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到岸上曬太陽時或浮在水麵休息睡覺,千鳥在它身上由自地啄食小蟲,周圍一旦發生情況,機警的千鳥就會驚叫著飛走。鱷魚也就知道有情況,它就會警覺起來或是潛入水下。
千鳥為鱷魚清除寄生蟲,清理口腔衛生,使鱷魚舒適,又為鱷魚站崗放哨,而鱷魚為千鳥提供食物,這是多麼有趣的動物之間的共生現象。
一些人認為鱷魚十分凶殘,樣子又醜,恨不得把它們從地球上消滅掉。其實這是一種偏見,自然界物種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和相互依存關係,如果在某個生態環境中,消滅了某個物種,將會破壞生態平衡,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例如:非洲的河流中,鱷魚靠捕食四須淡水魚為食,而四須淡水魚靠捕食河流上層水麵的魚為食。一些水鳥也靠捕捉河流水麵魚為食。上層水麵魚靠吃浮遊生物和水中小蟲為食。如果鱷魚被消滅了,河流中的四須淡水魚,由於沒有天敵數量會大大增多,它們將吃掉大量水麵魚,由於水麵魚的減少,昆蟲將大量滋生,水鳥也會大量減少,使生態環境失去平銜,給人類造成危害。
神秘的怪魚
在非洲大陸與馬達加斯加島之間,有個莫桑比克海峽,海峽北部有科摩羅群島,當地居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這個海中有一種“好運魚”,誰看到它就會交好運,誰捕捉到它就是最勇敢的人,誰吃了它的肉就能長壽。”真有這種魚嗎?人們給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這種怪魚是什麼樣呢?
這種怪魚體長一二米,體重30~80千克。它體形顴厚,腹麵寬大,全身披滿鱗甲,頭部堅硬,嘴裏長著尖銳的牙齒,尾鮪上有條細尾巴,腹部兩側長著4條棒狀的鰭,很像4條腿。這種怪魚就是矛尾魚,動物學上叫它空棘魚,它是肉食性魚,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洋中。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空棘魚是一種古老的物種,在古老擁地層中發現過它的化石,它是在3億年以前與恐龍同時繁盛在地球上,距今7500萬年前就絕跡了,誰也不信會有活空棘魚?
1938年12月22日,在博物館工作的拉蒂瑪小姐,在南非東倫敦港碼頭上,發現了一條怪魚,她不認識,就畫下了它的形狀,回去後,她査了許多魚類的書,也沒査出那是什麼魚,她寫了封信向魚類學家史密斯教授請教。史密斯看了信和畫,驚奇地說,這是已經絕跡的古代空棘魚!它還活著?史密斯立即趕到東倫敦港,但魚已經被吃了,隻剩下魚骨和魚鰭,憑這些就可’以斷定是空棘魚。為了找到空棘魚,史密斯印了幾千份廣告,上麵畫著空棘魚,用英文、法文、菊萄牙文寫著:懸賞100英謗購買此魚。在許多國家張貼。14年後,1952年12月22日,史密斯突然收到一封從科摩羅發來的電報:捕到一條空棘魚,盼速來。
史密斯立即乘坐飛機飛到科摩羅。果然是空棘魚,它身長1.5米,重58千克。魚離水後不久就死了。人們為了紀念拉蒂瑪和史密斯發現空棘魚有功,又把空棘魚叫“拉蒂瑪史密斯魚。”
日本科學考察隊,於1981年在科摩羅海域釣到一條空棘魚,身長1.7米,體重85千克,1986年又在科摩羅海域50米深處,用水下攝像機拍攝到一條長1.4米,重約65千克正在遊著的空棘魚。這是第一次獲得空棘魚的生態資料。各國科學家為什麼對怪魚感興趣?原來,它是解開動物進化的一把鑰匙。經研究,空棘魚可能是陸地上動物的袓先。動物是在海裏發生和發展的,陸上動物的祖先是從海裏遷往陸地的。魚類在水中靠鰭遊泳,在登上陸地的漫長歲月裏,為了適應陸上爬行,鰭就演變為四肢。登陸的魚類逐漸演變成蜥蜴、眭類的兩棲動物,然後再滾變成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再演變成猿和人。
可是空棘魚登陸以後,一部分也許不適應陸地生活,它們又重新返回海洋中生活,它們的棒狀腳實際丘就是魚鱔。由於空棘魚生活在深水中,是肉食的夜行性魚類,那裏水溫變化不大,天敵不多,適合空棘魚生存,但進化很緩慢,仍然保持著3億年前的樣子,成為大自然中的活化石,它告訴給我們許多生物進化知識。
我國的國寶大熊貓
大熊貓是我國特有動物,也是世界著名的珍奇動物。大熊貓所以珍貴,因為它數量稀少,形態可愛,還對研究古生物有極珍貴的價值。
成年大熊貓,身長一般不足2米,肩高約60~70厘米,
體重100千克左右,它四肢粗壯。全身分黑白兩種顏色,全身以白色為主,四胺、肩部、耳朵是黑色,還有兩個黑眼眶。
野生大熊貓棲息在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密林中,那裏還必須生長著茂密的箭竹林。大熊貓以箭竹為主要食物,它愛吃竹筍和嫩竹,它吃竹子時,通常坐在地上,用前爪握住竹子,用嘴把竹皮剝去,然後一口一口地咀嚼。它食量很大,每天要吃掉15千克的竹子。
大熊貓走路與熊相似。走起路來頭部總是左右搖擺,平時走路很少奔跑。大熊貓性情溫和,善於爬樹。
野生大熊貓性情孤僻,一般都是單獨活動。大熊貓懷孕期為122~163天,每胎產仔一二隻,剛生下來的小仔,體重隻有100克左右,小得出奇,在熊貓媽媽的精心哺育下,長得很快,到3個月體重就達到6千克,一歲時體重就達40千克左右。熊貓媽媽對小仔愛得不得了,每天把小仔叼來叼去,不知放在哪兒好,總是從頭至尾舔個沒完,真是愛不釋手。
大熊貓在自然界的數量越來越少,有瀬臨滅絕的危險。一方麵是人類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大熊貓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少。另一方麵是大熊貓適應性差,它適應高山寒冷的氣候,夏季特別怕熱,氣溫超過20度就熱得喘息,它食性偏,主要吃箭竹類植物,食量很大,每天要吃15千克的竹筍、嫩竹,沒有成片茂密的箭竹林很難維持大熊貓生存。箭竹林生長有周期性,約100年左右它就會開花結籽,然後成片死亡,箭竹的種子需要經過五六年才能長成新的箭竹林。由於大片的老竹林死亡,新竹林又沒長成,箭竹林分布零歡,大熊貓因缺乏食物相繼餓死。
我國為了保護珍貴的大熊貓,嚴禁捕殺大熊貓,在四川建立了臥龍、王朗等大熊錨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