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青年進步》初期小說之分析(1)(1 / 3)

給“標準青年”看的小說——《青年進步》初期小說之分析

(中國台灣)李宜涯

一、前言

基督教青年會是民國初年最受歡迎的團體之一,它所標榜的宗旨,就是形塑一個符合“德智體群”的現代青年。而早期基督教青年會為了達到目標、推廣理念,利用新知演講、體育活動、平民教育與出版刊物等方式來吸引的年輕人。其中,廣為宣傳又影響深遠的方式,即是透過出版雜誌,向廣大的中國人推展他們的理念。而又以1917年發行的《青年進步》影響最深,亦最廣受歡迎。此刊物不僅是基督教界發行最廣的刊物,更曆時悠久。從1917年創刊以來,至1932年停刊為止,前後共發行150期,對當時中國的青年有相當大的影響。

1917年創刊的《青年進步》,實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將已發行有年之《青年》與《進步》兩雜誌合並,更名為《青年進步》。《青年進步》采取“新穎公正之言論,討論現代各項問題”,並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向讀者介紹歐美新知識、社會情況等,不但自創刊以來就獲得社會的好評,更曾一度被傳教士中的主要論壇《教務雜誌》(chinese recorder)選為學生最愛讀之雜誌。其發行量廣及各地,從國內的京師圖書館以及各地學校之閱報室,以至於南洋一帶、美國紐約公立圖書館等,均可發現該雜誌的蹤影,可見該雜誌的普及性以及受歡迎的程度。

《青年進步》除了向讀者傳遞新知識外,每一期都或多或少地刊載些文藝作品,而尤以小說為甚。此時期的小說,是在新文化運動剛開始下的產物,有些是半文言,也有些是白話文的寫作,是新舊交替下的標準產物。雖然形式各異,但都隱含著健康人生的內涵。文以載道的做法,在《青年進步》中的小說中也隱隱呈現。雖然近年對於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發展的的研究已經不少,惟過去尚未有對《青年進步》進行專門研究的專論,更從未有探討其中文藝作品的著作。本文即分析《青年進步》創刊第一年的小說作品。欲借此了解這份廣受歡迎的刊物,自1917年開始所推出與創作的小說為何?其係一份教會機構所發行的刊物,如何保有自己的立場、風格又響應變動的時代?在整體的時代氛圍與新文學初始發軔的過程中,又扮演著何種角色?希望藉由這個研究可以一窺當代基督教文學的特色。

二、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的成立及其宗旨

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簡稱y.m.c.a.)起源於英國,發軔於美國。19世紀末,隨著宣教事業在華的擴張以及傳教士的延引與邀請,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派出幹事來華推動基督教青年會的組織和理想,遂造成青年會快速在中國開展。

從基督教青年會的最高精神“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即可以看出,該會為一強調犧牲與服務的宗教性團體。至於其宗旨,紐約青年會總幹事麥般霓在1866年將原先的“德、智、體”(spiritual,intellectual and sports)的三育理念加以擴充,增加了“群”(social work),而成為四育理念。自此,青年會的全人理念廣為宣揚及貫徹,成為基督教青年會發展與努力的目標。

王正廷(1882-1961)在1912年接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總幹事,也是第一位擔任全國協會總幹事之職的國人。他於《青年進步》的第一期中,再次闡發基督教青年會的理念,並對其發展有高度之讚許與期許。他說:

而青年會為其前導,注重德育、智育、體育三者,各占三角形之一邊,絕無偏頗之弊。而其重心則係乎博愛,一以犧牲為人,服務社會為主旨。其進行不托諸理想,而專尚實踐責效;不騖於高遠,而務求近易;其立基不狥於流俗,而悉本宗教;其手腕甚靈敏;其方針極鎮定;其宗旨最純正,實從人人良心中推闡而來,故得受社會之歡迎,而為鞏固社會,維係人心之第一機關,非私言也。

早期基督教青年會在華的發展,主要分為學校青年會與城市青年會兩種形式。自1895年美國籍傳教士來會理(david willard lyon,1870-1949)接受基督教青年會北美協會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y.m.c.a.’s of north america,簡稱北美協會)的指令來華,並在天津創辦第一所學校青年會起,基督教青年會的種子遂播種於中國境內,並快速在中國的城市與學校中推展,尤其在20世紀的前20年,普遍受到歡迎,成為中國發展最快速的團體。

1896年,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world’s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總幹事穆德(johnr.mott,1865-1955)訪華。在來會理的陪同下,他前往中國南北各大城市,並造訪了當時許多中國的高等教育機構。穆德訪華期間,不僅促成了22所新校會的成立,更間接促成中國各地基督教青年會派遣代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大會。會議後,各地代表決議組成“中國學塾基督幼徒會”(college y.m.c.a.of china and hong kong),此機構即為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之前身。其中,王成勉認為,來會理所組織的天津基督教青年會,性質上為學校青年會;而趙曉陽則認為,此基督教青年會應為城市基督教青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