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青年進步》初期小說之分析(1)(2 / 3)

20世紀之初,隨著格林(robert reed gailey)、路思義(robert ellsworth lewis)、巴樂滿(fletcher sims brockman)與蘇森(wj.southam)等北美協會的幹事來華,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的發展逐漸擴大,“本色化”的情況也有明顯的進步。除此之外,海外各地留學生亦陸續組織海外留學生青年會,如留日青年會(1905年)、留英青年會(1910年)等。

1912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委辦向中華民國內務部呈請立案,旋即獲得批準。後曆經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委辦、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組合等改名過程,最終在1915年第七次全國大會上,決議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china)作為代表名稱。雖然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發展過程中有過不同的名稱,“而宗旨也、任務也、機關也則一而已,絕無前後之差池也”。

中華基督教全國協會成立後,其任務主要有四,即(一)在未創立城市、學校青年會之各地方行提倡任務;(二)對籌備中或已成立之城市、青年會行輔助任務;(三)行統一中國各地之青年會之任務;(四)行代表中國參加萬國青年會之任務。全國協會主要“居極端之顧問谘詢地位,盡提倡、輔助、統一、代表之義務,絕無指揮監督之職權”。至此,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這一名稱,沿用至今。

三、《青年進步》的創刊以及編輯政策

中國由於地理廣大、人口分散,形成了直接宣教的困難。傳教士入華後一直在宣教方法上做各種摸索與嚐試。到了20世紀,逐漸發展出教育、醫療與文字出版三個主要協助宣教的方式。青年會雖然來華較晚,但是由於北美協會自己就有自己的書局,所以來會理抵華之後,也期盼能有自己的出版部,來推動青年會的理想。然而起初不易覓得專才,隻得先發行英文的期刊。到1903年邀請謝洪賚參與規劃編輯部(後稱書報部),然因其仍在中西書院專職,所以僅獲其在課餘之暇協助。

基督教青年會真正擴展中文的文字工作,是1906年爭取到擅長文字工作的謝洪賚到青年會專職,主掌青年會文字的工作之後才開始。經過謝洪賚的全力投入,青年會出版鼎盛,廣受歡迎,成為“當時中國基督教報紙之銷路最廣者”。如謝洪賚所接掌之《青年》雜誌,1908年銷售3,700份,到1912年時,即達64,086份,可見其貢獻之大。雖然後來謝洪賚在1916年過世,但是青年會文字工作隨之有範子美(範皕誨)的接棒,能夠興旺地繼續發展。

也因為謝洪賚的過世,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將出版工作進行整並。原有的《進步》(1911-1917)與《青年》(1897-1917,前身為《學塾月報》,1902年改名為《青年會報》,1906年又改名為《青年》)兩份雜誌在1917年合並成《青年進步》。

至於《青年進步》發刊之原因,範子美在第一期即先加以解釋。因為傳統中國的封閉與專製,人民沒有現代自由之意識,導致社會無由形成良好的會、社團體,來開啟人民的思想及社會風俗,促成潛移默化的效用。然而現今“民國肇造,政治革新。共和國之主權,操諸人民。人民程度之優劣,操諸於社會教育。則青年會者,將為今日至重要一種會、社,入社會而執其中樞。斯亦事實之彰者,而不可誣者也”。於是有了《青年進步》的發刊,希望用它作為全國青年會的言論機關刊物,並達到提倡和引發、啟導的責任。

範子美在主持《青年進步》的編務後,即開宗明義地將這份雜誌加以定位,一方麵表示目的是為了要塑造出全人青年,另一方麵則認為這樣的青年才能對於國家與社會有所貢獻。他說:

《青年進步》當然就是要使青年人進步。那麼青年人如何才能取得進步呢?這就必須通過四種美德的培養,隻有在品德、知識、身體和協作精神四方取得進步,青年人才能對家庭、社會和國家有所作為。

到底這份雜誌與基督教的關係為何?又與青年會的宗旨有什麼樣的關係?範子美對此特別做出澄清,即《青年進步》雖由教會機構發行,但強調的是四育並重:

我們的目標是從基督教的立場出發,在青年人追求進步的過程中為他們提供鼓勵和指導。我們並不打算給他們提供激進的或是時髦的忠告,而是要向青年人提供一些沒有偏見的、客觀的建議……盡管我們始終如一的關心宗教問題,但不準備將這份刊物辦成一份宗教性的刊物;盡管我們始終如一的關心科學問題,但不準備將這份刊物辦成一份科學方麵的刊物;盡管我們始終如一的關心體育活動,但不準備將這份刊物辦成一份體育雜誌……我們希望培養在四個美德方麵全麵發展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