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5章:文化之方向(2)(1 / 3)

2011年8月25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曆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社會主義中級階段,用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創造條件。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曆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曆的特定階段。即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曆史階段。現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與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製度還不夠完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實現這個曆史過程中的一係列轉變,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時間。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曆史階段;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階段。小康社會:康社會的曆史由來: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謂全麵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滿足城鄉發展需要,十六大報告中,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麵界定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特別將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體就是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誌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中國現代化所要達到的是小康狀態。他曾經說:“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什麼是小康社會?有的專家學者認為,小康是介於溫飽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生活發展階段。不僅要從生活水平的角度來理解,還應把小康社會作為一個更加具有理論內涵的新概念,是一個體現經濟和社會全麵協調發展的新概念。其發展目標包括人民生活目標、經濟發展目標、政治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等方麵的內容。所以,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生活殷實、人民安居樂業和綜合國力強盛的經濟、政治、文化全麵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的社會發展階段。總體小康是一個低標準的小康,全麵小康是一個較高標準的小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小康社會之環保任務,是環境生態保護有所改善,是完成國內國際上簽訂的各項承諾書。1999年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由1995年的793個擴大到1146個;全國自然保護區麵積也由1995年的7172萬公頃發展到8815.2萬公頃;全國生態示範區數達151個,全國生態示範區麵積達3330.9萬公頃。可喜的是,1999年我國森林覆蓋率為16.55%,首次超過15%的小康標準。在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方麵的目標,提出“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如果我們不能完成這些環保任務,這一些目標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人類最終還是回到原來起點上來……甚至出現大倒退。

2011年8月30日:豐富美麗的人生與社會,將從人人去豐富和美麗地去改變自己人生的一切去開始,因為,隻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幫助解決環保問題,所以,我們要把處理好天與人之關係問題,提高到倫理道理的高標準上來,加以評斷每位地球公民之素質高低。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之優點是,更多地要求人們考慮社會問題,非常重視現實的人生,千百年來,文化一直把人視為,與天地同等之高度,十分講究人精神品味,但現今社會,這一點幾乎偏離了軌道,走向了偏離,原因是這種好的信仰,已經偏離了基礎,長期的失誤,使人們變成過於現實,超現實主義思潮患難,心靈找不準方向,又不願繼承學習,信仰自然喪失,表現在行為上則急功近利,隻顧眼前利益。一個正常的自然人,自然而然就存在樸素唯物主義,而想要進入較專業規範之,真正的唯物主義者範疇,就必須通過努力學習,克苦訓練,具備了高尚之思想品質,崇高之奉獻精神後方能達到,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人人都能具備這些素質。現在有些人為什麼不願提共產主義這個詞,仿佛共產主義已走到了頭似的,其實這都是受文化大革命及蘇聯解體之危害,因為這兩點的確對人們造成了傷害,其實,共產主義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無比豐富之社會,是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是和諧美麗的世界,但現在有的人因為想象不出輪廓,認為那時生活水平不會超過當下,而我認為恰好相反,那個時候人們之生活水平不知要比現在高多少倍,不知要比現在幸福多少倍。文化之方向,是俠義文化與廣義文化之具體分工,是深義文化內核心價值前進方向之科學的方法論與實踐,是俠義文化與廣義文化必須遵循之方向,是各專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之和諧文化,是共產主義之終極理想王國,故我們要未雨綢繆。中西結合,以中為主,和諧與主義等齊頭並進之發展方向,機器人代替了人的體力勞作,人隻從事腦力勞動,人們除了生活,還要選擇與堅持愛與清正廉潔之方向,這就是未來文化之方向之一,如果有此信仰,就要堅持。

2011年8月29日:由於60年內,人類有很多矛盾需要處理好,任務繁重,尤其迫切的是全球氣候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及資源短缺問題,這些問題若得不到有效緩和,60年後,環境問題將會進入,不可逆性之惡性循環階段,介時人類將無法治理,將會與恐龍命運一樣的,逐漸走向滅亡,由此,現在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在人與自然關係中,是不是要改變一下什麼呢?比如改變一下思維,習慣,方式方法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等,這樣我們就是盡了責任,那麼,現在的人們,人與人之間到底要比拚什麼,才是最重要呢?是比奉獻還是比索取,是比有錢還是比責任,是比吃好喝好玩好享受好還是比文化提高,如果都隻知道,都隻羨慕,一味地比拚吃穿享受,比拚誰更高級有錢,或比拚誰的官級大小,而不比拚環保,社會與大自然將進入惡性循環。假如我們都認為,人與人之間,不分貴賤,無論幹什麼工作,是吃好還是吃壞,是穿好還是穿壞,無論吃什麼穿什麼都一樣,隻要每天是快樂的,就是幸福人生,都認為我們應該首先要比拚,誰的品質,精神,思想與行為情操更好,更高,其次是誰的物質文明更豐富,把物質放其次,把比精神放第一,並且認為,這樣的人生和社會才算豐富與美麗,那麼,我們的人生和社會,就是豐富和美麗的(人生與社會)。

