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王小波雜文的藝術三維:自由、樂趣與理性(2)(2 / 2)

三、“理性”:思維的樂趣與文化規製

王小波的雜文充滿了理性論證,盡管這種理性是個人生活體驗式的理性。許紀霖先生曾說:“王小波給人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理性,那種清晰的、冷靜的英國式的經驗理性。”正如他所說的:“理智是倫理的第一準則……它是一切知識分子的生命線。”這種冷靜、理性的風格深刻地影響了他的雜文寫作,使得他的雜文充滿了理趣。

王小波如此注重理性,主要出於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與他的出生有關。王小波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哲學教授。因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王小波兄弟姐妹中除了大哥學了“和理科相近”的哲學外,其餘都從事理工類。王小波也不例外。經濟貿易是他的本行。這種理科知識培養和背景,使得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有了理性思辨的可能性。二是中國理性的缺乏。古代中國的文化規製並非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的,而是以道德倫理進行國家治理和人際關係維係。所以他認為,傳統文化那種凡事以禮為先,重義輕利的倫理根基,不僅是先驗的,也是虛偽的。它們走到極端就形成了“文革”的非理性狂潮,使中華民族慘遭浩劫。也正是由於中國的價值觀和信仰領域“不理性”的現實,他才高舉“理性”旗幟。他曾說,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因為,在一個正常的社會管理下,單單靠個人的信念和操守是不起作用的,而應該納入理性的軌道。人隻有堅持理性,才可能保持思想的獨立與自由。王小波進而指出:“任何一種信仰,如果被濫用,都可以成為打人的棍子,迫害別人的工具。”這世上從沒有一種“可以狂信而無喪失理智危險的信仰。信神、信天命、信祖宗、信聖人之言、信烏托邦,等等,沒有理性的信仰,難免陷入混亂,或被利用”。

這一理性思維,表麵上是人對於自然、社會知識的擴充,是發展智力,而實質是對人的尊重,對人的肯定,是對於個體價值的彰顯。如《工作與人生》中,他主張把工作作為人生樂趣,作為人生主要的主題;如《個人尊嚴》中,他提倡把個人尊嚴和國家尊嚴一起作為對時事價值判斷的標準;如《東坡與東坡肉》中,他區別了對問題本身和對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名人感興趣的興趣。他的雜文,展示了理性思維的樂趣。由此,思維直通理性,堅守理性,人們將自然地變得有尊嚴,對待自己及工作的方式也將隨之發生巨變。也就是說,他理性的思維,其實是自由主義價值的另一種表現。對於“理性思維”的追求,最終成為對於人,特別是個體價值的尊重與肯定。這既是自由主義的價值的落實,而且又成為一種“享受理性思維”的樂趣。

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小波的理性是建立在個人經驗和體悟的經驗主義上的。“王小波的大多數雜文後發現他特別強調經驗的證實/證偽作用,而理智則在這種證實/證偽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所以,王小波雜文的精神內核是理智經驗主義。”從他的總體表述來看,他的理智經驗主義的主要內容是:“1.理智是人的生命線。人必須講理智,以理智來引導自己的生存,以免再次發生類似於二次世界大戰、“文化大革命”那種集體性瘋狂中;2.所有的命題、論斷、原則、陳述都要經過個人的經驗的證實。凡是個人的經驗證實少了,就該存疑;3.既然你和我的經驗都是有限的個人經驗。那麼,你和我都沒有權利將從有限的個人經驗總結出來的準則強加到別人身上,即人是獨立而自由的,而理智經驗主義所最終指向的必然是以個體為本位的自由主義。”王小波反對瞎浪漫的狂熱,追求科學精神。他指出,科學不斷創造奇跡,好像很是神奇,但在實際上,它絕無分毫的神奇之處——如馬林諾夫斯基所言,科學是對真正事實的實事求是——它創造的一切,都是本分得來的,其中包含的血汗、眼淚和艱辛,恐非外人所能知道。同時,呈現為對“善”的執著精神。在倫理道德領域,他詳細地考慮有關證據,經過痛苦的思考,才搞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王小波的“理性思維”,呈現為對於自然界中的“科學精神”和社會道德倫理中的“善”、“正義”的追求。

所以,王小波在他的雜文中展示了他的思考方式,這就是“思維的樂趣”,並以“思維的樂趣”堅守理性、捍衛個體生命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王小波正是有了“思維的樂趣”這一視野,他的作品才釋放出啟蒙、批判等多元的自由主義價值維度,以及對於理想、真理、心靈等的不懈追求。因此,可以說,“思維的樂趣”不僅是理解王小波雜文和其他作品的一個重要維度,而且也是王小波自由主義思想脈絡譜係中一條重要的線索。

(作者單位:成都七中初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