管理、人力資源等信息時,信息化手段的應用狀況。

辦公自動化係統的應用程度。改善企業在網絡應用基礎上辦公自動化,逐步實現日程安排、發文管理、會議管理、信息發布、業務討論、電子郵件、信息流程的跟蹤與監控等。

決策信息化水平。提高企業信息技術對重大決策的支持水平,做好數據分析處理係統,方案優選係統,人工智能專家係統等等。核心業務流程信息化水平。逐步拓展企業核心業務流程中信息化的深度、廣度,加大主要業務流程的覆蓋麵,提高質量水平。企業門戶網站建設水平。加大企業資源整合力度,擴大服務對象覆蓋範圍和服務內容。網絡營銷應用率。逐步提高企業經營信息化水平,提高網上采購率與網上銷售率。管理信息化的應用水平。做好信息資源的管理與利用,具體到管理信息化應用覆蓋率及數據整合水平。人力資源指數。改善企業實現信息化的總體人力資源條件,逐步擴大大專學曆以上員工的比例。

信息化技能普及率。提高人力資源的信息化應用能力,擴大掌握專業IT應用技術的員工比例和非專業IT人員的信息化培訓覆蓋率。

學習的電子化水平。不斷促進企業的學習能力和文化的轉變,擴大電子化學習的員工覆蓋率與電子化學習中可供選擇的學習領域。

應用於信息安全的費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不斷提高企業信息化安全水平、信息安全的費用,包括軟件、硬件、培訓、人力資源支出。

信息化安全措施應用率。提高企業信息化安全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備份、防非法侵入、防病毒、信息安全製度、各項安全意識培養等措施。

庫存資金占用率。通過信息化建設,企業信息化效益得到普遍提高,使企業庫存平均占用的資金與全部的流動資金比例合理化。資金運轉效率(次/年)。反映企業信息化效益狀況,比如企業流動資金每年的周轉次數。企業財務決算速度。反映企業信息化響應水平,比如從決算指令的發出要完成一次完整的虛擬企業決算所需的最短時間。增長指數。反映企業績效,銷售收入的增長率、利潤增長率。我省企業集團及其中小型企業必須按照上述國家公布的基本指標的測算方法來測評企業信息化的綜合素質。

(2)企業信息化補充效能指標

企業信息化補充指標,是測量、評價企業信息化所達到的實際效果的評價係統,因此又稱效能指標。目的是把企業信息化引導到有效益、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上來,使企業信息化配合企業總體戰略,使企業領導正確認識和正確實施所在企業的信息化工作,講求實效,避免重複建設,減少浪費。

企業信息化效能指標分為適宜度、靈敏度兩部分。適宜度指標分為五類:戰略適宜度、應用適宜度、投資適宜度、資源匹配適宜度、組織文化適宜度。具體指標為:

企業戰略匹配度。反映企業信息化戰略與企業戰略之間配合的協調程度,一個企業總是要協調發展,不是單純地發展,如果不匹配,整個運行就不科學了。

技術戰略適宜度。反映企業信息化技術戰略與技術環境之間的配合協調程度,比如戰略性合作夥伴的信息技術戰略等。管理信息化應用適宜度。反映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合理性,比如營銷管理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數據庫應用適宜度。反映數據庫應用的合理性,比如數據庫整合的領域等。安全應用適宜度。反映企業信息安全狀況的合理性,比如安全費用等投資。投資理念適宜度。反映企業主要領導對企業信息化的正確認識水平,比如投資的價值導向等。投資力度適宜度。反映企業信息化投資力度的合理性,比如投資規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