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全媒體時代,互聯網與電視媒體顯然都不會孤軍奮戰,必須合縱聯營、相互推動、相互促進才可實現共贏。互聯網企業開始整合包括電視媒體廣告投放、合作電視節目、線下活動等多種市場推廣手段,這一步已不單單是單純的你買我賣,而是以實現共贏為目的的深度聯姻。在這一步上,作為中國婚戀互聯網產業的排頭兵——世紀佳緣顯然又一次走在了行業前列。
三、解疑釋惑,引導人生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認為,交流是人性的基本特點和需求,“一個人要成為一個人,必須經過某種表達,若脫離表達,就不可能有更高形式的存在”。人們為滿足情感需要進行交流,為自我發展而進行交流,為解決共同麵臨的問題而進行交流,總之,交流使每個人都造就了自我,使人類社會得以發展。關注情感心理和人際溝通,是對人們精神生活層麵的人文關懷,這是一個很高端的定位,也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而廣播談話節目的出現,很好的發揮了媒介解疑釋惑、引導人生的作用。
“談話節目”(talk show)英文原指美國廣播電視中以談話為主的節目形式,由主持人、嘉賓及受眾在一起談論各種社會、政治、情感、人生話題,一般不事先備稿,脫口而出,因而被港台翻譯家們形象地譯作“脫口秀”。那麼,談話節目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以談話為主要內容;談話是無腳本的;談話是在嚴密設計基礎上的即興發揮。全國幾乎每個城市電台都有影響大、收聽率高的談話節目,比如遼寧台的《輕風夜話》、湖北台的《今夜不寂寞》、陝西台的《長安夜話》、深圳台的《夜空不寂寞》、福建台的《大蓬夜話》等。
談話節目按照內容分為知識信息類、新聞時政類、生活情感類、社會問題類。生活廣播目前應定位在生活情感類,大部分節目多采用的是敘事形態的談話方式,這種方式最能吸引聽眾的是突出互動性和分享色彩,無論是以人物為中心還是以事件為中心,敘事性談話都要遵循“以事托人,因人說事”的基本原則,人和事是不能分開的。選擇合適的故事和合適的嘉賓是敘事性談話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故事要有戲劇性、故事存在爭議性、故事具有感染力,能夠從情感上打動聽眾。
按照受眾心理需求劃分,有三類人群:精神心理正常,但是遭遇到了現實問題需要請求幫助的人群;精神心理正常,但是在心理健康上出現問題需要求助的人群;精神心理非正常,特殊人群。在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就業、下崗、失戀、家庭矛盾、兒童教育、人際關係、社會環境等等使得人們的安全感在不斷下降,許多人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全球性調查結果顯示,全世界真正健康人數隻占人口總數的5%,75%是亞健康者,年齡多在25~45歲。一方麵是大量的對心理醫生的需求,一方麵是心理醫生人才的嚴重短缺,這就給電台的夜間談話節目留下很大的空間。人們的困惑、苦悶、煩惱總得找個傾訴對象,而這個人必須是值得信賴的、忠實的、安全的、方便的、及時的、雙向交流的、方式可以保密的,這些要求廣播都可以做到。再加上真正的直播、低成本化運作,這些都是廣播談話節目優於電視談話節目的地方。
《實話實說》的製片人時間在談到創辦這檔節目的動機時說:“因為社會變化給人帶來困惑,需要交流,需要與人分享自己的經驗;長期的封閉使人少有所思或思有偏頗,需要溝通,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而麵對未來,人們似乎永遠處於選擇之中,渴望答案……其實我們幹的事很簡單,就是告訴你別人想什麼和怎麼想。”現代社會中人們對相互交流、共同分享見解與感受以及能夠受到他人的關注等一些實現自我表現的渴望是談話類節目得以生長的土壤。
