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元璋的困惑(1 / 1)

這年元宵節,朱元璋用罷晚膳,微服來到大街上。大街上燈火通明,說書的、唱戲的、玩把戲的、舞獅子的、猜燈謎的……歌舞升平,好不熱鬧。朱元璋龍心大悅。

走著走著,一陣純正的鳳陽花鼓傳進耳來:

說鳳陽,道鳳陽,

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自從皇帝老子回故鄉,

幾家喜來幾家傷……

朱元璋循聲看去,唱戲的是一個衣衫襤褸的漢子。突然,漢子發現了朱元璋,叫一聲“陛下饒命”就伏到地上。

朱元璋也認出了漢子。漢子名叫潘懷光,鳳陽城郊一個開飯館的。兩年前朱元璋回鳳陽老家時,曾在他的飯館裏用過膳。

“潘掌櫃的,你怎麼落到如此田地?你剛才所唱又是為何?”見潘懷光哆嗦著不敢說,朱元璋扶起他,拍拍他的肩,“但說無妨,朕不怪罪你。”

“陛下,曾經,我那小店因我有祖傳手藝,生意不錯,尤其陛下光顧後,小店更是聲名大噪,生意紅火。”潘懷光頓了頓,“不想陛下不久後就頒旨,命令大小官吏每年至少花兩個月時間深入民間,與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小店於是遭殃了。”

“這是為何?”朱元璋很是納悶,“官吏深入百姓,是好事啊。”

“聖旨下達後,大村小村每天都有各級官吏進駐。可那些吃慣了山珍海味的老爺們怎能吃得下農家飯?於是下一級官吏就出高價讓我每頓做好飯菜送到某個農戶,謊稱是該戶主婦所做的農家飯。起初我還覺得占了便宜,可漸漸地我就承受不起了,因為他們不給現錢,隻記賬,說是年終一次性結付,可年終又說下一年……”潘懷光痛哭起來,“陛下,可憐我的小店,兩年不到就被他們吃倒了,一家人隻得逃難至此,以賣唱過活。”

“一群醃臢貨!”最恨官吏腐敗的朱元璋勃然大怒,當即派人趕往鳳陽,將潘懷光賬本上涉及的大小官吏就地處死,同時頒旨:即日起,大小官吏,不得下訪。

轉眼兩年過去了,這天潘懷光來見朱元璋(他有皇帝授予的特別通行令)。朱元璋一看潘懷光瘦得皮包骨,驚問:“潘掌櫃,去年朕還派人去看望你,說你生意又紅火了,怎的卻成了這樣?”

“陛下,救救鳳陽百姓吧!”潘懷光磕著頭,痛哭流涕,“陛下,鳳陽大旱,百年不遇,連續兩季,顆粒無收啊!”

“什麼?大旱?朕怎麼不知道?”朱元璋甚是疑惑,恰好本就想回故鄉看看,於是立即親往鳳陽。

一進鳳陽境內,就見赤地千裏,餓殍遍野。朱元璋強忍滿腔的怒火,問前來迎駕的鳳陽知府:“如此大災,焉何不報?”

“陛下恕罪,非臣不報,臣實乃不知啊。”知府磕著頭。

“不知?眼皮下的事,焉能不知?”

“陛下明鑒,這災在民間而非在府衙。”知府委屈地說,“陛下前年下旨,嚴禁官吏下訪,臣實在無從知道他們受災啊!”

朱元璋氣得嗷嗷大叫,當即淩遲處死鳳陽知府。

回到後宮,朱元璋困惑地問馬皇後:“朕讓他們深入百姓,他們就騷擾百姓;禁止他們深入百姓,他們就連百姓餓死的大事都不管不問不上報。唉!我對他們不可謂不嚴厲啊,可……這原因到底在哪兒呢?”

“陛下息怒,臣妾以為,曆朝曆代,吏治鬆懈者,官吏則驕橫跋扈,腐敗盛行;吏治嚴厲者,官吏則裝聾作啞,陽奉陰違。陛下眼下之困,則為後者。”馬皇後說。

“這鬆也不好,嚴也不好,如此,朕這江山……”朱元璋搖了搖頭,“怎麼才能讓他們真心為百姓做事啊?什麼才是好辦法啊?”

“陛下,這天下所有的官吏隻向您一人負責,隻要糊弄了您,他們就能升官發財。如此,誰會真心想著百姓啊?”馬皇後想了想又說,“真正的辦法,隻有一個,臣妾不敢說。”

朱元璋張了張嘴,想說什麼,但最終什麼也沒有說,隻長歎一聲——他似乎更加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