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3 / 3)

致傅庚生

〔一九六三年十月〕

庚生先生:

惠書並《文學賞鑒論叢》均拜受。此冊所集,或前嚐讀過,或未及寓目,皆將細心展玩,味其賞析之精,溉我問學之疏。唯遵此途,庶酬厚貺也。

前歲春未嚐過西安,僅留三四日,未及走訪。此後倘有機緣再往,必圖良晤。匆複,即請著安。葉聖陶十月十六日上午

致梁延護、王貞民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

延護、貞民兩位同學:

來書誦悉。我到西北,距離今年有十年了。當時確然看見車旁有好些樹上綴著紅葉,聽人說是梨樹。到了蘭州,在人家的花園裏看見若幹梨樹,葉子經秋變紅了。這是在樹下近看,似乎不會錯。來書說梨葉變黃不變紅,我也不敢否認。究竟如何,還請多觀察,多打聽,並以結果惠告。至於終南山與太白山並列,指山頭而言,似乎也可以。查《辭海》試行本抄得兩條,即以附奉。此複,並謝厚意。敬禮。葉聖陶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午

致《萌芽》編輯部

之一〔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萌芽編輯部同誌惠鑒:

三日賜書誦悉。十一月上旬經過上海,承魏老見訪,所談大致與來書相同。輔導雲雲,殊不敢當,唯亦願略盡綿力。自問經驗甚少,如向青年作者之發言,空談感想,無補實際,以是時複躊躇,欲提筆而終輟。魏老雲,短篇數百字,點滴言之,不求完整,亦複歡迎。我若應命,亦隻能出此一途。然手頭恒有須看之書稿,精力又不濟,不克夜以繼日,以故下月十五前寄稿之囑,恐未能如期遵辦。第願明歲能呈稿一二回,藉酬厚意而已。專此奉答,順致敬禮。葉聖陶十二月九日上午

之二〔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萌芽編輯部同誌惠鑒:

來書敬悉。青年作者座談會發言記錄稿,《人民文學》編輯部曾與我商量,擬刊載於《人民文學》。我懇切陳說,此隻是隨便說說,聽者聽過就算,萬不宜刊載。我並且說,早知將刊載,我即不敢參加座談會矣。他們認為我言甚是,特複我一書,謂取消刊載之意。今貴處複有此意,請鑒我之誠,亦複取消。我若自視所談尚可公之於眾,又何必不同意刊載?實覺其言蕪雜,幼稚,不充暢,不周到,故堅持請免刊載也。敬禮。葉聖陶十二月二十一日上午

致牛平青

〔一九六四年二月〕

平青同誌:

承示楊椿欣同誌總結教學說理文經驗一稿,讀之深感欣慰。楊同誌如此教課,必能使學員於讀書看報之時,方法漸趨於精密,眼力漸趨於敏銳,獲得較為深入之理解。理解既深入,所受之教育自不膚淺,必然有裨於思想實踐之鍛煉。而閱讀之時養成若此良習,又必影響於平時之構思與發言。稿中言十四人作文,十一人能運用課文所用之技法,我謂彼輩並非模效,而為確然受到影響之征驗。楊同誌獲此成績,良可欽佩,請代致意,祝其更益精進。

文稿既為副本,即不複奉還,留備參覽。餘不多及,順致敬禮。葉聖陶二月十七日上午

致寧曉傑

〔一九六四年三月〕

曉傑同學:

今天接到來信,我非常感激你們,對你們的細心看書非常欣慰,對我的疏忽非常慚愧。

我這篇文章登在刊物上,後來又由編輯者收在課本裏,五六年間沒發見這個錯誤,直到今天才知道我寫錯了。你和同學說的完全對,吃晚飯時候林將軍聽見沙堆背後的人講的決非長征故事,而是九年前攻擊十三陵一帶那時候的故事。當時我怎麼會想錯的,現在也弄不明白,總之我說了不正確的話,叫人家受累搞胡塗,是很不應該的。現在我準備通知采用我這篇文章的出版社,說你們指出了我的錯誤,我請求為我更正。更正的辦法是把“長征故事”改為“九年以前在這一帶作戰時候的故事”。你們看好不好?

