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朋友很多,他的事情瞞不過朋友們。有些朋友從愛護老舍的觀念出發,寫信告訴了胡絜青。因此才有胡絜青甘冒風險,勇敢地維護自己的家庭的行動。而在了解真情後,這些朋友也有些後悔。
再有一個顧慮就是老舍的歸國。因為老舍應周總理之邀回國,已作為他的愛國行為深入人心,而我了解老舍其實也有過不回來的打算。我不能不據實寫,而寫了又怕影響老舍愛國者的形象。近年來有人披露曾見到過老舍1948年的一封信,老舍在信中說已在馬尼拉買好房子,讓趙清閣去馬尼拉團聚,已經觸及這個問題了。我沒有見到這封信。但趙清閣先生和我談到過,不過她說的是新加坡。她說遵照陽翰笙的指示寫信動員老舍回國,老舍曾寫信要她去新加坡共同生活。他說,到了國外,就沒有什麼名分不名分的問題了。她回信不同意,說你回來再說吧。老舍不久便回來了。她說這事不能說,現在老舍都成了神了。
其實,愛國是不分畛域的。不能說一定要生活在國內才是愛國。愛國者由於種種原因,長期的或一時的離開祖國是不足為怪的。被稱為“無產階級導師”的馬克思、恩格斯長期生活在國外,沒人因此說他們不愛國。毛澤東沒離開過中國,但他的“戰友”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曾去國外留學。還有許多華僑,如陳嘉庚為代表,對祖國也作出過重大的貢獻,自然是愛國者。在科學家中,新中國成立後回到國內的鄧稼先、錢學森等固然是愛國者,但也不能否定選擇繼續留在國外的楊振寧、李政道等也是愛國的。文學家中,我們不能說長期生活在國外的林語堂不是愛國者,也不能說去了香港的徐嶀等人不愛國。如果老舍選擇留在美國,繼續介紹和發揚中華文化,寫出他立誌要寫的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如未能完成的《正紅旗下》之類自傳性和曆史性的巨著,他就不是個愛國者了嗎?
趙先生有一個底線,就是一定要老舍和胡絜青離婚,並安排好她和子女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老舍的確在做這方麵的努力。她說她也有半封建思想,她也愛惜羽毛,她要一個名分,不能不明不白地和他在一起。但老舍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和胡絜青是由他的好友白滌洲和羅常培介紹,由雙方老人認可,然後通信戀愛,正式成婚的。他和胡絜青在濟南也有過“爸笑媽隨女扯書,一家三口樂安居”的生活,抗戰前有了三個孩子(後來又添了個女兒)。尤其是胡絜青為了支持他出去抗戰,挑起了一家的擔子,養育子女,特別是代他奉養他的老母親並為她盡孝送終。他欠她的很多。因此,他要理直氣壯地提出離婚,取得妻子的諒解,是很困難的。更何況新中國成立後一個接一個的運動,重視強調集體利益而輕視個人情感,還有作為“名人”的形象,是不容許有婚姻糾紛出現的。這就決定了他們隻能屈從現實,繼續由趙先生做出犧牲,成全老舍的家庭和事業。而除了“文革”中所受的政治迫害,這也是從另一角度導致老舍的自沉、趙清閣的孤寂的原因。
順便說說,我對於胡絜青先生也並無成見甚至懷有敬意。我覺得對於老舍,她可說是賢惠的妻子和孩子的慈愛母親。後來,她也成了有成就的畫家。她衝破日軍封鎖去到重慶保衛自己的婚姻,從她的角度,或當時一般人的眼光看也有其合理性,而且很勇敢。但她不理解老舍和他的情感,也不理解趙清閣的情感和她做出的犧牲,因此雖然保住了婚姻,卻未能贏回老舍的心。這事最終對三個人來說都是悲劇。要多研究曆史的、社會的原因,各人思想、性格和觀念的差異,而不能過分責備某個人。
就寫到這兒吧,已經很長了。這封信也由於開頭所說的原因,斷續寫了兩周多。但總算把閱讀時想到的一些寫出來了。
還沒能寫到對您和韓秀的友情的感受。但正是這種友情感動了我,拉近了我們間的距離,使我願意寫出上述感受。
祝好!
史承鈞
2011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