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3 / 3)

凡用一動詞表一動作,下文再說此動作時不複用此動詞,而以動詞“複”表之。

“則不複也”之“複”即上文“舉一隅”之“舉”。“不複”即不再舉此一隅。意謂舉此一隅與其人不相宜,不能使以三隅反,莫收啟發之效,故當舍之。非謂其人終不可教而竟舍之也。

尚有一點欲請教。昨聽語我七例,過後不能記憶,今欲問者,凡下文用“複”字處是否均有“不”“弗”字在其前?如其然也,則亦為一規律。

承殷勤囑咐少應外麵招邀,極感厚意。我固深怕應酬,唯希勿來找我。桃源何處,曾屢次相告。徒以口軟,不能堅卻,遂致屢次違心勉赴。今後當自勵,盡可能推卻,減至最少限度。草率書此,即請晨安。葉聖陶二月十一日晨

之十一〔一九八四年二月〕

泗原先生賜鑒:

前日聞“乃、遂、於是”之辨析,極為佩服。連帶想到“所”亦一麻煩字,未識尊稿有否論及。如《左傳》“所不與舅氏同心者”之“所”,《論語》“子所雅言”之“所”(假如“雅言”為一個名詞),皆不易辨,此外尚多。苟尚未論及,有興補作“所”字一條乎?

近於《讀書》二月號中聽到楊伯峻之《丁聲樹治學精神》,覺丁君之精神與您有相同之處,特裁下請一觀(不須寄還)。

即請刻安。葉聖陶二月十六日上午

致胡繩

之一〔一九五二年十二月〕

胡繩吾兄:

昨日寄一書,想先達覽。

今日有暇,別談一事。此事久蓄於心,亦嚐向人言之,而人皆不甚措意。告之於兄,請審其值得重視否。

我所思者,為外國文藝作品(尤其是蘇聯作品)之翻譯太差。若幹作品,其本身確具高價,思想性藝術性俱列於上上。而譯成之中文本則造句怪異,表意朦朧,往往須待猜測,猜測而後了解,猶未能保證其必無違誤。此類譯本甚多,觀其譯者姓氏皆老譯家。此不免使中心無主之讀者發生謬想,以為翻譯作品固宜如是也。

實則如此之翻譯甚對不起原作者與原作品,非特改變其麵貌,抑且改變其本質——內容與形式之不可剖分,蓋以文藝作品為最。

次言及於讀者之影響。(一)此將降低讀者之文藝胃口,欣賞,享受,皆隻能於半消化狀態下行之。(二)此將攪亂讀者之語言習慣。試想今日蘇聯之幾部名著,青年讀者爭相耽讀,發行數量以數十萬計,苟譯文確為優良的文藝性的語言,其有裨於語文教育者何限?(且不言思想訓練、道德陶冶)今乃反之,其有害於語文教育可以想見。

以上對不起原作者、原作品及有損於讀者兩層意思,請兄評議,為過甚其詞之誇言乎,抑為切中實際之危言乎。

此事應如何設法漸使轉變,我思之而不得其方。如《翻譯通報》之專事指摘謬誤,則指不勝指。且此法根本不能解決問題。然置之不顧亦非宜,我以為宣傳部應想法,出版總署亦應想法。

是否有方法使譯者自知其不夠,自知之明往往為改變作風之發軔點。譯者之不夠,一在對原作揣摩未深,二在太不顧及本國之語言。以我觀察,多數譯者似尚未能有此自知之明。

嚴格執行審校製度自是佳事,所惜堪任審校者為數無多。

我僅能以“杞憂”奉告,而無解決之方。倘兄認為有理,考慮而得其方,甚樂聞之。

聞兄將有遠行,或正忙甚。若蒙抽暇示以尊見,良慰。

葉聖陶上十二月廿二日

之二〔一九七二年十一月〕

胡繩同誌:

不相見大概將近十年,時時懷想,而莫問芳蹤。最近全衡惠訪,傾談一小時許,大釋下懷,甚欣甚慰。留下近作詩稿,我固樂於展讀。詩中頗見近年之襟抱與造詣,誌唯精進,絕不頹唐,疾惡如仇,口誅從嚴。我以為誠宜若是,不勝佩羨。何日大駕返來,甚希晤麵長談,並可對飲數杯。

