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3)

第五章

另一隻眼看寶釵

《紅樓夢》算得上我讀過遍數最多的書了。近日再次重讀,感慨頗多。在“花招繡帶,柳拂香風”的大觀園,黛玉、寶釵無疑是花中魁首,但與黛玉相比,寶釵所受的垢病較多,不為許多人喜歡。同幾位文友談,也大都喜歡天上掉下來的那個林妹妹黛玉,而我卻偏偏喜歡寶釵我覺得那是個討人喜歡的“冷美人”。

一喜她健康之美。《紅樓夢》第八回這樣描寫寶釵:“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第二十八回寫寶釵體態豐滿,肌膚白哲,甚至寶玉見了她雪白的一段酥臂,也不覺動了豔羨之心,想“摸一摸”。相對於“嬌襲一身之病”的黛玉來說,寶釵的健康美又要略勝一籌。

二喜她性格陽光。在與周圍姐妹的相處中,寶釵豁達大度,寬以待人,對於別人的攻擊,不到忍無可忍,她都因顧全大局而不與之計較。在但樓黝第三十四回,當寶釵疑寶玉挨打是薛蟠說話不留心給惹出來的,埋怨了幾句,反被薛蟠搶白,哭了一夜。第二天,黛玉見寶釵臉上有哭泣之狀,便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就是哭出兩缸眼淚來,也醫不好棒瘡!”對這樣戳心窩子的話,寶釵也不予還擊。 物二樓夢》中這樣評價寶釵:“年歲雖不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而且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 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三喜她才情卓著。雖說黛玉有“詠絮才”之稱,但寶釵的才學絲毫不遜於斯!在化樓斟第十八回,寶玉奉元春之命以“怡紅院”為題賦詩,寶釵叫寶玉將“綠玉”改為“綠蠟”,並說出“綠蠟”出自唐代名詩人韓翔的“冷燭無煙綠蠟幹”,成為寶玉的“一字師”。當然,最出彩的還是那首《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不僅生動形象,還處處顯現出超人的才學和遠大的誌向,也抬高了自己的身份。寶釵經史子集融會貫通,詩詞歌賦博采廣收,甚至連《西廂》《琵琶》“元人百種”也多有涉獵。她能隨意道出《唐詩品彙總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溫八叉之綺靡”來,談論理財之道時又能順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類編》之語。除此之外,她對畫論也卓有識見,談及顏料畫具嫻熟諳曉,醫學藥理知之甚篤,經驗豐富言之成理,甚至於參禪悟機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謂博學雜收無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為她的“動人”平添了優雅智性的神韻。

四喜她品格端方。在這方麵,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寶釵平易近人,“連下人也多與寶釵親近”,甚至連趙姨娘也誇她厚道親切。生日會上她知賈母“喜看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物”,便“依著意思”去說,梨香院她布置的素淨簡單,給人以恬靜守拙的淑女之感,金投井,她幫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結,宴席上眾人嘲笑鄉下人劉姥姥,獨無描寫寶釵嘲笑之筆,可見其德行。古語雲:“事上餡者,臨下必驕。”而寶釵竟可以兩全,以至賈府上下,沒有不說她好的。連深愛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贈了黛玉一句:“莫怨東風當自磋。”黛玉放縱著閨閣知識分子特有的感情,寫詩作畫,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纖放著她的性靈。而寶釵則秉持世俗的理智,謹守封建婦德,幾乎放棄個人的感情和追求,盡心盡力地維持著封建時代貴族女子正統風範,一步一步實現她的“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國才,妻有停機德。這也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

五喜她容貌嬌俏。正如張愛玲所說:“沒有哪位女孩被愛不是因為她的容貌的。”寶釵品格端方,容貌豐美,體態豐滿,肌膚白哲,身俱楊妃的“羞花”之貌。眾所周知,楊妃有一種牡丹的雍容華貴之美,而《紅樓夢》二十七回的題目正好是《滴翠亭楊妃戲彩蝶》,並且寶釵的象征物也是牡丹。在《紅樓夢》六十三回,寶釵抽到的正是一枝牡丹,係有一句“任是無情也動人”,而且寶釵注重養顏,經常服食冷香丸,全身充滿異樣的香氣,如此美人,人間怕是難覓。

六喜她細致之美。寶釵細心忖度別人的心情和處境,無論是同輩還是下人,都給予關切、幫助,並且處事從不張揚。在《紅樓夢》三十七回,當湘雲在大觀園中和眾姐妹玩得痛快,一時衝動要做東請客。寶釵設身處地的為湘雲著想,知道湘雲在家無法做主,便資助湘雲辦了螃蟹宴。當寶釵發現邢帕煙因處境窘迫,當掉冬衣後,便讓鶯兒瞞著眾人取了回來,又悄悄的送去,就連平日處處與自己為難的黛玉,寶釵也是從自己月錢中撥出銀兩幫黛玉弄燕窩(反觀黛玉,卻藐視窮苦的下人,居然叫劉姥姥為“母蝗蟲”)。

七喜她儉約之美。雖然寶釵家世顯赫,血統高貴,但卻生性恬淡,樸素淡雅。寶釵平時的衣著通常都是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即使她的住所,也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案上隻有一個土定瓶,瓶中供著數枝菊花,並兩部書,茶奮茶杯而已。床上隻吊著青紗帳慢,嫋褥也十分樸素,並且平日從不熏香,也不愛什麼花兒粉兒的。

