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抱樸守真,蜀山巍峨——馮建吳先生詩詞作品散論(1 / 3)

抱樸守真,蜀山巍峨——馮建吳先生詩詞作品散論

張歎鳳

馮建吳先生(1910—1989),四川仁壽人,字大虞,別號字遊,齋名蔗境堂、小徘徊樓,我國著名的書畫家,也是20世紀川渝地區中國畫的奠基者與代表人物。他曾師從王一亭、王個簃、潘天壽、諸樂三等名師,1932年在成都創辦東方美術專科學校(新中國建立後並入四川美院),1956年出任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一生桃李滿天下,載譽神州。迄今,人民大會堂四川廳懸壁的“峨眉天下秀”風光壯美巨圖,乃是他的丹青墨澤,同樣作品係列也見布置於聯合國中國廳等,成為國家榮譽。馮建吳先生的畫作、篆刻,述評者已多,但對他的文學創作及文學觀念,論述者尚鮮見。筆者此文主要依據近期由李晟、黃勇著,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9年出版的《詩心畫魂——馮建吳傳》中所涉作品作感受評述。

從傳記中知道,馮建吳先生一生有著十分坎坷的經曆,他在故鄉度過了不乏艱難的歲月(有6年生活來源全靠親自務農養活一家)。至今鄉間老者仍記得馮老師白天肩擔手耕,吃苦耐勞,而工餘下來一燈如豆,村舍一隅,閱讀與作畫到深夜以至黎明。建吳先生的畫作,或錦繡華麗,或野趣盎然,山川草木,稼豆果實,無不可入畫,大小篇幅皆見氣勢磅礴或姿媚細膩,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馮建吳先生左手丹青,右手文學,甚至詩名與畫圖並駕齊驅、相映生輝。這也是他的古代同鄉蘇軾、文與可等人共同的特征。

其詩作抒發生活理想懷抱,借詩言誌,喻理傳情,表達審美心得。因為多係題畫、配畫的緣故,他運用的主要文學形式是舊體詩詞,但這並不等於他思想保守,相反,他的詩歌清新活潑,還能走在時代前列。他的詩歌創作編定總稱《抱一廬詩稿》、《抱一廬叢稿》。在教學期間,他還為美術專業的大學生開設文學鑒賞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文學修養。他在重慶編撰過文學講義《詩詞學講稿》、《詩詞學雜談》等,課程深受廣大藝術學子的歡迎。這些講義原稿雖然多毀於“文革”秦火,但從其留傳下來的草稿或學生保存的筆記與口碑中,仍可拾珠璣之論,真知灼見不隨時光消泯。如他強調詩要有意境,思想內容與格律形式要“等價交換”以及“韻如屋之柱石,柱不穩必傾地”等議論,深入淺出,形象突出,語言詼諧。如他評論桂林山水,舉例說明:“唐韓愈詩‘水似青羅帶,山如碧玉簪’能狀其貌,但不若柳宗元之‘欸乃一聲山水綠’之有聲有色,而意境深遠也。”這既是身為畫家的切入角度,也是文學鑒賞者的獨到見識。他多有論述,也有不少像當年杜甫、蘇軾那樣的以詩論文、論藝、論人的佳作,都寫得精致靈動,頗能概括事理,如《論印六絕》。下舉其中所論《齊白石》一首以窺一斑:

不朽班門餓飯翁,別開生麵奪天工。漫雲粗獷為疵病,氣魄能收太華雄。

“粗獷”是不假雕飾,不受拘泥,大氣磅礴,好比泰山華山之雄險。這就極好地評價並傳達出了齊白石的印篆藝術特色與精神,於微厘方寸之間見揮灑自如、收泰山華嶽之勢,這既是白石之風,也是建吳先生自己的詩風。馮建吳先生的詩作數量很多,都用情頗深,與他自己的書畫篆刻作品亦珠聯璧合。正如著名美術理論家洪毅然先生當年所感:

馮君攻國畫及書法、篆刻、詩詞,孜孜五十餘載,少承家學,長親師友,益以“讀書、行路”,功力甚為深厚。

又道:

馮君幾乎每畫必詩。是故不僅“畫中有詩”,其畫,其詩,實二而一。以畫為詩,又其另一特點。寸縑巨幛,皆不啻為無聲之詩。

中國文藝中的詩畫合一、詩畫互文傳統由來已久。在漢字創造發明之初,即已實現詩、書、畫、樂的有機合一、互通,藝術繁衍,源遠流長,終未分割。馮建吳先生的傳記裏還生動記敘道,先生還長於鼓琴彈奏,在帶領學生外出寫生途中,在大自然的環抱中,他不免詩興大發,樂心隨其機杼,這時候往往是同學們欣賞文藝、陶冶情操的享受時刻。不論哪一門藝術,就其本質而言,無非都是“言誌抒情”,用西方流傳甚廣的現代文論話語來講,即“實現人的詩意的棲居”。叔本華有段話甚妙:“看到一處美麗的風景能讓我們感到分外愉快,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看到了大自然普遍的真理和前後一致。”詩歌的哲理也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