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暴風驟雨》的版本變遷研究(2)(2 / 3)

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對有礙表現人物英雄性格的細節進行了刪除。趙玉林是作者著力塑造的英雄人物,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他的壯烈犧牲被誣蔑為是對農民形象的汙蔑。作者為了讓趙玉林的形象更高大光輝,回擊之前“四人幫”對其上綱上線的政治化批評,於是對人物形象進行了提純和放大,使他從一個人性化的先進分子形象成為了光彩照人的革命戰士的高大形象。原來的版本中,趙玉林是有血有肉的普通農民形象,他會因疼痛而叫媽,要求添上一槍以結束難挨的痛苦。改動之後,趙玉林成了一心為公的革命英雄,以堅強的毅力忍住劇痛,要求大夥去攆胡子,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這樣,人物的階級性壓倒了身體的感覺,在凸顯英雄形象的同時也削弱了普遍存在的人性。

關於老孫頭的形象也進行了修改,去掉了表現人物膽小怕事、搖擺不定的細節,第一節中小王拿出槍來打兔子和在趙玉林葬禮上聽到禮炮時老孫頭害怕的細節都去掉了,同時加強了人物堅定的革命性。當老孫頭接工作隊回村時,韓長脖前去打探,老孫頭的反應由簡單的點頭變成了置之不理,立場上更為堅定。第二部第四節中老孫頭撕下“主任訓話處”的徽子,原版本是沒有說啥,新版本改為“他說:‘姓張的這狗腿子主任,我們扔定了。’”(1977年版,263頁)原來老孫頭的行為隻是對自己曾經挨踢的簡單報複,經過改動之後由私仇而成為公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孫頭的形象。

蕭隊長的塑造則更符合黨性原則。蕭隊長找老花做思想工作,增加一句“他又尋思等老花再來農會時,要多跟他談一談”(1977年版,400頁),顯示了蕭隊長在工作上的盡職盡責。蕭隊長問郭全海“地主還有不壞的?”(1956年版,248頁)改為“封建大地主都是靠剝削起家,還有不壞的?”(1977年版,231頁)原來的反問句是將所有的地主歸為壞人,改動之後,加上了地主“壞”的原因陳述,他們是靠剝削生活的,所以是壞的。盡管前麵加上了地主剝削是壞的原因,表達上更為嚴密,但用經濟原因的剝削來直接對等於道德判斷上的好壞,即將貧富等同於善惡,仍然是有些牽強的。

新版本對一些詞語進行了調整,將“洋火”改為“火柴”,“八個馬”改為“八匹馬”,“合計”改為“部署”,“說到死者的功勞”改為“讚頌死者的功勞”,“死了”改為“犧牲了”,“跟胡子豁上”改為“跟胡子肉搏”。修改後用語更加準確生動,行文更加流暢,有助於新的時代環境下讀者的理解。同時對某些語言的表述也做了修改,提到老侯家男的說了算,“東風壓倒了西風”,老花家是女的說了算,“西風壓倒了東風”(1956年版,437頁),以東風與西風的力量的消長來比擬家庭內部權力關係的變化,男的當家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女的當家就成了牝雞司晨,是不合情理的。在1977年版中,這一具有豐富意義指涉意味的“東風西風”論被去掉了,家庭中權力爭鬥的色彩淡化了。

此外,在1977年版中去掉一些容易理解的注釋,第一部去掉58個注釋,第二部去掉27個注釋。某些詞語雖是地方口語,但其他地方的讀者也能大概猜到什麼意思,這樣就不必麵麵俱到地對每個方言詞語進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