謝謝你們。祝你們進步。

葉聖陶三月二十二日

致北京出版社

〔一九六四年三月〕

北京出版社編輯同誌惠鑒:

昨日接到北大附中一位學生來信,指出我的《

是一篇很好的小說》一文之第五小節中有一處明顯的錯誤。按王願堅同誌的小說,沙堆背後的人講的並不是“長征故事”。幾年來我自己不曾覺察,也沒有人給我指出,我非常感激那位投書的學生。他與同學能細心閱讀,又能助人改正錯誤,深可欣慰,而我下筆粗疏,貽誤讀者,實感惶愧。今特致書貴社,高中語文課本以後如仍采用我這一篇,望將第五小節中“長征故事”四字改為“九年以前在這一帶作戰時候的故事”十五字。北京市其他課本或亦有采用我這一篇的,也請照此改正。專此,即致敬禮。葉聖陶三月二十三日上午

致薑德明

之一〔一九六四年六月〕

德明同誌:

承囑執筆,不敢不勉。散文較難,多費心思,每損夜眠,因作《水龍吟》二闋應命。希嚴格審閱,定其可用與否。

足下就某一事項敘其今昔,寫人物,用語言,我皆深佩,前夕已當麵陳之。頗盼續有所作,此恐非我一人之意也。敬禮。葉聖陶六月十日下午

之二〔一九七二年十一月〕

德明同誌:

承惠書並貺魯翁選輯,開緘歡喜,感不可言。

足下一直在文藝部,近晤夏景凡乃知之。何日得暇,歡迎駕臨。

選輯之前編業經購得,而續編則為初見,以是益感厚意。匆此奉複。祝佳勝。葉聖陶十一月十六夜

之三〔一九七五年十月〕

德明同誌:

久不承教,今接賜書,並新印書兩冊,歡喜無量。

在上海遇夏景凡在五月間,此是私人旅行。六月上旬又曾參加往遼寧之參觀學習組,盤桓沈陽旅大二市,頗為欣愉。腰腳尚可,看看總好,隻爭朝夕。

承詢黎錦明,確是劭西先生之弟。當時彼找上門來,來數次而後,即囑我同往訪魯翁。翁遽為其《塵影》作序,可見獎進新人之熱忱。錦明在滬恃投稿,其精神狀態似不甚正常。何時離滬,以後如何,皆不得而知。若問劭西先生,或可有較詳之解答。匆複,即請著安。葉聖陶十月十一夜

之四〔一九七八年四月〕

德明同誌:

《戰地增刊》六冊昨收到,深謝。足下之《卓別林的悲劇》甚好,特致祝賀。所惜現在好些人不知道卓別林以及他的那些好片子了。拙作遲些登出,自然無妨。即請刻安。葉聖陶四月廿六日下午

致孫國梁

之一〔一九六四年六月〕

國梁局長惠鑒:

人教社有一調查組在昌平八十四中學,曆時已將一月。昨日我偕社中同誌數人往觀,聽語文課三堂,與高初中十餘學生座談兩小時半。

此校有語文教師八人,一人久病,一人參加“四清”工作,實止六人,請一曆史課教師暫代,乃有七人,勉敷各班級之教學。中有老教師姚煥章者,患糖尿病甚重,醫院竊告學校,謂其生命恐不逾二三年。而姚君見教師不敷,非第不肯輟教休養,且仍擔任兩班,不願接受減少一班之勸告。我觀姚君授課,至佩其服務精神,而睹其病容,又深感不宜更令任教。其校林校長為我言,教師編製之緊如是,致姚君患重病而不肯休養,可否代為呼籲,裨紓其校之困。我與林校長有同感,爰作書以聞,敬希斟酌而善處之,幸甚。敬禮。葉聖陶六月十三日晨

之二〔一九六四年七月〕

國梁局長惠鑒:

昨接學生家長曲彤來函,敘及初中升學考試時,某老師板書作文題加上引號,致引起學生誤解雲雲。此事確值得注意。他日高中升學考試,似可特別通知一聲,板書作文題不可隨意加引號。今附上曲彤原函,希察覽。順致敬禮。葉聖陶七月七日

致陸金生

〔一九六四年六月〕

金生同誌:

惠書誦悉。《東風化雨》一書,我未嚐寓目。如足下所稱,此書以一九三二年為時代背景,而作者以一九三六年問世之《日出》中之人物比擬書中人物。我以為此似可容許,緣作者所麵對者為今時之讀者,彼假定今時之讀者熟悉《日出》,故以《日出》中之人物為比。苟書中人物之言談中有“顧八奶奶”雲雲,則斷然為時代錯誤矣。

《李自成》我亦嚐讀過,覺其不錯,而評論者不注意,不知何故也。敬禮。葉聖陶六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