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王小波雜文的藝術三維:自由、樂趣與理性(1)(2 / 2)

對自由思想的認識還體現在他的寫作策略上。王小波的雜文很多都是置於二元結構中的,即在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糟粕進行批判,以及對西方自由文化的探尋中完成。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古代中國是麵鏡子”、“外國是麵鏡子”,作者在這二麵鏡子裏,互為映射、觀察,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以倫理文化為主導的中國古代文化對“自由”漠視,以及在中國近代非常態的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啼笑皆非的現象,都是他的批判對象。他在《弗洛伊德和受虐狂》中談道:“法國人在馬賽曲裏唱到:不自由毋寧死;這話有人是不同意的。不信你就找本辜鴻銘的書看看裏麵大談所謂良民宗教,簡直就是在高唱:若自由毋寧死。《獨立宣言》裏說:我們認為,人人生而平等。這話是講給英國皇上聽的,表明了平民的尊嚴。這話孟夫子一定反對,他說過:無君無父,是禽獸也——這簡直是宣布說,平民不該有自己的尊嚴。總而言之,個人的體麵與尊嚴,平等、自由等概念,中國的傳統文化裏是沒有的,有的全是些相反的東西。”正因為他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沒有自由的因子,甚至是反對自由因子的萌芽,王小波從來不以宏大的曆史使命為己任,而是從微觀的辯駁中,展現他追求自由,特別是對於“人人平等”、“尊重個體價值”的追求,這也是王小波最終訴求所有。

這就是他在《沉默的大多數》中所說的:“作為一個人,要負道義的責任……這就是我寫雜文的動機。”堅持自由主義立場,並肩負道義的責任,成為王小波創作的起點,而這一價值追求也使王小波“思維的樂趣”的表達顯得獨特:以喚醒“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和“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敢於做“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的“特立獨行的豬”。

二、“樂趣”:文化體驗與寫作策略

王小波從雜文之論證與證偽中感受到了樂趣,這種樂趣集中於對“理性思維”的感受、體驗和追求。他在《懷疑三部曲》中說道:“所謂智慧,我指的是一種進行理性思維時的快樂。”他將雜文集命名為《思維的樂趣》,也是基於文化體驗和理性思辨的樂趣。

“思維”含有理性特征和價值尺度,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但是在王小波看來,“理性思維”是有趣的,有“樂趣”的。他曾說,有趣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一直伸向未知的領域,無趣是個封閉的空間,其中的一切我們全部耳熟能詳。他的父輩,或者說其他人在思維的時候,失掉了“樂趣”。“我父親是一位哲學教授,在五六十年代從事思維史的研究……結果他雖然熱愛科學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卻沒有得到思維的樂趣,隻收獲了無數的恐慌。”“我們這個民族總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鎖知識、鉗製思想、灌輸善良,因此有很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喪失了學習、交流、建樹的機會,沒有得到思想的樂趣就死掉了。想到我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個,我就心中黯然。”(《思維的樂趣》)進而,沒有“樂趣”的“思維”,不但不能獲得“理性”所帶來的價值,反而“收獲無數的恐怖”。因此,在王小波的“理性思維”的思考中,有“樂趣”的思維、“思維的樂趣”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