由於播出時間的不同安排,日間節目與晚間節目、深夜節目會在內容和節奏上有明顯區別。許多人有疑問,白天能談情感嗎?實踐表明,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傾力打造的情感談話節目《溫馨家園》就非常成功。節目並非黃金時段播出,照樣很火,很快組織起一個龐大的五代人的大家庭,影響力頗大。在2006年的夏季,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這個大家庭就為甘肅的希望小學捐款12萬元。天津生活廣播早間的《我要說聲謝謝你》由年輕人擔當,因為話題與聽眾貼近,主講人是聽眾,內容具有真情實感,常常讓主持人和聽眾都熱淚盈眶。日間的節目多為居家女性,午休可為白領一族、校園學生,下午可為有閑人群、白發老人等設計專門的話題。把各個頻道的談話節目集中在一個頻道,往往存在內容上交叉、形式上相似、話題上重合等問題,所以在每檔節目的定位和編排上也是要絞盡腦汁的。一年走下來,主持人各具特色,又分別有自己的“粉絲”,合理地引導形成內部良性競爭的氛圍。
從談話節目到輕鬆音樂,從專家解惑到互動討論,從青春期的困惑到職場的迷茫,從中年人的危機到老年人的焦慮,從戀人的濃情厚誼到陌生人的一點扶持,在情感頻率中都能得到最直接的傳遞,最真誠的解答。
四、表達傾訴,分享生活
2009年8月,新浪微博進入內測階段。與前兩年就已“嚐鮮”微博領域的“中國微博”們相比,新浪的步伐似乎有些遲緩。但這一傳統門戶“老大”的進駐,卻再一次證實了微型博客這一新型傳播形態所具備的被國內互聯網同行看好的傳播特質和發展前景,同時也預示著一場即將刮起的中國微博風潮。
微型博客的創意來自於國外。2006年3月,美國blogger.com的創始人埃文·威廉斯受好友傑克·多爾西的啟發,創立微博網站。微博的英文原意為“小鳥的嘰嘰喳喳”,引申為每個人的表達欲和分享欲。其核心是用簡短隨意、不超過140個字符的話告訴世人你在做什麼。
這個小小的創意緣何一經“出爐”便迎來擁躉者無數?是什麼“法寶”使得微博被互聯網風投人士視作價值堪比google和facebook的網絡新貴?又有哪些動因促使嗅覺靈敏的中國模仿者們想在國內微博市場中分得一杯羹?首先有必要了解微博的傳播形態和特征。
(一)隨時隨地直播生活,輕鬆自由地獲取交流
“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溝通”是微博的設計理念。其宣傳口號為:What are you doing?(此刻你正在做什麼?)這種看似傻瓜式的提問在保證人人都能參與的同時,大大激發了人們的交流欲望。
有人將這種“直播生活”的交流欲望描繪得很貼切:“當我在某個夜晚想起某個朋友時,最想知道的並不是他是否升官發財,而是他此時此刻正在做些什麼,是正在悠閑地品茶,還是在聚精會神地看一部電影?又或者當我被一部電影感動得熱淚盈眶時,卻很難用打電話的方式與朋友分享,此時要是有一個平台,能夠讓朋友們即時知道此刻的我有怎樣的感受,那該有多好。”微博的出現,正是對這種個人的即時表達與傾訴需求的一種回應。那麼,在微博上進行的個人表達與傳統博客相比有什麼不同呢?由於微博客用戶發布信息所處的環境具有隨意性與不確定性,這種隨意性與不確定性包括用戶發布信息的時間、空間、心理狀態等,因此與博客用戶經過思考與積澱之後完成的思想、情感、觀念等表達相比,微博客戶發布的常常是“三言兩語”的、急於與人分享的即時生活片段。而微博上對信息發布長度的限製又進一步強化了微博敘事文本碎片化和私語化的特征。這種“thought casting”(心靈的廣播)或“life casting”(個人生活的廣播)除了能讓用戶即時獲取“交流的快感”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信息接收者的好奇心與窺視欲。
(二)半廣播半實時交互的傳播模式,捕捉人際交往的微妙距離
微博依靠什麼技術條件來支撐其提出的“隨時隨地直播生活”的口號呢?這一問題引出了微博的另一大傳播特質:信息發布方式的集成化和開放化——微博用戶可以通過手機、IM軟件(即時通信軟件,如QQ,MSN)和外部API接口(如微博網頁、博客、E-mail)等多種途徑發布消息。這種對於信息發布多平台的整合不僅是對傳統傳播模式的革新與再造,同時也令微博幸運地捕捉到了網絡傳播中人際交往的微妙距離。
傳統的網絡交流機製發展至今,均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各自的發展瓶頸——博客、E-mail不利於及時溝通,具有延時性;而IM則顯得太近,發布者在發布信息的同時,對接收信息的對象以及其後的舉動給予了相應程度的控製。相比之下,微博似乎找到了兩者之間的中間地帶:一方麵,它對信息發布流程進行簡化,並將文本長度控製在140個字符以內。這種改造使得信息發布既簡單又快捷,是對IM軟件優勢的吸納;另一方麵它又實現了簡短信息的異步呈現,隻要信息發布者選擇不互動,信息接收者就沒有機會與之對話。這就避免了過強的即時性帶來的傳播控製,彰顯出博客、E-mail等延時交流工具的傳播優勢。因此,吸取各家精華的微博更好地滿足了用戶在網絡人際互動中的微妙需求。
