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處於一個巨大的轉型期,理想化的激情被日漸嚴峻的現實生存所取代,報告文學的理性言說也在激情冷卻之後頓時失去了它的誘人光芒況且,人們接觸到的信息量今非昔比,《焦點訪談》、《新聞調査》、《今日說法》、《傳奇故事》、《人與社會》等新型媒體欄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報告文學的輔助角色因此,我們是否也可以說,當讀者的閱讀速度越來越快,報刊的娛樂性雄來越強,各秒快華式醉精神產品占據了主流地位時,人們對報告文學興趣的低也就基可以預期的了⑺因篇幅所限,卒文無意就以上理論問題進行具體討論。
而是以趙瑜、胡世全所寫反映擁楚三農問題的報告文學《革命百裏洲》為閱讀視點,簡要分析其題材開摑和形式拓展方麵的成功經驗,以期為新世紀報告文學走出困境提供必要的理論啟悟一、農民與土地題材的深度開掘麵對報告文學集體日薄西山的質疑,許多報吿文學作家、批評家和理論家正在進行著頑強的文體堅守0這種堅守鮮明地體現為對非虛構性、批判性、自便性等報告文學最為基本的文體品格的理解與尊重6其中,對題材的戰略性挖掘,即以自身的勇氣和智慧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髙度、熱切關注農民與土地問題當為轉型期報告文學最為突出的亮點之一。
事實確乎如此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北,自然成為我國農村題材創作的重要陣地。
借助改革開放的春風,我省產生過不少優秀的農村題材作品。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賠你一隻金鳳凰》、《最後一賽春茶》、《同船過波》、《搶劫即將發生》以及隨後劉雇龍的一係列小說,在全國都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奠定了我省農村題材作品的當代拖位,近年來彳陳應鬆的神農架係列小說獲得全國大獎,顯示了我省農村醣材創作的新成鱝省作協主席、著名學者王先霈因此提出,我們是否可以說,湖龍作家對農村、農業、農民問窳,有自已獨特的別人不可。
代翁思考產武漢大李礅搜於可調也認為。
在當黹文藝銦作中。
反狹三農,雇材的作品,量偏少,遠不鑲鏞足農村文化市場和農民群眾的要求,一些農村題材的文藝作品。
鐵乏對三農,的人文關懷,所塑費的三農,文藝形象缺乏新財鎮的財代氣息,且多與貧窮、苦難、保守、短視、小人物等相關農村基層群眾的文化饑渴現象,折射出農民文化權益的實現問雇。
應當引起文藝家的高度重視廣在此背景下,《革命百裏洲》的題材直指農民與土地。
顯示出深切的民本關懷和麵向未來的寫作眼光,該作是兩位作者深入鑭北省枝江市百裏洲采訪調査、廣集史料並進行理性思考創作出來的三農報告文學的一篇力作,正如作品簡介所言——民聞立場。
打造奇詭峽江畫卷。
豪雄血淚,浸染珍稀世紀長篇聞室搡戈。
傳統秩序借顛覆。
相煎太急,農耕經濟歎擁零國民黨緣何痛失大陸,共產黨靠誰最後成功;寫人性人道,探問長江農人命運,評地畝地權,重溫鄉村土地悲歌;任何真曆史都是當代史,多少無稚談皆由碧血凝獨特的鬩讀快感,深邃的探秘體驗,著名作家趙瓌、胡世全深入鐦楚,五載甘苦,明察暗訪,成此奇書作者敏銳發現並勇敢正視長江漉域湖北段的一座江心孤島一一百裏洲,將恢複曆史的原初狀態變成了可能他們選取了百裏洲這個因相對孤立的地理位置麵大體保存了傳統農耕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典型案例的孤島作為推述對象。
從曆史大潮的衝刷與積澱中,理出中國農民問埋延綿承傳的脈絡,審視中國農業社會變革的客觀規律及阻礙變革的癉疾所在,其厚重的內麵不可低估,事實上,令人感動的是作家對於農民和土地深厚麴關愛之情和他們深人紮實的采寫姿態趙瑜和胡世全的采訪,絕不僅僅眼於民國曆史,更重要釣是以鑒古知今齣氣度對當下農民釣生存狀態進行了艱巨麵深刻翁思考作者兩跟雖然盯著曆史。
雙腳鯖在百裏洲頭;雖然書寫的是百裏洲的民國史,卻不時在字裏行兩透示出對於現時代農民生態的憂戚,進過作品,我||看到了一部民國時期百裏謝的社會立體全景囲一敢治上從五西運動"、辛亥革命、一二次土地革命、抗日戰爭、第三次土地革命戰爭和清匪反霸,經濟上從民國初興時的農商蘩榮,到災荒饑餓吃大戶,再到土地改革,文化上從民國之初的傳統戲劇到上個世紀30年代的革命文化之欹,再到建國初的新文藝的紅火……作者都將其寫得起伏跌宕。
