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二十世紀舊體詩詞的研究現狀與思考(2)(2 / 2)

鄭伯農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曆史條件下,文藝品種比任何時候都多,但沒有任何一朵文藝之花能代替詩詞。人們需要運用詩詞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來傾吐心聲,溝通感情,表現新的時代”,“不僅在華夏大地,在世界各大洲,凡是華人聚居的地方,都有蓬勃的詩詞活動。海外赤子們組織詩社,互相唱和,並經常與國內詩友聯絡溝通,包括與中華詩詞學會進行聯係。可以說,詩詞已成為聯結炎黃子孫的一種精神紐帶”。

這些努力本身表明了20世紀中國舊體詩詞研究鮮明的現代性追求,自足地構成一種新的曆史傳統。在新的世紀,必須打破新、舊詩詞二元對立的模式,把舊體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在新的曆史時期創造的文化成果進行研究,既有助於舊體詩詞的發展,又有助於文學和文化觀念的改進。

孔範今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第30章是“仍占一席之地的舊體詩詞”,其中第一節為“舊式文人的舊體詩文”,專門介紹廖仲愷、黃炎培、於右任、許壽裳、吳芳吉、陶行知,簡略論及的還有王季思、錢昌照、王昆侖、鄧拓、趙樸初等。第二節“新式文人的舊體詩作”,有專門文字介紹魯迅、鬱達夫、郭沫若、劉大白、田漢、劉大傑、毛澤東,還提到了茅盾、蕭軍、俞平伯、聶紺弩的舊體詩詞創作。黃修己編撰的《20世紀中國文學史》附錄有《“五四”後中華詩詞發展概述》,對現代舊體詩詞的介紹也比較詳細。這些文學史寫作實踐,大大推進了舊體詩詞的研究。

當然,這些研究往往糾纏於舊體詩詞合法性、入史問題以及存在價值問題的呼籲較多,卻因為自身缺乏詩詞創作的體驗,忽略了舊體詩詞如何繼承和發展古典詩詞的傳統、舊體詩詞與新詩之間的美學形式差異、舊體詩詞的精神品格等方麵的微觀研究。這些研究總體上顯得視野有餘,而真正的詩性探求不足。

文學思維的更新、文學觀念的革命,逐漸將舊體詩詞的研究拉入精神、價值、文本形式等文學的內部世界。對於當代舊體詩詞創作的總體研究,主要表現在創作目的和心態、寫作技術因素,以及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途徑等方麵。張海鷗注重舊體詩詞的內部思考,探討舊體詩詞寫作的技術因素,即舊韻與新韻的關係問題。丁芒在考察當代舊體詩詞的狀況時,指出其中的絕對化功利目的,還分析歸納出當代詩詞創作的四種心態:一、求大不求小,二、求古不求新,三、求眾不求獨,四、求外不求內。他指出,這種心態不但從根本上破壞了詩的本質,還封閉了詩的種種藝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