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評操慧博士的《中國晚報文化研究》(1)(2 / 2)

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和結晶之一,中國晚報文化的生發緊緊依傍著晚報的發展;而晚報獨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滋養曆經日常傳播的沁潤,形成了城市與傳媒、傳媒與人以及城市與人的多維文化生態與文化觀照;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座城市的媒介鏡像,它也是一座城市的媒介記憶的鮮活文本,在當下媒體多元型塑社會與影響人文的複雜互動中,中國晚報的發展確為獨具本土特色的媒介文化景觀,它使我們對媒介文化的廣義理解和具象聚焦都找尋到了貼切的入口。在這裏,我們從中國晚報的發展、運作以及創新的媒介實踐出發,看到它所記錄和傳播的社會變遷,其記錄和傳播的內容和方式構成了曆時性的文化傳播,其“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審美特征正是媒介文化持續性、滲透性發揮功效的寫照和明證。緣此邏輯,作者從傳播的時代語境和晚報的個性特征立足,梳理了中國晚報從近代發端到建國後新型社會主義晚報的蓬勃發展的曆程和階段特征,為它凝聚成相對獨立的晚報文化範疇與特性提供了合邏輯與合規律的學理依據。

媒介文化傳播和媒介的文化功能相長,體現了媒介文化生成的基本規律。中國晚報先後經曆了以提供消遣娛樂為主的晚報“幼年”期,以宣傳抗日民主為己任的“進步”期,以堅持“姓社名晚”的“升華”階段,以及搏擊改革大潮的“輝煌”期,現在中國晚報正進入現代化轉型期。在中國城市媒體中,晚報作為傳統媒體,發展相對穩定,群眾基礎良好;同時,在曆史沿革中,晚報通過貼近民生的傳播所形成的雅俗共賞的審美特征是中國晚報文化研究成為可能的基礎。從受眾使用與滿足的角度來看,晚報從“補日報之不足”的時效定位的轉型中逐步成為受眾文化消費的“燈下客”和“精神伴侶”,閱讀晚報成為一種文化享受,它從一開始就透射出文化傳播的獨特韻味與影響力。晚報與中國城市化進程同步,與受眾生活方式的變遷同構,以社會風尚的潛移默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其傳播內容和方式無不開掘與滿足著受眾的多元文化需求,曆經傳播實踐,通過晚報生產、晚報傳播和晚報接受三個層麵逐步建構起媒介、人、城市的多元關係。由此可見,晚報傳播內容的文化特征,以及晚報為人們提供消閑娛樂的文化功能,晚報對所在地人文風貌的文化表達與記錄,已然構成獨特的晚報文化現象,它印證著晚報文化形態的獨立與存在。作為曆史發展悠久且富含文化內涵的中國本土媒介文化形態,中國晚報的發展既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又構成晚報區別於其他媒介適應時代挑戰的蛻變動因,這種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媒介文化形態蘊含了理論創新的可能,也為我們較係統、深入地解析本土媒介文化的動因提供了得當的學術視角。因之,它所建構和闡釋的媒介文化的內涵一開始就體現出強烈的動態感和開放性,媒介文化為何被巧妙和係統地植入媒介文化何為的實踐過程中,使得我們理解媒介文化有了立體化的坐標係,可謂研究構架的特色與創新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在著作中同時以文獻研究的梳理為另一視角,在媒介文化研究中“術”與“論”的轉型平衡比照中,具體分析了以中國晚報研究為代表的不足與缺陷,提出了圍繞媒介必然走向現代化的新的研究命題;無疑,媒介文化的理論建構成為必要和必然。作者沒有重述已有的中國晚報史,而是在重“術”輕“論”的文獻分析中就晚報文化作為一個新的完整的研究對象提出了假設並聚焦於《北京晚報》的個案研究來做應用歸納模型的嚐試與延伸。

北京作為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其競爭激烈的媒介環境構成了晚報發展最具中國特色的特定時空。創辦於1958年的《北京晚報》,不僅是京華大地最具影響力的報紙,而且凝聚著豐厚的文化內涵與品牌價值。20世紀90年代後期,它被公認為傳統晚報現代化轉型及二次崛起的典型代表。個案研究在晚報文化研究中尚屬空白,該書“首次以《北京晚報》文化作為個案,係統、全麵、獨家地演繹了頗具代表性的中國晚報從傳統向現代化轉型的可能與可為。尤其是采用了北京地域文化生態與傳媒生態的交叉分析,以《北京晚報》的人文品牌的培育與成熟的動態過程為線索,聚焦20世紀90年代引領中國晚報的‘文本策略’,全息式地提供了透析晚報文化內涵的現實依據。其中,對《北京晚報》大事記的獨家整理及‘一報兩刊’的‘早攻晚守’的縱橫比較,是國內目前專題研究中填補空白的嚐試,其‘零距離’訪談所獲的獨家資料與得當的傳播社會學的動因分析使本書在媒介文化的中國特色的研究中具有時代特色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