有聲有色《革命百裏洲》正是通過對表現對象的多方麵解讀,令人信服地指出一部中國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農民與土地不斷嬗變的曆史作品的國民教育意義也由此凸顯出來如前所述。
《革命百裏洲》是站在民間立場以深沉的民本情懷寫出來的具有深度的報告文學作品作品通過敘寫人性人道,探問長江一帶農民的坎坷命運,重溫了一曲鄉村土地悲歌,帶給讀者以獨特的閱讀快感和深邃的探秘體驗所以章羅生說,《革命百裏洲》雖然從發表時間上看不是第一部提出三農問題的作品,但從寫作時間來說。
卻是最早調查和思考三農問題的作品之一因為作者早在1998年長江特大洪之後即已開始了對以百裏洲為中心的長江兩岸廣大農村的調査工作為了使作品言必有據。
論由史出,且在思想和藝術方麵均能超越自我,作者前後花了5年的時間進行紮實細致的采訪這種嚴謹的寫作態度和虔誠的藝術追求。
也是近年報告文學創作的重要審美趨向眾多作家同時思考和關注三農問題,—方麵說明該問題之集中、突出,另一方麵更說明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與報吿文學幹預生活、針砭時弊的戰鬥性、批判性不但沒有絲毫減弱,反而更加發展和強化了它同時表明,報吿文學家的三農,報告文學、反貧困報告文學正是對以酒吧、賓館、香車寶馬為背景,以爾虞我詐、爭風吃醋、展覽肉體、無病呻吟為主題的所謂都市文學,的反撥。
是現實主義文學優良傳統的回歸,是新時期文學的主流153由此不難判斷,《革命百裏洲》在題材開掘上所顯現出的戰略眼光,或許說明了農民和土地問題不僅成為轉型期報告文學作家關注的焦點,而且業已引起整個文化蕎的深層關懷,甚或讜明,轉型期的報告文學已經開擁有了新的價值追求,人民文學的時代正在來貓"二、個案與兼容形式的激情拓展毋庸回避,報告文學目前還處於一種比較邋搶的狀態一方麵,部分作家堅持操守,艱難跋涉。
創作幾度繁榮;另一方麵,理論界對其較為疏遠和相對冷漠,研究者和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
權威史著也比較看輕報告文學的文體地位究其原因,除傳統的偏見與理論的貧弱外,我們也不得不承認。
報告文學在文體形式上還未解決好傳統認識與現代拓展的問題較為明顯的事實是。
我們至今還未完全解決好通常所說的新聞性、文學性與政論性如何融合、統一的問題6〕這些問題的出現,最根本的原因可能還在於報告文學及其理論研究本身,諸如思想穿透力衰弱、真實性把握力減退、時尚化趣味趨濃、敘事激情不足、材料堆砲明顯、文體整合意識欠佳等評論家縷俊傑甚至不無誇張地說,報告文學的新聞性、文學性、批判性都在減弱,這些減弱是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等各方麵所發生的變化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強調報告文學作品的文獻性,通過反思性的強化來加大思考的深度,同時還要從過去隻寫名人的窠臼中脫身,將關注的目光轉移到普通人、平常事上來⑺不過,《革命百裏洲》之類的作品卻讓人們幾近冬眼狀態的閱讀興趣獲得複蘇它使我們感覺到,思維著的精神畢竟還沒有沉沒",還有這般作者不甘寂寞地為報告文學事業地辛勤耕耘著概略地說,《革命百裏洲》在形式拓展方麵做了以下三方麵的努力首先。
在結構形式上,采用傳統的章回小說與評書構型《革命百裏洲》各章銜接緊密,結構嚴整,注重故事敘述的自足性,同時適當兼頓人物性格的描畫,並重視文化風情、自然地理等環境氛圍的營逭作品采取文化反思和曆史批判的敘事立場,由一個地域近百年來所發生的以水患為主的自然災害為切人點,生發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全方位考察其間,農民、農村和農業等三農問題是其核心所係這樣。
在曆史與現實的坐標軸上,一幅20世紀上半葉中國農民命運多艱的生存狀態苗躍然而出由此可見,將個抗洪題材深化為對中國三農問題的曆史與現實觀照,無疑是作者力圖超越浮淺時尚主埋的一著妙棋。
具有較強的情節性和曆史感《革命百裏洲》還大量引用和化用了包括唐宋詩詞在內的眾多中國古典詩詞、曲賦、文句,在語言上廣泛運用口語、對仗、排比等手法,尤其注意力避陳舊的報章式語言和所謂主流話語。
