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5章:文化之方向(2)(3 / 3)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人的劣根性的呢?筆者認為:一。中國人不善思辨的原因,是小農經濟的生活和生產方式造成的。在相對固定的環境下幾十代人過著同樣的日子,自然崇拜先人,而不用自己思考了,這是形成中國人思維方式和文化的物質根源。二。奴性意識潛移默化,造成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習慣的原因,總會在其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曆史痕跡中找到根源。比如很多遊牧民族,大多彪悍好鬥、獨立性很強、勇於冒險和創新、不循規蹈矩;還有猶太民族,其長期被驅逐迫害的曆史,也造就了其團結、憂患意識的形成;日本民族的好勝、擴張領土的強烈意識,也和其島國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三。縱觀中華民族的幾千年曆史,我們基本上是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固定的大陸,依靠農業生產,中華民族也曾經傲居世界之巔。可以說,那個時候中國人的思維並不落後,是極其適應當時的社會現實的,中國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超常穩定的存在於世,這種生活和生產方式,主要是以家族為單位的、代代相傳的,基本上幾十代如一日,大多數中國人終生都沒有離開故鄉半步。由於中國大陸自然環境的穩定性和相對的優越性,他們所需要的生存和生產的技巧和經驗,早就被前人總結的清清楚楚、方方麵麵。依據這些傳統經驗,不用自己獨創什麼新東西,他們就可以很容易的獲得生活所需的所有資源,這就造成他們思維的依賴性和懶惰性。比如崇拜古人的思維,就是一種希望生活穩定、拒絕變化的訴求。而不講邏輯,才能徹底接受前人的經驗,因為那已經是被前人千萬次驗證過的,既然生活生產方式始終不變,何須改變前人製定的規矩?所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由中國這樣的小農經濟環境所煉成的!四。中國沒有創新的邏輯科學出現。

中國沒有創新的邏輯科學出現,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不足為怪。進入現代市場經濟時代,我們麵臨的生存環境的一切的一切,幾乎都和以前有所不同,我們再也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成不變的麵對熟悉無比的世界了。現代人的生活內容和要應付的問題,是我們先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以前的經驗都要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思維的慣性,又導致我們不能及時適應。所以中國人普遍感到矛盾和困惑,很多人隻好用舊思維應付新情況,應付不了就罵娘,就思古,就劣根了,這其實是因為中國人生存的環境發生了巨變,而產生的陣痛。人類的生存越來越擺脫自然環境的束縛,而改由人工環境代替,市場經濟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全世界幾乎都一樣,那麼,我相信人類思維方式的趨向性也將會走向相對一致,至少在對自然和科學的認知上會趨同。當然人類的思維永遠不會千篇一律,人們會在更深的層次上展現他們的不同。這裏所揭示的中國人這些淺顯性的思維缺陷,也必將隨著中國人融入世界而改變,這是不容置疑,也不必擔憂的。畢竟生活會教會我們中國人一切的!而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必然的會逐步改變上述種種現象,對此,我很有信心!

一個人,首先是人,擁有全體人類共有的特點,然後才是自己的個性。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正確地認識和評價一個人,中國人對人性的認識,片麵性很突出,啟示與反省遠不夠堅決,而啟示並反省,永遠需要啟蒙教育。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不是外表,有了良好的心態,就能夠衝破一切阻力和障礙,不管它們來自自然環境,還是你周圍的人,凡是以使他人幸福為目標的人,是有德行的。尊重曆史的真實,接受世界善意的批評,有自我批判的勇氣,才會進步。GDP的高漲和遠古的文化,都不能代表我們的成熟,獨立和進步。不同的量表現出不同的屬性。元素周期表如此,萬物也如此。

