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試析1923至1927年魯迅教育思想的轉變(1)(2 / 2)

在上述的“兒童事件”發生後的一段時間裏,魯迅創作的《彷徨》、《野草》與雜文中,給人突出的印象是此前在《呐喊》中所讚美的少年閏土、阿發等少年英雄形象不見了,而被吃與吃人的影像開始凸顯。在《頹敗線的顫動》中,魯迅描寫了一位母親為了養育女兒而忍辱負重,然而當女兒長大成人,過上不錯的生活之後,不僅沒有對她感激和孝順,反而施與她“冷罵與毒笑”。她同她的丈夫孩子一起“怨恨鄙夷地對著”這個衰老的婦女,認為是這個老母親帶累了她們和孩子,使他們沒臉見人。尤其是最小的一個也大聲說“殺”的時候,老婦人由發抖、痙攣而“登時一怔”,接著是平靜。可以說,這刹時的平靜,正是出自於最深的驚異和絕望。當老婦人赤身露體地走向深夜的荒野,腦中照見過往的一切——“眷念與決絕,愛撫與複仇,養育與殲除,祝福與咒詛”,“於是舉兩手盡量向天,口唇間漏出人與獸的,非人間所有,所以無詞的言語”。雖然我們無從知曉魯迅身邊的孩子在大人的熏染和教唆下是否真有過類似“殺”這樣的動作,從而使魯迅深深受傷。但在兄弟失和之後的魯迅作品中,孩子舉蘆葉說“殺”這個情節出現過三次:

在街上看見一個很小的小孩,拿了一片蘆葉指著我道:殺!他還不很能走路。

——《孤獨者》

一個赤膊的孩子,將葦子向後一指,從喘籲籲的櫻桃似的小嘴唇裏吐出清脆的一聲道:“殺!”

——《長明燈》

最小的一個正玩著一片幹蘆葉,這時便向空中一揮,仿佛一柄鋼刀,大聲說道:“殺!”

——《頹敗線的顫動》

相似的場景在作品中反複呈現,說明對魯迅所產生的震撼之深。麵對自己曾經投入過愛心的孩子所發出的殘忍舉動,心底將會產生多麼大的情緒震撼!這種震驚、恐怖、委屈,以及由此而生的絕望與痛苦的心理感受,使魯迅幾乎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當年的“狂人”看到孩子們流露出如趙貴翁一樣的眼色時,感到“納罕而且傷心”。但那時他幾乎確信:孩子們的如此表現,是他們“娘老子教的”,是教育的結果。而現在,這個確信開始動搖了。

二、對兒童的失望與進化論思想的動搖

上述的這種創傷性體驗,到底對魯迅的兒童觀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從《孤獨者》的描寫中約略可以窺見魯迅在這一問題上的心路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