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青年進步》初期小說之分析(3)(2 / 2)

另外,或許是因為中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緣故,《青年進步》的撰稿者也開始強調愛國心的重要。因此,天風與天我同譯《水手》(the patriotic sailor)一文,即是向讀者強調愛國心的觀念與重要性。此文描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勞納號之船長與其好友發明了新式機關炮,此炮“稍變其式,遂能移陸地所用者,用之海上,則作用之優且遠過之,體堅而質輕,機關單筒,彈發如連珠,每彈重一磅半,每分鍾可二十五發,極合於魚雷艇、潛行艇及小型輔助巡洋艦之用,世界諸國之以海軍名者,其前固未嚐有此利器”。但是擁有此利器製作圖的船長,卻不得英國海軍部之重用,這給了德國間諜亨利以重利誘使船長反間的機會。但最終因為船長的高度愛國心,導致亨利的反間計劃失敗,並被船長反將一軍。而文末有意大肆描述間諜亨利的狼狽下場,讓讀者看到完結時才知真相,頗有大快人心的趣味與效果:

勞納號鼓輪逾數星期,始抵凡爾潑來索,天向曉矣,下碇後,即有人匆匆緣船舷,登短艇,渡至岸上。其人依法蘭絨汗衫,犢鼻褲短不能掩脛,穢若經年未嚐浣洗,帽已破,頂發盡露,由外狀觀之,儼然一水手。麵瘠若削瓜,黃須蓬鬆,右頰上有一乍愈之創痕,彌增其醜。既登岸,返身麵勞納號,戟指而詈,音雜英德,從空氣而飄至勞納號之舵樓,舵樓之上,則立一長身黑須之人,望岸而笑,是即德諜亨利之終局。

七、結論

《青年進步》的小說,以其發行的第一年的整體表現來看,乍看之下不忍卒睹。其故事筆調老舊,拘泥在文言與半文言之中。同時,小說的內容既無驚悚怪誕的引人之處,也無科幻傳奇的眩人耳目,既不重鴛鴦蝴蝶派的兒女之情,更缺少如魯迅那般深刻的批判文筆。而其結尾莫不是忠孝節義、俠女救夫、善有善報的俗套。不禁讓人擔心他們主要訴求的讀者何在?

但是就精神與內涵來看,《青年進步》的小說卻展現了一股完全不同的風貌。它所代表的是十足的“進步”,掌握了時代的脈動。它與同時期批判文學最大的差異是,“五四”小說家寫出問題,凸顯問題,批判問題,卻無思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青年進步》的小說卻是破壞與建設並行,雖如同時下的小說對舊社會、舊生活、舊習性提出了批判,但隱含了建立典範的方式。如公達在《書呆製造記》一文中,就不僅僅是批判中國舊社會之弊端,也藉對比的方式提出建立標準青年的方法,即通過閱讀新式報紙、參與體育活動、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等方式,可以塑造出一個德智體群兼具的新青年。同樣,一個時代的“新女性”,也應該接受教育,服務人群,也可以像才、智、勇均備的“梅梨夫人”一樣受到推崇。

從當代中國小說的研究,亦可以顯示《青年進步》中小說的意義。如李歐梵所指出,近代中國“流行”出版業的大量傳播,在展望或是製造中國的“現代性”過程中,都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李氏亦指出,這些作家們均試圖界定一個新的讀者群,並將他們所建構的新中國景觀傳達給讀者。而這些新興雜誌通常都被當作學校的讀物,或是補助教材,普遍流傳於民間。另外,徐國琦也指出,20世紀初中國新式報紙雜誌的興起,不僅建立起一批新的“閱讀公眾”、“知識公眾”,更使知識分子開始關心起國家大事,另一方麵,新式報刊也不知不覺地成為創建民族國家的推手。以這樣的觀點,《青年進步》的小說家扮演了建構“現代性”的重要推手。他們最大的信念就是使古老的中國重獲新生,進而改善社會上的弊端。因此,他們就在文本中大量介紹新的知識與觀念。這些新知識與觀念包括新科技、新教育以及具有“德智體群”的新品格,而這些正是標準青年該具備的修養。

最後要重申的是,《青年進步》中的小說隻是這份雜誌中的一小部分。就這第一年發行的八期來說,每一期隻有一篇小說,所以可知小說在這份雜誌中扮演著一個輔助的角色。它一方麵襯托雜誌的主旨,另一方麵也是換一種軟性訴求的方式來吸引讀者,並傳達主題。所以,它用不著為文學而文學(為小說而小說),而是以一種文以載道的觀念,傳達小說背後的現代青年的理念。就這個觀點而論,《青年進步》中的小說盡到了它的責任。

(作者單位:台灣中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