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其談人生之,用曆史眼光看待一切問題(給揚武能《歌德與中國》寫的序)一文中,也談到觀點相近的一些看法,如:怎樣來改變這種情況呢?端在啟蒙,就是很好之警視,現摘錄一段下來與大家共勉:一個民族、一個人也一樣,了解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國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也不例外。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世界大勢,昏昏然,懵懵然,盲目狂妄自大,以王朝大國自居,夜郎之君,井底之蛙,不過如此。現在讀一讀當時中國皇帝寫給歐洲一些國家君主的所謂詔書,那種口吻,那種氣派,真令人啼笑皆非又不禁臉上發燒,心裏發抖。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統治者,在殖民主義者麵前,節節敗退,碰得頭破血流,中國人最重視的所謂“麵子”。丟得一幹二淨。他們於是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一變而向“洋鬼子”低首下心,奴顏婢膝,甚至搖尾乞憐。上行下效,老百姓也受了影響,流風所及,至今尚餘音嫋嫋,不絕如縷。魯迅先生發出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慨歎。良有以也。怎樣來改變這種情況呢?端在啟蒙。應該讓中國人民從上到下都能真正了解自己,了解曆史,了解世界大勢,真正了解我們民族的過去和現在,看待一切問題,都要有曆史眼光。中國人民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並不總是像解放前一百來年那個樣子的。我個人認為,鴉片戰爭是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西方人看待中國同那以後是根本不同的。在那以前,西方人認為中國是智慧之國,文化之邦,中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令人神往的。從17、18世紀歐洲一些偉大的哲人的著作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這一點。從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的著作中,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這一點。楊武能同誌在本書中詳盡地介紹了這種情況。這充分告訴我們,特別是今天的年輕人,看待自己要有全麵觀點、曆史觀點、辯證觀點。盲目自大,為我們所不取。盲目地妄自菲薄,也絕不是正當的。我們今天講開放,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我們對西方的東西應該有鑒別的能力,應該能夠分清玉石與土塊、鮮花與莠草,不能一時衝動,大喊什麼“全盤西化”,認為西方什麼東西都是好的。西方有好東西,我們必須學習。但是,一切閃光的東西不都是金子。難道西方所有的東西,包括可口可樂、牛仔褲之類,都是好得不能再好、不可須臾離開的東西嗎?過去流行一時的喇叭褲現在到哪裏去了呢?我們今天的所思、所感、所做、所為應該能經得起曆史的考驗。千萬不要重蹈覆轍,在若幹年以後,回頭再看今天覺得滑稽可笑。這一本書對德國以及西方其他國家的讀者怎樣呢?我認為也同樣能起發聾振聵的作用。有一些德國人,不是全體,看待舊中國,難免有意無意地戴上殖民主義的眼鏡。總覺得中國落後,這也不行,那也不好,好像是中國一向如此,而且將來也永遠如此。現在看一看他們最偉大的詩人是怎樣對待中國的,怎樣對待中國文化和文學藝術的,會促使他們反思,從而學會用曆史眼光看待中國,看待一切。這樣就能大大地增強中德的互相了解和友誼。這一點是可以斷言的。基於上麵的看法,我說,楊武能同誌這一本書是非常有意義的。難道不是這樣嗎?是為序。1987年11月30日(本文是為《歌德與中國》寫的序言)

2011年8月11日:人給宇宙提供精神力量,人的思想可以暢遊宇宙,精神可以支配宇宙,行為可以改變宇宙,人依賴和敬畏宇宙,同時又主宰宇宙(有宙生命之一的)地球及其萬物,如果沒有外星生命,人可能是整個宇宙之主宰者。既使有外星人,若比我們強大,隻要他們不侵犯人類,我們是願與之和平共處的,問題是若比我們弱小,人類為了增加利益,能夠觀念統一地保持著,不去侵犯他們之思想行為嗎?其實,宇宙再怎麼大,也隻有一個宇宙,無論是否有外星生命,都需要所有生命共同努力,來維護宇宙和平繁榮。那麼,宇宙要戰爭有什麼用?戰爭不能解決千秋萬代之幸福保障,不是勞動成果,不屬財富積累,隻是用消耗能量方式來掠奪另一種能量,造成無謂災害與浪費,這是人類曾經目光短淺的,殘酷與落後的思想和行為,這對人類,對宇宙有什麼榮光?事實證明,戰爭是行不通的,可恥可憐的。其實,宇宙相對於人類來說,其資源與能量是無限的,僅太陽和月亮之能量,就足以供人類生存千萬年以上,擺在眼前的資源,有些人不去加以開發利用,而一門心思去侵奪用類幸福,這是小人眼界與行為。所以說,人的思想行為,一方麵可創造宇宙幸福,自己得幸福,一方麵可以破壞宇宙,宇宙懲罰人類後還可繼續存在,而人類則自己毀掉幸福,走向滅亡,最終被宇宙淘汰和更換掉。所以,人類統一的,和平努力之行為對宇宙,更對人類是多麼重要。宇宙是一個黑洞,太陽係一膽誕生,就會形成規律,有規則地延續下去,在相對運動中向前緩慢發展和變化,不會大起大落,更不會突然消失,太陽係之外可能還有無數其它星係,也許還有許多星係還未形成,或正在形成途中運動著,它們也許會形成,也許形成不了,最終形成的必然是光明的,邪惡的將被正義的振懾壓製住,但也有少數邪惡的星係僥幸誕生,但終翻不起大浪(會被正義星係壓製住),這就是宇宙質量與運動之法則,所以,地球或許是人類唯一之精神故園,保護好地球對人類來說是多麼重要,在目前應是人類壓倒一切之前提,人人有責,因與人人息息相關。

2011年8月8日:既然宇宙,太陽係,地球及生命萬物之運行都有規律性,那麼,人性的優弱,人類的思想,行為,心靈,生存與生活等也應有其規律性,同樣,人類的誕生,成長與發展(人類之曆史)也應有其規律性存在(至少有規則),那麼,在未來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人類社會的發展若繼續選擇與適應了這個規律,人類社會就在進步,就在向前推動,反之,如果人類信仰被壞人,人為地破壞或帶出這個誤區,違反了這個規律,人類社會就會停滯不前,或出現暫時倒退。所以,我們今天的科學技術,人性之信仰也要遵循這些規律,與時俱進地發展下去,才能為宇宙,人類之未來做出正麵貢獻,否則,再好科學技術也會變成危害宇宙,和人類生命之武器與幫凶,人性之信仰也會因此而暫時的迷失與墮落,而需要經過革新洗禮後重新啟動,造成無謂的犧牲及浪費,人類社會五千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前進占多數,倒退占少數,這些經驗可以很好地證明這個規律之重要性,適之生存,違之滅亡。所以,我們要更好的了解宇宙,地球生命,人類社會和人性優弱之規律,才能能動地推進這一切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