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桌子們開始跳舞”——郭沫若與創造社的方向轉換(1)(2 / 2)

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興起是從1921年《播種人》的創刊開始的。在“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思想影響下,小牧近江、平林初之等舉起反對資本主義的文學旗幟。1923年關東發生大地震,日本當局借機彈壓,《播種人》被迫停刊。1924年,作家山田清三郎組織創辦了一個新的刊物《文藝戰線》,文藝評論家青野季吉發表了一係列論文闡述關於無產階級文藝的問題。圍繞在《文藝戰線》周圍,還有一批具有“左”傾傾向的刊物。1925年末,以《文藝戰線》為中心建立了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簡稱“普羅藝”),這是由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方麵的藝術家組成的一個推進無產階級文藝運動的統一組織。此後,隨著日本社會思潮的演變、日本共產黨內思想路線的矛盾鬥爭以及共產國際對日共山川均“右”傾機會主義和福本和夫“左”傾機會主義錯誤的批評,普羅藝分裂,裏村欣三、青野季吉、藤森成吉、藏原惟人、山田清三郎等又先後成立了工農藝術家聯盟(簡稱“勞藝”)、前衛藝術家聯盟(簡稱“前藝”)。日本無產階級文藝運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麵。1928年,“普羅藝”和“前藝”合並,加上其他八個左翼文藝團體組成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即“納普”,創辦了《戰旗》雜誌。“納普”的成立,標誌著日本無產階級文藝運動形成了高潮,《戰旗》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文藝刊物。

郭沫若差不多在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開始的階段就注意到了文壇的這一動向,而且心為之動。“當時日本的新思潮已非常濃厚,“左”傾雜誌(如當時的《播種人》《改造》等)已經抬頭。在我個人,自然也很受了影響,表現在作品上的,如《匪徒頌》、《巨炮之教訓》及《棠棣之花》裏的一部分……”《郭沫若詩作談》,《現世界》1936年8月創刊號。他在詩中向一切政治革命、社會革命、思想革命、文藝革命的“匪徒們”山呼萬歲;借列寧之口高喊“為階級消滅而戰喲!/為民族解放而戰喲!/為社會改造而戰喲!/至高的理想隻在農勞!/最終的勝利總在吾曹!”隻是他這時還沒有把這樣的思想傾向表達在文學主張中。但很快,在1923年5月撰寫的那篇《我們的文學新運動》中,郭沫若明確提出了新文學需要一次運動來“爆發出無產階級的精神”。他寫道:

我們反抗資本主義的毒龍。

我們反抗不以個性為根底的既成道德。

我們反抗否定人生的一切既成宗教。

我們反抗藩籬人生的一切不合理的畛域。

我們反抗由以上種種所產生出的文學上的情趣。

我們反抗盛容那種情趣的奴隸根性的文學。

我們的運動要在文學之中爆發出無產階級的精神,精赤裸裸的人性。

這篇後來被郭沫若稱為“似是而非的普羅列塔利特的文藝論”,是應日本大阪《每日新聞》駐滬記者的約稿寫成的。郭沫若在文後的“附白”中寫道:“日本的大阪每日新聞在本月二十五日要出一次英文的‘支那介紹專號’,該報駐滬記者村田氏日前來訪,要我做一篇關於我國新文學的趨向的文章。我得了仿吾的幫助做了一篇《our new movement in literature》的短論寄去。……我想凡為我們社內的同誌必能讚成我們這種主張,便是社外的友人我們也望能多來參加我們的運動。”這段文字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郭沫若在文章中提出的“文藝新運動”,不是隨意寫出一句口號,而是關於“五四”新文學發展趨向的一種期待,以及將付諸行動的努力。其二,文章是寫給日本有影響的一家大報,以英文發表的,它傳達了這樣一個意思:郭沫若提出的“文藝新運動”,是建立在與日本無產階級文藝運動和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文藝運動相互聯係的背景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