我在寓中閑居,六年來唯以閱覽為遣。閱覽分三方麵。一為我國曆代之筆記,書借自老友王伯祥處。一為翻譯小說,書借自茅公處。又一為重溫幼年讀而未通之英文,取“毛選”英譯本分類抄讀之。記憶力大差,書看過即忘。英語生字,一字而翻過十幾回者頗有之。

六七年秋間曾患心肌梗塞,臥病醫院者七星期。此後病未重發,今年四月杪檢查身體,得醫生之讚許,謂恢複得不錯。消化睡眠皆好,不多用心思,殆是其一因。偶亦出門,乘電車公共汽車皆尚方便,以須發皆白,時得他人讓坐。出門則看少數老友,或往公園,或觀市肆。去春曾南遊將一個月,到寧蘇滬杭四處。

以示我詩詞,我亦略敘此方麵之事。去年南遊,始重作詩詞為遣。所作不多,亦無須全抄呈覽,請觀數首,亦見鄙懷。去年十月上旬,乍聞林之事件,作五言二十字如下:“好話說唯盡,畫皮描最工。大呼誅討者,身即是元凶!”嚐作《蝶戀花》一首,此老年之人生觀也,如下:“無限時空中著我,星漢微塵,皆我巡天夥。卅億之間為一個,咱們洵有因緣頗。七十餘年如電火,往事思量,倘許重來過?想入非非寧複可?明年花豈今年朵?”附帶奉告。我年已足七十八矣。今年海棠謝後曾作《西江月》一首,如下:“青石繁英一樹,少城俊賞三春。八條寄寓歲兼旬,飽看紅嬌粉暈。冉冉星移鬥轉,年年枝發花新。花開相對自欣欣,謝也了無愁悶。”青石弄是蘇州之居。抗戰期間在成都,每年往少城公園看海棠。今寓八條胡同,院子裏有兩株海棠,看之二十餘年矣。又曾作《論詩絕句》,本以為可作幾十首,得十二首而興致已盡,不複繼作。(至善按:接抄論詩十二絕句,今略去)請止於此,即頌旅安。葉聖陶十一月廿六日夜八點半

之三〔一九八二年九月〕

胡繩同誌:

惠貺尊著《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甚為感激。視力大衰退,畢讀殆不可能,擬據目錄選擇覽之。得書而不讀,對不起作者,總願略受沾溉,乃不負贈與之厚意。即頌儷福。葉聖陶九月一日

致顧均正、徐調孚

〔一九五三年一月〕

均正、調孚二兄:

今日下午在家,把朱集題記寫成了。隻有一張半,短得不成話。插入一份全目或者可以排足兩麵。有以下數點奉告。

一、請仔細看過,有無不妥處。兄等提出意見,我再來修改。浦江清總得請他過目,他若有意見,當然也得斟酌。

二、題目作“題記”,好不好?兄等若有他名,願通電話共商。

三、調孚兄說要提季鎮淮作年譜,我想年譜末尾該有季之名字,可以不提了。還有傳一篇,作者之名也可以寫在本篇上。目錄上在傳下年譜下都標出作者姓名,即可。

餘不多陳,即請爐安。弟聖陶上一月十八日下午

致範用

之一〔一九五三年五月〕

範用同誌惠鑒:

《斯大林全集》已校讀其序文及正文之四十八麵,先送上。有幾點奉告,分述如下。

(一)凡純粹關於校對方麵之事,請校對同誌逐一看過,或據以校正第三次校樣,或記錄下來,備平時查考。

(二)我對於校樣之改動處,如改動一二字,或剔去一個標點符號,暫時不要照改,待編譯局方麵同意改再改,他們不同意就不改。好在我用的墨筆,極易辨別。

(三)校對同誌看過後,此一份校樣請即送編譯局。

(四)此一份校樣請尊處全部保存,以後我或許有用處。

葉聖陶上21/5/53

之二〔一九五三年五月〕

範用同誌:

我又想起校樣上關於注文格式的事,特寫告,請與校對同誌共注意之。

我記得有一麵上有三條注文,每條寫明“列寧:‘做什麼?’第幾頁。”好像另外有些頁上不取此式,第二條注文隻寫“同上,第幾頁”。我記性不好,是否有此情形,一時不能確定。如果有,那就是前後不一致了。我以為必須求其一致。

