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暴風驟雨》的版本變遷研究(1)(2 / 3)

其次,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對某些細節進行了調整。在關於郭全海的敘述中,初版提到李振江的老婆曾經主動誘惑他,遭到拒絕後情感上受到冷落,於是產生報複的念頭,放狗咬他,並且指桑罵槐,大吵大鬧。這樣的情節鋪墊就會讓讀者覺得李氏的吵鬧是一種因愛生恨的心理失落,與階級仇恨沒有多大的關聯。在1956年版本中,為了進一步塑造郭全海的形象,刪去了與李氏的這段糾葛,這樣人物形象更加純粹、高大,與李氏的爭吵也就單純成為霸道雇主與受苦雇工之間的衝突。

關於郭全海的形象,曾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作者因為使下卷工作隊有再來元茂屯工作的可能,而選擇了二流子張富英竊取了農會大權……從這一點就明白的顯露出郭全海的無能,盡管作者在下卷如何描寫郭全海的機智,有辦法,但絕不能完全遮掩作者在無意中所加於郭全海的損害。”為了顯示出郭全海所進行的必要抗爭和無奈的屈服,作者對初版本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原文為“郭全海嘴頭不行,跟人翻了臉,到急眼的時候,光紅臉粗脖,說不出話來”(1952年版,下冊,8頁),修改為“郭全海幹活是好手,但人老實,跟人翻了臉,到急眼的時候,光紅臉粗脖,說不出有分量的話來”(1956年版,260頁)。原文隻是直白地敘述了郭全海的性格特點,老實能幹,不善言辭,修改後突出了敘事者的潛在情感傾向,讓讀者感覺到郭全海是一個樸實的好人,不會講話隻是其性格中的小缺陷而已。

原文中的“好老百姓說:‘郭主任是茶壺裏煮餃子,肚裏有,嘴上倒不出。’”(1952年版,下冊,8頁),修改為“好老百姓有的給蒙在鼓裏,有的明白郭全海有理,張富英心歪,可是,看到張富英的人多,也不敢隨便多嘴。屯裏黨員少,組織生活不健全,象花永喜這樣的黨員,又光忙著自己地裏的活”(1956年版,260頁)。經過改動之後,凸顯了郭全海被趕出農會時的外在原因和客觀條件,是由於一些百姓的膽小怕事和黨員的自私自利造成了他在農會的孤立無援,才會這麼輕而易舉地被壞分子奪權。在1956年版中,增加了郭全海去找上級反映問題的細節。這樣,改動後的情節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郭全海被趕出農會給人造成的無能為力的印象。

關於中農劉德山的形象,增加了他在前線受教育後思想改造的細節。“接著,劉德山滔滔地談起前方戰士的英勇的故事,談起輕傷不肯下火線的那些彩號,聽的人都感動了。蕭隊長說:‘你們這回可是受到教育了。’劉德山點頭答道:‘嗯哪,我算是受了鍛煉了。’”(1956年版,482頁)這樣,在前線受到感染和教育成為劉德山思想轉變的起點,作為中農,他就不再是之前搖擺不定的觀望者,終於成為農會中的積極分子,成了鬥爭中團結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