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一為作者上世紀九十年代思考地域文化、知識分子命運及社會現象的大文化散文《千年》,二為《今日曾經的釋站》,可謂是上文的進一步發掘。三《不再是秦兵馬俑的臉》,以書信的形式,凸現了從民國走來的那代知識分子別具一格的精神譜係與人格力量。四《莫忘沉重》,則是作者二十多年來安之若素於“遊走”狀態的心路寫照。

第四卷:《中國的眸子》

本卷的主體是((中國的眸子》: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李九蓮,1968年因在給男友的信中剖露對“文革”的不滿而招來殺身之禍。八十年代初,在胡耀邦親自關照下獲平反。李九蓮,現與林昭、遇羅克、張誌新等人一樣,被譽為當代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者。

本文1992年獲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文學獎。第五卷:《亂世麗人》

本卷內容包括三部分:

一、原南京軍區歌舞團舞蹈演員張寧卷入林立果“選妃”鬧劇的來龍去脈。

二、《芥末滄桑》,寫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生在首都北京的幾位青年女子的遭際。

三、《美麗與悲倫―浦lie修與她的年代》,此文2009年12月獲“新中國六十年優秀中短篇報告文學獎”。並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1949―2009報告文學選》。

第六卷:《一百個理由》

本卷全方位關注中國與日本―在世界範圍內,彼此文化的相通性如此強烈、而差異性又如此鮮明的兩個國家。

中國能找到100個理由譴責日本, 中國更能找到100個理由與日本和平相處。

作者深深以為:中國欲一掃近代以來的恥辱與頹唐,走向民族的全麵複興,.非得通過日本這道心理門檻;在很大程度上,這道門檻將考驗中國能否成為一個成熟的現代國家。本書被《中華讀書報》評為2005年非虛構類十大好書之一。

第七卷:《情報日本》

本卷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中一直被國人所忽略的一個強烈特征:以情報立命,視情報為島國生存、拓展的第一要義;正是因為情報戰的出色運用,近代以來的日本人,才給世界炮製了一次次令人震驚的可怕災難。

《情報日本》被《亞洲周刊》評為2008年全球華人十大好書,名列第三,並獲第四屆徐遲報告文學優秀獎。

需加說明的是,在今日看來,早期作品中必有多處,或認知難免旁支淺陋,或人事已成明日黃花,但它們已構成我大半生寫作的曆史,以及我已涉獵的眾多曆史場景―留下前者,是如同一頭孤狼的我,攀行在漢語高原上深深淺淺的思想足印;而保留後者,則因為時間的長河總會淘洗出足夠的史實,並浮現其全部的意義:

打心眼裏感激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社長張秋林、北京人文出版中心主任張明兩位先生及責任編輯文歡女士。正是他們深切的人文情懷,曆史意識,以及時本人寫作生涯的長期關注與理解,才得以此次集中呈現在讀者麵前。

也許耐心看過這部文集,在“閑坐話玄宗”之餘,讀者多半會有沉重之感,難免扼腕啼噓。看看當下排山倒海般的“天天都是好日子”的種種閑適、娛樂的寫作,老夫亦愈來愈覺得自己是野孤禪,屢屢起意決絕擲筆,遁去“內林”罷了。可這時,我總會想起上世紀初一位俄羅斯詩人在漫天風雪中所吟誦的句子―我不能不愛腳下的這塊土地,我不能不恨腳下的這塊土地。

2011年8月, “7.23” i溫線動車追尾事故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