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領域看,基督教的嚴密控製,到12世紀時已顯出力不從心。在其神學探討過程中,常需借助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古希臘哲學家的觀念與邏輯論證方法,證明和論述神的存在及屬性,闡述塵世與彼岸的關係。
12世紀後,更是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古希臘羅馬時期著作的彙編。教會的本意是為自己的神學理論尋找方法論和依據,但研究者們卻從中發現了與基督教理論完全不同的另一重文化境界。意大利出現了西歐最早的一批古典學者,但丁就是其中最博學者之一。
但丁生於佛羅倫薩一個城市貴族之家,其父因家道中落,長期經商。當時該城有代表封建貴族利益、支持羅馬教皇的基白林黨和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貴爾夫黨。但丁的父親自然擁戴貴爾夫黨,而但丁本人後來則成為該黨的領袖之一。
但丁早年曾師從著名學者布魯內托·拉蒂尼,係統學習拉丁文、修辭學、詩學和古典文學,對羅馬大詩人維吉爾推崇備至。在繪畫、音樂領域,但丁也造詣不凡。此外,但丁精心研究神學和哲學,古代教父聖·奧古斯丁的思想對他影響尤深。
但丁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在其文學創作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那是在他的少年時代,他隨父參加友人聚會,遇上一位名叫貝阿特麗齊的少女。少女的端莊、貞淑與優雅的氣質令但丁對她一見鍾情,再不能忘。遺憾的是貝阿特麗齊後來遵從父命嫁予他人,婚後數年竟因病夭亡。哀傷不已的但丁將自己幾年來陸續寫給貝阿特麗齊的31首抒情詩以散文相連綴,取名《新生》(1292—1293年)結集出版。詩中抒發了詩人對少女深摯的感情,純真的愛戀和綿綿無盡的思念,風格清新自然,細膩委婉。
這部詩集是當時意大利文壇上“溫柔的新體”詩派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西歐文學史上第一部剖露心跡,公開隱秘情感的自傳性詩作。
早在青年時期,但丁就以激昂的政治熱情加入了貴爾夫黨,投身反對封建貴族的鬥爭,並參加了粉碎基白林黨的戰鬥。貴爾夫黨在佛羅倫薩掌權後,但丁被選為該城行政官。該黨後又分裂為黑白兩黨,但丁屬於白黨,反對羅馬教皇對佛羅倫薩的幹涉。教皇夥同法國軍隊支持黑黨於1302年擊敗白黨,掌握了政權,開始清洗白黨成員。但丁被沒收全部家產,判處終身流放,自此再未回到故鄉,直至客死於拉文那。
曾有學者將但丁與我國的屈原相比,謂屈原被逐乃賦《離騷》,但丁流放才有《神曲》。如果從兩位詩人在顛沛流離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不斷升發,憂國憂民癡心不改的角度看,這種比附是有道理的。20年的流放使但丁對意大利社會的現實有了更深切的了解,逐漸將自己的命運融合於對民族前途的深沉思考之中。
流放初年,但丁曾寫了《饗宴》(1304—1307年)和《論俗語》兩書,前者希望以道德和知識消除各城邦之間與城邦內部各派之間的傾軋、攻伐;後者則批駁隻重拉丁語、輕視意大利語的傾向。這不僅表明但丁超越了狹隘的黨派偏見,以理性意識思考民族現實與未來的胸襟,而且顯示出他對民族語言文化的重視,這表明意大利文學的發展意義深遠。
但丁有詩人的柔腸與激情,也有學者的銳利與智慧,他是當時最傑出的語言學家之一,又是在時代激流中衝浪的政治家,這是博大精深的《神曲》問世的基礎。
《神曲》簡介
《神曲》是但丁最偉大的作品,但丁一生的經驗包括愛情、政治、人生觀、宗教觀、宇宙觀均反映其中。《神曲》原名“TheComedyofDanteAlighieri,aFlorentineby,BirthButNotinCharacter”。(但丁——一個具有佛羅倫薩血統,但不具有其氣質的佛羅倫薩人的喜劇),之所以是一個喜劇,是因為整個故事敘述由罪惡、不幸到幸福、救贖的過程,在經曆恐怖後,終能到達愉悅、理解真理的境界。