2011年8月28日:地球與人類在人們一日三餐糧食之需求下,顯得壓力過大,因為生產一噸糧食至少需要多少300公斤化肥,還需數升農藥及一二個勞力數月之艱辛勞動,假如我們的科學技術已足夠發達,首先解決或減少人體的體能能量消耗數量,大量減少了人類對糧食之消耗與依賴,那麼,人類的主要消耗將集中在衣,住,行和文化與精神需求等方麵上,這無疑極大地減輕了地球與人類之生存壓力,環境問題也將很容易扭轉過來,人類才有可能大踏步前進,請看現在,人類為了一日數餐之飲食,消磨了多少時間與精力,有的人甚至一生呆在家庭裏為此忙碌著,且稱之為家庭主婦和主男,這難道是科學的人生與世界嗎?並且人類平均每天每個人要花五個小時左右時間來買油鹽柴米,還要花費大量的能量與水把它燒成飯菜才能享用,如果人類之科技能夠改變這種趨勢,人們把節省下來的五個小時左右之時間與能量節省下來,用在學習,科技進步與文學藝術等方麵,這將是人類多麼大之財富與進步呀!另外,傳統的與現在滲透著生物技術之飲食結構與習慣,很容易使人生病與衰退,最少使人的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這都是一種落後的生存方式與浪費各種資源,那麼,人們在未來,是否能找到一種基因技術,來解決上述之一切問題呢?能否生產出一種基因密碼技術,來解決人們每一天或二天,隻飲食一餐飯而不改變原來之狀況,甚至比從前一日數餐效果更好,人的精力更充沛呢?再假如該技術可以減少人類睡眠時間,使全人類每個人平均每天節省五個小時睡眠時間,且不改變原來之狀況,甚至比從前一日睡眠八個小時效果更好,人的精力更充沛,使人們又把節省下來的五個小時左右之睡眠時間,用在學習,科技進步與文學藝術等方麵,這又將是人類多麼大之財富與進步呀!然而現在的技術至多隻能做到,一可減少一點少生病多延壽,二可節省少量可再生資源,這種水平,針對未來人類迫切之上述需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2011年8月27:美麗人生的出路。人類的幸福要靠豐富的物質作為精神生活,精神文明之基礎,然而,60年後人類的可再生資源將迅速枯竭,日益麵臨短缺,同時,人類的消費水平也在成倍增長,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遠比現在高,至少會高出十倍以上,也許是二十倍左右,這樣就抵消了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之效果,也抵消了人口自然減少及素質增高之效果,在此期間,倘若環境惡化問題得不到有效控製,氣候升高2度左右,或出現新的汙染現象,大自然將予人類致命性報複,人類實質上,由於前人提前享受了環境代價,提前享受了後人的福氣,而出現大倒退,由此,環境問題將進入不可逆性惡化之惡性循環階段(現在是良性可控時期),進入很難治理或人類無法治理階段,由此,人類已經邁開了與恐龍命運一樣的,逐漸走向滅亡之階段。故此,保護環境,有效控製氣候升高當前一大段時期,60年內全人類之首要任務。而想要有效地做到這一切,一靠每個人改變自身的思維與生活習慣,使之更加環保。二靠每個集體單位成立環保改善部。三靠科學技術之超越發展。所以,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要負擔起環保責任,並堅決采納與此理念相同步的方式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防止氣候升高。在這裏,我建議每一個人,在獨自安靜之時,好好總結一下人類的曆史,分析一下原因,拿出辦法和建議來供大家參考,同時,我建議每個人都從一舉一動,一點一滴做起,不輕易放過一舉一動,一點一滴,因為,全世界有七十億人口,全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如果每一個人都這樣去做,加起來就是巨大的力量,如果平均起來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堅持做下去,積累起來也是巨大的力量,全世界有七十億人,全中國有十三億人,若都堅持做下去,也許不到六十年就能解決問題。具體怎麼做在每個人心中,隻要用心靈去感受,用愛去感受,你一定會有很多好的辦法,比如少開一二次車和空調電腦等,比如少抽幾支煙,不隨地吐痰,多捐幾次款,多做好事,不做壞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