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青年進步》初期小說之分析(1)(3 / 3)

《青年進步》發行至1932年停刊,共出150期。此雜誌自發行起,內容可分十項:一德育,二智育,三體育,四社會服務,五會務,六經課,七通訊,八記載,九雜俎,十附錄。最終“綜是諸門,雖不必求備於一冊。要之或撰或譯,或征取名人言論,務求有益青年,而無愧進步,則本雜誌發行之微旨也”。每期都有120個左右的中文頁麵,印刷精美,有漢、英雙語索引和廣告。廣告內容涵蓋很廣。創刊後9個月的發行總量為46975冊,接下來的1918年全年發行量增長為52416冊。學生和各地青年會組織是該刊物的主要訂戶,後者用該刊物來培訓會員和骨幹分子。

對於《青年進步》這份雜誌的編輯方式與期望,範皕誨的解釋如下:

今者更以二十年資格之《青年雜誌》,納入同一範圍之內,而為《青年進步》之合並,乃俾皕誨以編輯之役,蓋以《進步雜誌》之高掌遠蹠,似偏於成人方麵,俾城市青年,適用此精神,以出於勝利effciency之途,而不可不以《青年雜誌》之繩墨準則,規法基督,立其基於學校青年中之學生時代,以深造於健全sound之域。物理學之公例,兩異性相交接,則其結果必加良焉。

由此可見,《青年進步》同時保有《進步》與《青年》的傳統。而其刊物主要對象是城市與學校中的青年,編者希望藉此份刊物,對青年達到教化的作用,此成為《青年進步》的重要特色。基督教青年會希望通過創辦雜誌的方式,在“廣大的群眾中作一種啟蒙的工作,慢慢地灌輸知識,養成習慣”。

四、《青年進步》小說分析之一:新青年的塑造

《青年進步》自1917年3月創刊以來至當年12月為止,除了8、9月沒有出刊外,全年總共出刊8期,而每期均有一篇小說。這些小說又可分成翻譯類型的小說以及自行創作類型的小說兩類。其中翻譯的小說篇幅較多,且大多是介紹新知識,或探討戰爭的情況;而自行創作之類型的小說,則多在抨擊中國舊社會所作,並對照新時代之青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小說的內容中完全沒有宣教的用語或觀念,此與《青年進步》的編旨相符。

《青年進步》一至八期的小說依序有《豆花記》、《守塔記》、《一串珠》、《戰壕》、《水手》、《俠女救夫記》、《油碧車》、《書呆製造記》等八篇。小說中都暗含新意,包含新人生、新知識,或是對戰爭的新觀點。每篇故事長短不一,在6頁到13頁之間,字數則為3千多字到7千字。而內容多為以西方人、事為主體之故事。現在分新青年的塑造、新女性的塑造、戰爭與人性的刻畫三個角度來討論。

這類小說有公達所寫的四個故事——《豆花記》、《守塔記》、《油碧車》與《書呆製造記》。若光看這些篇名,可能不會知道作者成文的主旨為何。然而閱讀之後就可以發現,作者均是用對比的手法,呈現兩個極端的人物,一個陳腐、守舊、粗俗、放縱與愚昧,另一個進步、新知、守禮、節製與聰達。其中《油碧車》一文比較簡單,作者先是述說地方上有兩個力士(勞羅與白輪芙),因為爭名之故,勞羅屢屢挑釁白輪芙,希望一鬥以逞其強。然白輪芙因為勞羅在幼年時曾搭救過他,所以一再忍讓。最後終於化解心結,並贏得美人歸。作者藉此顯示好勇鬥狠與粗俗蠻橫之不足取,亦告誡讀者勿作無謂的爭執。

在第二冊的小說《守塔記》中,則以土著與具現代知識的青年來對比。這篇小說應是引用外國的新聞或故事再加以改寫,敘述加拿大之北方有一個西維琴小島,因該地多暗礁亂石,故時常發生船難。英國政府遂於此地建立一座燈塔,並派一名叫排魯司的老人值守。但由於該地方的土著大多無知識,認為建造燈塔後會影響他們的生計,因此土著們多方設法要破壞燈塔。然而有個名叫福丁的人,反對土著的做法,認為燈塔是一種進步的表現。福丁答應排魯司在他返國後,接替他擔任守護燈塔的工作。有一天,福丁發現照明燈的某些零件被土著破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福丁決定招集他的妻女,使用人力的方式來操作照明燈,維持照明,支撐到英國派船來島修理。這篇小說所傳達的主旨是,燈塔被視為進步的象征,而土著則代表傳統勢力,抗拒新知識、新器物的傳入;福丁守護燈塔的表現,就可視為捍衛新知識的代表。

同樣的對比手法,在《豆花記》與《書呆製造記》兩文中就刻畫得比較複雜和深入。《豆花記》主要描寫一位富商沈仲甘在差旅中意外撿到一位嬰孩,由於沈氏夫婦當時膝下無子,遂將該嬰孩收為養子,取名為天錫。不出幾年後,沈仲甘夫婦產下一子,取名為天賚。對於天錫與天賚兩兄弟的個性差異,作者如此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