米開朗琪羅意大利文藝複興時代雕刻家、畫家、建築師——米開朗琪羅,1475年3月6日生於阿雷佐附近的卡普雷塞,1564年2月18日卒於羅馬。早年在佛羅倫薩畫家吉蘭達約的作坊當學徒,後因愛好雕刻轉入以保存古雕刻遺物最多的美第奇庭園工作。早期作品是17歲時創作的浮雕《階梯旁的聖母》和《山陀兒之戰》,粗樸壯實,沉靜莊重,深得古典風格的真髓,表明他一開始就追求強烈運動中的人體表現。
1494—1499年米開朗琪羅遊學威尼斯、羅馬所作《酒神像》《哀悼基督》更顯露其卓越才華,以致整個羅馬藝壇都難以相信這些傑作是出自他的手。1501—1505年主要在佛羅倫薩,雕像《大衛》和市政廳壁畫《卡西納之戰》《神聖家族》都是不朽之作。其中《大衛》淨高4.1米,以完全的裸體表現傳說中猶太少年英雄大衛戰勝敵人哥利亞的故事。大衛體態壯偉,有堅如鋼鐵之意,寓意力抗強權、捍衛祖國的佛羅倫薩人民,具有鮮明的政治意義。此作原計劃置於大教堂作為裝飾雕塑,但因塑造極為成功,政府決定將其安放在市政廳大門前,作為城市的象征。後為保護原作,已移至佛羅倫薩美術博物館。
1505年米開朗琪羅應邀赴羅馬,為教皇尤裏烏斯二世設計和製作陵墓雕刻,因計劃幾經變遷,雖為此斷斷續續工作約40年而未能完成,這是他終身的一大遺憾。
1508年米開朗琪羅接受教皇和政府任務,為西斯廷禮拜堂頂壁繪製壁畫。為了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經過多次鬥爭,使教皇保證不再幹擾他的工作,在取得充分創作自由之後,他以無比的激情投入創作。整個壁畫以宏偉的建築結構作邊框,把整個長方形大廳的屋頂劃成中央和周圍兩大部分,並以中央為主,全部繪以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央是取材於《聖經》中從開天辟地到洪水方舟故事的9幅畫,周圍是12男女先知、摩西、大衛等,全部繪畫麵積500多平方米,塑造了多數比真人還大的343個人物形象。在長達4年的繪製過程中,他拒絕助手協作,一切親自動手。艱苦的創作獲得了高度評價。壁畫揭幕之後,舉世公認為空前之作。藝術界更認為他所塑造的氣魄宏偉、體態健壯、具有強力意誌與力量的眾多人物形象,是文藝複興盛期美術最完美的創造。
他的建築設計,大膽運用古典柱式,開創了一代新風,並且善於突出柱式結構的立體感,對日後的巴洛克建築有很大影響。
米開朗琪羅晚年除負責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工程外,還參與了法爾內塞宮、皮亞城門和卡皮托廣場的建築設計。其中代表作是為聖彼得大教堂大廳設計的大圓頂。這個大圓頂底座以古典風格裝飾,簷部屏板雕以花環,給人以堅實富麗之感;圓頂本身外形曲線富有生氣,是他在建築設計方麵體現固有的雄偉有力的藝術風格的典範之作,為以後歐美各國的大教堂和政府大廈的屋頂建築樹立了樣板。其他重要作品還有晚年創作的祭壇畫《最後審判》和為教皇尤裏烏斯二世陵墓所作雕刻;這座陵墓雖未完成,但許多雕刻卻是他最成熟的作品,如《摩西》《垂死的奴隸》以及其後為美第奇家族墓室雕刻的《晝》與《夜》和《旦》與《夕》等。
《大衛》簡介
大理石像,像高434厘米,1501—1504年作,佛羅倫薩美術學院藏。
這是米開朗琪羅最著名的雕刻。他完成這一作品的時候還隻有29歲。為了確定安置這一雕像的地點,佛羅倫薩市政當局專門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可見當時的人們就已經非常重視這一雕像的誕生。盡管大衛這個題材早已有人表現過,但米開朗琪羅賦予這個傳統題材以新的生命。這主要表現在他把大衛塑造成一個準備戰鬥的青年巨人的形象,第一次表現出英雄的氣概。它是米開朗琪羅理想中的為實現意大利的統一而奮鬥的英雄。同時,米開朗琪羅的《大衛》,是完美的人體造型的體現。整個雕像充分體現了米開朗琪羅雄健有力、充滿激情的藝術風格。米開朗琪羅也因這一雕像而被公認為當時意大利最偉大的雕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