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漢語文學的海內與海外(2)(3 / 3)

從中國漢語文學區域分布的現狀出發,可以追溯中國漢語文學區域分化的淵源。在漢語文學的中國現代發展過程之中,文學區域分化的最初動因是侵略戰爭,無論是台灣漢語文學,還是港澳漢語文學,都曾經受到殖民地化的製度性壓迫,而這一點在台灣漢語文學發展過程之中特別明顯,雖然日本殖民統治者所推行的“皇民化”導致其一度被腰斬,但是在政治高壓之下的台灣漢語文學仍然堅持“台灣話文”的書寫,保持了與中國漢語文學發展的一致性,凸顯出台灣漢語文學的地方性色彩。與此相對應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漢語文學再度麵臨淪陷區與抗戰區這樣的區域分化,淪陷區漢語文學所承受的政治高壓與台灣漢語文學相似,隻不過由於殖民地化尚待時日,因而依然能保持住漢語文學發展的連續性。較之前兩者,抗戰區漢語文學雖然存在著政治宣傳與藝術創造之間的兩難選擇,但文學自由得到了最大的戰時保障,再加上對戰時生活的全麵書寫,從而促使抗戰區漢語文學成為這一時期中國漢語文學發展的主流,主導著中國漢語文學現代發展的戰時方向。

這就表明中國漢語文學在區域文學分化之初就難以避免製度性的政治擠壓,甚至促成文學政治化這樣的區域文學特征,這就影響到和平時期中國漢語文學在區域分化之中的文學走向。這一點,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大陸漢語文學與台灣漢語文學之中顯得十分突出——無論是渲染革命的大陸漢語文學,還是鼓吹戰鬥的台灣漢語文學,不僅政治傾向性形成黨派意識形態之間的激烈對抗,而且具體呈現為紅色經典與白色經典之間的區域文學反差。不過,如果說大陸漢語文學的政治立場在此時仍舊固化,那麼,台灣漢語文學的政治姿態則有所放鬆,為文學開放了市場之門,促使台灣漢語文學書寫得以獲取相對的個人自由,在文學的戰鬥之外還可以去滿足形形色色的文學需要,從而在這一階段成為中國漢語文學發展的先導,這一區域文學風向引領著港澳漢語文學,進而擴展到80年代的大陸漢語文學。

這就表明,在中國漢語文學區域分化的曆史和現實中,通過區域文學差異的文學比較,不僅可以看到區域文化的製度性與地方性差別,更可以看到文學發展之中漢語書寫的走向,尤其是可以看到區域文學之間的互動關係。所有這一切,也證明在文學研究之中不能生搬硬套某一研究方法,特定的研究理論隻能適用於特定的研究對象,否則,隻能使文學研究在削足適履之中難以前行。

漢語文學的海內與海外之分,實際上不過是對中國漢語文學與世界漢語文學的虛擬命名。因此,所謂海外華文文學或海外華人文學這樣的命名,一方麵既顯現出在漢語文學如何表達文化中對文化多元化的認識不足,又揭示了多元文化在如何文學書寫中對漢語多樣化的認識不足,以至於出現了對於漢語文學現代發展的長期誤認,並且影響到漢語文學研究的開拓性與持續性。這就有必要從為漢語文學正名出發,建構合乎學科需要與學術規範的方法與規則,以有助於拓展漢語文學的研究視野與領域。

(作者單位:重慶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