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漢嘉城堞》
一日複一日,行役多感傷。綿綿山路永,中有盜賊藏。聞之肝膽落,欲去空彷徨。方知蜀道險,咫尺生太行。官吏竟何毒,辛苦為催糧。民怨不敢說,笞責痛難償。
——《宜賓至自流井途中》
命酒澆懷憤,哦詩寄旅情。燈光搖屋白,嵐氣入樓清。冷抱琴書樂,難為肝膽傾。歲殘生愁緒,豺狼正縱橫。
——《歲殘》
類似的反映舊中國民生疾苦與苦難的作品,自是中國古典詩歌人民性方麵由來已久的傳統精神,源遠流長。馮先生雖一生遠離政界,但書生意氣,知識分子的良知、責任感從未冬眠。在以後的年代、時期,他憂國憂民、表現內心疑惑的作品也占著相當的分量。
作為畫家、藝術家,更多的詩作仍是傾注於河山壯麗、生活豐富,以及對心靈淨土、畫境的描繪與反複歌詠,這裏邊有山水情味、田園意境,也有逃禪的機鋒,但詩畫合一,形象突出,對美的嗬護與發現躍然紙上,仿佛先生隨時睜大著雙眼,尋覓著人間的真諦、美景:
夕陽三五處,修竹幾家屯。野水白於練,菜花黃到門。春情濃似酒,詩思淡無痕。取路溪橋畔,臨流坐鬆根。
——《夕陽》
是處蟬聲響,雲深眼望迷。天浮嵐翠重,峰壓劫塵低。漫欲乘龍橋,何須扶杖藜。九株鬆色好,欲借一枝棲。
——《青城入山道中》
街東街西人似水,城北城南角吹霜。閑心逐鳥歸林壑,信步隨路來村莊。皎皎月從煙際出,昏昏山向渡頭荒。個中詩思銷魂處,繞郭千株梅暗香。
——《夜遊曾家岩》
梵宇琳宮佛道場,往來路熟石羊鄉。雞公車小行程緩,坐看飛鴉戀夕陽。
——《近慈寺返城口占》
春水當門綠似苔,幾籠翠竹夾梅栽。渡船載得村男女,鄉鎮交流日去來。
——《題畫春江小艇》
這類景觀人文書寫,清新可誦。他晚年壯遊河山,題泰詠黃,寫意峨眉,賦韻京華,則更多豪情壯誌,亦多理想色彩。也許現在的讀者會嫌稍多口號標語、官方色彩,但身處當時,結束十年“文革”,鎖拿四凶,改革開放後知識爆炸,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擊掌踴躍,卻也是不掩的真情流露,赤子之情真而無偽。
詞的創作也是馮建吳先生那一代人筆下的勝場,可謂推敲之樂,頗得講究。他至今留在重慶鵝嶺公園的長聯作品,曆來為人稱道,觀光吟詠者不禁口角留香:
枕嘉陵,帶長江,迢遞起高樓。看樓外青山山外白雲,雲與詩心寥廓。
鑿泉石,構台榭,窈窕綴名花。醉花間樽酒酒間明月,月隨人影徘徊。
如果說這些尚是應景賦麗,多少有些文字遊戲味道的話,“文革”中他與石魯兩兄弟間的鴻雁傳書、詞曲唱和,相互鼓勵,手足情深,則展示了一代文化人的磨難與心路曆程,其中如:“半生事,南柯誤,化浮埃。榮辱漫嗟身世,驥老未虺聵。萬古金甌似鐵,彩繡人間奇跡,螺釘亦是材。”(《水調歌頭》)正如他另一首詩中所感歎:“頭顱白誤機關事,花朵紅貪造化功。”(《孤篷自振圖》)把不諳世事、不懂得逢迎和投機取巧的藝術家坎坷正直的一生以及飛蛾赴火般的愛美熱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馮建吳先生的塑像仍是四川美術學院校區裏的一道風景,人們駐足像前,難掩對這位傑出的美術家、教育家、詩人的崇敬之情。先生留下的大量舊體詩詞,膾炙人口,令人將他與巴蜀近代名馳一時的文學家、詩人如吳虞、吳芳吉、吳宓等大師同視為同聲絕唱。他與從事新文學創作與研究的巴蜀籍文藝名家們一樣,同樣代表著鍾靈毓秀的巴蜀人文精神與勇往直前、不斷創新、銳誌進取的堅貞品格與聰明才智。馮建吳先生的文學作品值得我們用心學習與研究。
憑吊了川南眉山仁壽馮建吳先生故居,作以上論文,以示紀念。
(2010年8月30日草於成都霜天老屋,9月2日改定於北京大有莊一號樓1111室。2011年5月29日改定於川大。)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