絕少指點江山、大包大描的驕躁情緒,猶如一凝神智者娓娓說古,平實中跳蕩著哲思的火花,靜氣下不乏冷峻的譏誚,看似隨意自如。
實則嚴謹有序,於沉穩中顯出大家風範,提供了生動鮮活的閱讀暢快,從而使作品的民族特色更為鮮明。
文化底瑄更為深厚,其次。
《革命苜裏洲》的深厚之處,在於對史誌品格的探索性實驗作品從清末寫到土地改革,明顯具有史誌性,縱向演進。
橫向擴充,奠定了雍容大度、從容不迫的風格基調對素材的梳理與安排。
用力均衡,脈絡清晰,具有滄桑感和流暢美,同時。
作品還以民間性、文化感和新的話語方式取勝,以人類學、社會學的田野調査方法進行創作,彰顯了報告文學家對於生活的另一種忠誠孤島百裏洲地處長江中遊,是湖北省枝江市下屬的一個小鎮。
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演繹出獨特的曆史傳奇,旱災洪辨,社會動蕩,戰亂兵燹,又給島民們帶來深重的苦難與傷痛作品以如椽巨筆,較為詳盡並不失生動地敘述了這裏的滄海桑田探秘辛亥風雲中一支手槍和四個叛徒;激情展現農工啟蒙之遊擊隊武裝出征;嚴肅叩問大洲孤島國共鬥爭之血雨黶風;蘇維埃興亡,民國社會悲亂動密;群雄戰寇。
八路軍新四軍戰旗獵獵臨風;分崩離析,決戰前夜黯然敲畹民國晚伴;多難孤洲改天換地;新政時艱。
霧錟枝汪村鎮黎明;長江農人之前事今憂曲百裏洲輻射開去,從大廚史到小區域由辦區域看大曆史。
縱橫捭闔。
大氣磅礴。
使作品擁有了供弘的史詩品格再次-從個案視角反映中國農村曆史變遷和中國農民的曆史命運。
恰是《革命百裏洲》文體兼容性枘一個重要體現,當趙瑜、胡世全深人百裏洲進行考察後。
便決定挖捆這一孤島的曆史,一個信念逐漸清哳起來把百裏洲作為長江農人命運飾縮影,並為之立傳。
9於是。
便有了這部以小見大的《革命百裏洲》,著名評論家何西來這樣評價這部作品它不僅給我們提供了長江農民現實的和曆史的生存狀態,而且為我們提供了作者自己的思考,提供了中國的學術界々中國的文化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它的特點是取大文化的角度,而不是取純政治的角度,在報告文學界同樣表現得相當強勁,可以說趙瑜和他的係列作品在某種程度上起了一種先導的或者開頭兵的作用《革命百裏洲》的寫作正是作家這種創作理念的自覺追求和有力體現1998年。
長江中遊發生特大洪水,舉國上下抗洪救災報告文學作家的使命感促使作者踏上了這塊土地,希圖從中檢索出洪災的成因及由此而引發的人生百態隨著采訪的深人。
史料的采擷,思考的推進,作者摒除轟轟烈烈的抗洪救災表象,而把筆觸延伸至這塊土地上勞作生息的人們宿命般的遭際,進而梳理出當今三農命題的曆史沿革和沉重源頭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對於。
一個有著八億農民的行進中的中國來說,這何嚐不是一個極具時代性的緊迫命題?
正是在這一契合點上,《革命百裏洲》以個案化的特例實現了與當下中國學界最先進的現代文化思潮的兼容共振,並給主農報告文學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解剖範型,誠如趙瑜所說無論是小說或報吿文學,虛構的或非虛構的創作;作家采用哪種形式完全由作品的內容特點決定形式有時也是對作家的―種挑戰作家寫作的追求是雙重性的,二方麵迫彔更多人閱讀,這方麵應當比較看重選題。
比如《馬家軍調査》主要是抓焦點,《革命百裏洲》主要抓個案;另一女麵是創新。
創新也是報告文學的生命叫正如人們已經憊識到的那樣,在報告文學麵臨嚴峻挑戰、邊緣化之聲不絕於耳的今天,仍有數量不少的掛著報告文學招牌的文本正在走向報告文學文體規範的反麵一它們或在關注的對象上避重就輕,避實就虛,寫無關痛癢的文字,作金錢驅動下的經濟文章,將真實作為娛樂的最大賣點;或在非虛構性上大打折扣,無節製的想象、虛誇以及自以為是的心理刻畫使真實變形。
小說和紀實混淆不清;它們或被粗疏的語言工匠打造成敘述如嚼蠟、篇幅如裹腳一般的文字雞肋,離藝術的文告越來越遠㈩麵對這一不良態勢,重讀《革命百裏洲》所展示的真實而繁複的藝術世界,重提趙瑜、胡世全所代表的責任倫理、采訪理念、文體意識和創新精神。
就具有特別重婪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