我想確定這樣的格式:凡第二條與第一條同出一書,第二條就寫“同上,第幾頁”。這有兩層理由:(一)與原書一致;(二)與括弧裏注明中文本頁數的格式一致。

如果您與校對同誌都同意,即請照此格式改校樣。此是校對方麵版式方麵的事,不必與編譯局商量。

葉聖陶上23/5/53

之三〔一九五三年六月〕

範用同誌:

全冊已看完,今日將末批校樣送上。奉懇二事如下:

(一)我看過的一份校樣務請收回保留。——以後關於此集排校方麵之事,我願參加共商。

(二)朱文權先生有商榷稿數紙,請尊處順便轉致編譯局。

葉聖陶1/6/53

之四〔一九七三年一月〕

範用同誌:

囑看“解釋”一稿,我與至善共同商量,提出一些意見,寫成八頁呈上。此僅供貴社參考,如果給山大同誌看,不必說是誰提的意見。鄙意務蒙惠許。

貴社兩種通訊,以後望繼續惠賜。已經惠下的,一種到第七期止,《翻譯專輯》到第二期止。

我欲與少甫通信,托他買書。他的通信址請見告。刻安。葉聖陶上廿二日上午

之五〔一九八○年四月〕

範用同誌:

《經典常談》的序文已作成,今送上,請審閱。朱先生的原序當然要照印,我的意思,宜乎把他的序文放在前麵。您以為如何?

現在改用簡體字排,要請校對同誌特別注意,務期不出錯誤。此書是否即可付排?預期何時可出?便中均盼示知。

即請近安。葉聖陶四月十一日

之六〔一九八○年四月〕

範用同誌:

惠書並錢歌川先生著作三冊昨接到。我的目力非常差,像錢著那樣大的字,兼用兩鏡也難看清,因而隻好不看,待家中幾個人看幾天,即當奉還。

承您好意,囑我出書,奉答如下。《語文教育書簡》已收入我的《語文教育論集》,此書由教育科學研究所出版,據雲下月初發排,共二冊,約四十萬字。至於《晴窗隨筆》,到今隻寫了十二則。以後如身心尚可,自當繼續寫。待寫了五六十則,再考慮整理出版,您看好不好?匆匆奉複,即請近安。葉聖陶四月十三日上午

之七〔一九八二年十一月〕

範用同誌惠鑒:

久未晤麵,以至善、至誠與足下接談,深佩治事之精勤。重印聞先生集,已蒙賜贈其第一冊,印訂皆好,得之深喜。

今欲奉懇一事,請道其詳。沈從文先生撰《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為具有獨創精神之著作,我久欲買一部而未知其何處出版。近得黃裳同誌告知,係香港商務出版,其價合人民幣一百二十元。因此欲奉托您請香港三聯代購一部,有便人來京時帶來,不須交郵寄遞。書價則以人民幣歸還香港三聯。並不亟亟,請得便時囑托即可。敬候刻安。葉聖陶十一月廿四晨

之八〔一九八三年一月〕

範用同誌惠鑒:

人路同誌攜來手書,敬誦悉。李祖澤君以《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相贈,受之深為慚愧,隻得修書敬謝,頃已寫就待發。

人路同誌談起國內重印此書之設想,鄙意以為甚好。加入新材料最為特點。我又想到請從文同誌看最後校樣為宜。國內排版用簡體字抑繁體字亦可考慮。排這類古東西,用繁體有方便處,但是全用繁體太麻煩,排版時間一定很長。能不能定個體例,哪一類字用繁體,此外全用簡體。

承詢辛亥前日記,已摘取辛亥壬子之日記(為時約一年光景)載於《新文學史料》,以見辛亥革命時一個青年之觀感。我青年期之日記共有廿二冊,為時六年,多敘友朋交往,對於時局之觀點皆極幼稚,不值得供人觀看。您殷勤問及此,故答複如上。

“序跋集”各篇,我已自己修潤一遍,現交至善排列次序,不久即可送上。專此奉答,即請近安。葉聖陶啟一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