(三)“去中心化”的傳播體製自媒體的力量得到凸顯
作為幾乎是“零門檻”的傳播媒介,微博的氛圍讓用戶主動地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而非被動地扮演傳統新聞媒體的“受眾”。傳統的新聞傳播主體的中心化和權威化的光環正在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微博平台下自媒體力量的凸顯以及微內容的海量生產。
於是,業界開始出現這樣的擔憂,“微博正在改寫媒介帝國的版圖,因為在未來,第一個趕到現場的可能不再是媒體記者,而是那些隨時隨地記錄的微博用戶。”現實似乎在不斷驗證這樣的論斷,“微博被津津樂道的兩個最著名的案例,一個是2008年11月的印度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另外一個則是2009年1月全美航空1549次航班迫降哈德遜河事件。在這兩個事件中,當事人都是利用微博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微博上的信息,幾乎每分鍾都在更新,它把傳統新聞媒體在突發新聞上一般所采取的插播快報做法,硬生生地給比了下去。“在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微博上第一條關於地震的消息是在北京時間下午2點35分35秒,比彭博新聞社快了22秒。”很多人都開始思考,微博是不是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的CNN。
此外,大量政要、社會文化名人的加入,使得微博的閱聽大眾不再需要借助傳統媒體才能接觸到自己的偶像——微博同樣為明星們提供了一個直播生活的平台。通過“點對點”的直接接觸,粉絲們漸漸發現他們的偶像並不像媒體報道呈現的那般“單一”和“扁平”,個體化、私語化的文本敘事特征能夠很好地將偶像“生活化”、“日常化”;而有了自己的微博之後,明星在某些事件的發布上也可選擇繞開傳統媒體的“長槍短炮”,將信息訴諸微博這塊網絡自留地。
應該說,上述傳播特質是四歲大的微博“驚豔”網絡的製勝法寶,也是各國互聯網創業者們爭相模仿的原因所在。但不可否認的是,發展至今,微博也遭遇了不少的尷尬,上述所謂的“法寶”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能蛻變為製約其發展的軟肋。
第三節 如何正確使用媒介
媒介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有積極與消極雙重功能。就積極方麵而言,正確地使用媒介,一方麵可以向政府的核心機構反映社情民意,向公眾提供各種信息;另一方麵通過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正確的輿論引導,盡量減少或消除負麵事件對社會的不良影響。然而媒介使用的消極作用更引人關注,如長期的負麵報道會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形成腐蝕性的隱性效果,短期內對負麵事件的集中報道會造成人的精神鬆懈、意誌渙散等,其中“可能引起社會恐慌”的消極作用是媒介使用中讓人“非議”的最主要原因。
一、使用媒介可能麵臨的尷尬
(一)個體私語還是無聊絮叨?
“隨時隨地地直播生活”以及“交流快感的獲取”是吸引網絡用戶投身其間的主題性創意。但稍加留意便會發現,這一主題有著致命的硬傷——包羅萬象的個體私語很可能成為別人眼中的無聊絮叨。當部分用戶陷入“心靈的廣播帶來的自我迷戀的快樂感”中不能自拔時,由他製造的碎片化、不成係統的敘事文本極易以“侵略”的姿態占據他人的生活。當這部分用戶的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閱聽大眾便很可能陷入玩味無意義信息的語境中,甚至被“娛樂至死”。這其中的垃圾信息已經令人頭痛不已。
就如同誰都不願在一個鬧哄哄的環境中生活一樣,偶爾的熱鬧可以令人精神振奮,可長期的嘈雜就隻會讓人想逃避。盡管網絡用戶量在飛速增長,但用戶忠誠度卻始終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線,有人將其生動地比作圍城效應,“進入這座圍城圖的是新鮮和好奇,逃離圍城是因為不合胃口、水土不服,並且進來的多,離開的也同樣不少,而且走得都較為堅決,少有留戀”。
(二)新聞傳播領域的民主利器還是易受操縱的謠言溫床?
當媒介在突發事件的信息傳遞中爆發出令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能量時,一些擔憂也如期而至。網絡上那些直接的、和事情發生幾乎同步的信息,可靠性不及傳統新聞媒體。經過不斷的轉發,消息在網絡上快速傳播,快得讓人根本來不及查證它的真實性,網站於是成了謠言的溫床。事實上,在美國的社交網站上,幾乎每天都會有假消息,最常出現的就是演藝界名人的死訊——正在和胰髒癌對抗的《第六感生死戀》男主角派屈克·史威茲,已經在網絡上死了好幾次,他必須不斷出來澄清,告訴大家他還活著。這些事例讓人不免擔心,這個號稱能夠充分彰顯受眾在傳播中的主體地位、有望在新聞傳播領域掀起一場民主化浪潮的傳播工具,會不會被某些別有用心之人,或者是某些政府所利用,借它來散播帶有特定目的的謠言和輿論?前不久伊朗大選後發生的政治動蕩會不會成為某些傳媒強國操控別國內政的先例和參照?如果情況真是這樣,後果可就比誤傳某個名人之死危險多了。
二、如何合理有效使用媒介
在媒介使用中,對公眾而言,作為信息的接受者,如何在信息混沌中獲取有價值和真實的信息至關重要。麵對媒體碎片化和話語權的分散,公眾如何分辨信息的真偽,鑒別信息的價值,對待媒體的態度從過去的絕對相信轉變為適度的質疑,成為一項基本的能力。對民眾而言,要改善這種局麵,關鍵在於提高麵對信息的媒介素養能力,其意義表現在兩方麵:
(一)培養和提高公民麵對信息的理性判斷
認知是主體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識的過程,包括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評價信息和傳播信息四個要素,這和媒介素養的核心內涵是相吻合的。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的報道是個人獲得相關信息的主要渠道,具有不可替代性。
2003年4月20日之後的SARS報道是我國新聞報道的一個曆史性轉折點,“謠言止於公開”是此次事件給政府、媒體和公眾留下的最寶貴經驗。在這次事件推動下,2003年5月7日,國務院審議通過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這表明我國政府在危機信息公開方麵邁出了一大步;2006年初國務院又出台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其中規定:“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發布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麵。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要向社會發布簡要信息,隨後發布初步核實情況、政府應對措施和公眾防範措施等,並根據事件處置情況做好後續發布工作。”此後,危機事件的新聞發布製度逐步確立並不斷完善。2007年6月24日提交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審的《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中,刪除了有關新聞媒體不得“違規擅自發布”突發事件信息的規定。媒體對危機的公開討論為公民創造了一個開放、活躍的信息環境,同時也因媒體各異的報道水平,以及其他信息傳播渠道的加入而使之變得愈加複雜,這種媒介環境促使公民不斷思考危機問題及其產生原因,從而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和麵對危機的理性。
(二)提高公民辨別信息的綜合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媒介無時無刻不在反複向受眾傳遞著各種信息及觀點,社會主體時刻被包圍在一個由媒介信息所織就的網絡中。這些信息及觀點由淺入深、由點到麵地影響著受眾的認知、態度、情感、價值觀和文化心理,為受眾構築了一個強大的認知場。現代受眾的認知結構是在大眾傳媒所展示的“媒介現實”的基礎上形成的,媒介信息是對現實的再架構,是通過符號和符號係統再現現實,而不是簡單地反射現實。受眾通常所接觸到的媒介內容都是一種表征,是用符號構建的現實,受眾正是通過媒介表征來認知這個世界。當主體在接收大眾傳媒報道有關危機的信息時,如果信息不協調會影響受眾的危機認知,如果個體持有某種很強的初始觀點,一般都難以改變,而且會直接影響對隨後信息的理解;隻有當新的信息與個體原有的觀點一致的時候,新的信息才被個體感知為可靠和有效。但當人們缺乏明晰的背景信息,未形成固定的觀點時,個體則很可能受到一些表麵信息的影響,比如用不同的方式呈現相同的危機信息會改變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在實際生活中,大眾傳媒便經常充當這種角色。
德國學者烏爾裏希·貝克把現代社會稱為“風險社會”,危機頻發成為時代的重要特征,因此,公民在麵對危機時應該具備的媒介素養,也可以被視做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之一。對危機問解決更多地需要公民地“內在性的自覺”,公眾的媒介素養程度直接決定了他們對危機的抵抗力和鑒別能力,可以有效防止謠言地擴散,並采取積極的行動防止危機地發生或降低危機帶來的損失,是公民實現自我保護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