八喜她通曉庶務。寶釵理財治家通曉庶務也是高人一籌,與鳳姐的幹練潑辣相比,寶釵理家則是威而不露,“小惠全大體”,順乎時勢合乎人心,讓眾人心服口服。寶釵和王熙鳳一樣,深知管人是要討人嫌的。但她的處理風格卻和王熙鳳完全不同,她對下人這樣道:“我本也不該管這事。就你們也知道,我姨娘親口囑托我三五回,說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閑,別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我若不依,分明是叫姨娘操心。我們太太又多病,家務也忙。我原是個閑人,就是街坊鄰居,也要幫個忙兒,何況是姨娘托我?”寶釵把自己參與管理說成是身不由己的事情,不僅在相當程度上淡化了自己與下人之間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他們的同情和支持。寶釵這點讓“男人萬一及一的”王熙鳳也暗自佩服,賈母也忍不住當著薛姨媽的麵誇獎寶釵說:“提起姐妹,不是我當著姨太太的麵奉承,千真萬確,從我們家裏四個女兒算起,都不如寶丫頭。”

從以上諸多優點中,我們不難看出寶釵是她身處的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山中高士晶瑩雪,睿藻仙才淑儀風。”曹公對寶釵的喜愛與讚美也是躍然紙麵的。但在那樣一個時代,聰明美貌又能如何?才情卓著又能怎樣?冷香寒徹,終致雪埋金替。寶玉那顆赤子之心,從不曾與寶釵的芳心貼近過,這真真讓她有挫敗感。套用一句時尚歌詞:“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不過,這也正是寶釵此人,乃至仁樓夢》這部巨著讓我們魂牽夢縈難以釋懷的所在。人的名兒

人的名兒,樹的影兒。哲人說,名字從本質上講,不過是一個人的符號而已。但這個符號卻不是一般的符號,它可是陪伴我們一生的指代符號。因此,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好名兒。

姓名簡單,內涵豐富:有文化背景、個人信仰、社會發展走勢等等。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時是母係社會,隻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說明我們的先祖最早是跟母親姓的。到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古人很早就發現了一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唐太宗時期,有個吏部尚書叫高士廉,把民間所有的姓氏都記錄下來,寫成一本名為《氏族誌》的書,頒行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做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時期成書的,裏麵共收集單姓408個,複姓30個,共計438個。姓名發展到現在,據說有4000到6000個,但大多數人所用的不過1000個。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英國是:Smythe, Jones, Williams,美國是:Smith,Johnson, Carson,法國是:Martin, Bernard, Dupont,德國是:Schultz,Mueller, Shmidt,蘇聯是:Ivanov, Vasiliev, Deternov。我國有張、王、李三個大姓,曆史悠久,分布廣泛。最新的統計數字表明,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姓吧。

我們的古聖先賢對名字的重要性十分重視,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古人甚至說:“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古人在選取名字時盡量從字的義、形、音等多方麵考慮,試圖通過名字提供自己的誌趣、追求、希望、抱負、排行等多方麵的信息,從而給人視覺、聽覺和意念上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們能領悟到命名者的深刻含意。其形式大概有五種。其一,尊古。古人命名時多表達出對古代的製度和人物的景仰,如曹子輿,字希孟(孟柯,字子輿),吳中旦,字希周(周公旦),範學朱,字用晦(朱熹),雷淵,字希顏(顏回)等。有些仰慕先達昔哲者,則直接在名字中間加仰、幕、宗等字。如錢宗尼、於慕淵、方敬輿等。其二,述誌。人們在起名時非常看重倫理道德和功業。以德命名者如曹孟德、劉玄德、朱德、李德鄰等。以仁命名者如曹仁、薛仁貴、王守仁等。以義命名者如劉義慶、劉義隆、李義山等。以忠命名的如名將韓世忠、張獻忠等。以孝命名的如郭奉孝、方孝孺等。以信命名的如韓信、單雄信、李信等。其三,祈福。孔子也曾承認富貴是人之欲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所以人們在取名字時,有時也不免將這種對優裕生活和高貴地位的祈求,通過命名表現出來,如李廣利、蓋寬饒、錢廣、吳壽富等。現代人們命名也常有這類詞,如王永貴、李冒富、張得利等。對仕途的追逐也是如此。隋唐以來,人們一般要通過科舉考試來求取功名富貴,一旦金榜題名,那麼榮華富貴就會自然而然到來。所以,在命名中多有範新科、裘登科、唐殿魁、許占魁等。其四,消災。人們總是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消災免病和逢凶化吉的願望,命名有時也是表達的一種方式,如霍去病、辛棄疾等即屬此例。其五,添壽。人們總是希望能將生命盡量延長,最好能壽與天齊。這種對生命的執著和祝願,有時也通過命名表現出來。所以,在命名時多喜用壽字:如毛延壽、張承壽、潘天壽等。另外,喜愛用延年、永年、龜年、延齡、鶴齡命名者也是非常多的。唐宋以降,命名中多喜用老、吏、翁、父(甫)等字,恐怕也流露出命名者對髦麥之壽的期望和唯恐早夭的疑懼。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可能會有很多名字:出生時會有乳名,隨後有正式的姓名,有正式的字與號,也有玩笑間的綽號,上網會有網名,談戀愛會有昵稱,有的人還有筆名、藝名,等等,不一而足。起初,字是名的解釋與補充,互為表裏,故又稱表字,後來也不盡然,如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軾是古車前供立乘者扶的橫木。瞻是遠望的意思,出典於《左傳》“登軾而望之,’,而“伯仲叔季”是排行,和仲表明蘇軾是次子,就看不出與軾的聯係了。號是自己封的,一般有成就的士大夫和文人喜歡給自己封號,表達自己的誌趣愛好、理想抱負。如蘇軾被貶時,為友人贈送的幾畝荒地取名“東坡”, 自己又信佛,故自號東坡居士。在古代,名是自稱的,或上對下、長對少才能直呼真名,字和號是平輩間的尊稱,或下對上、少對長隻能稱其字、號,不可稱名。

長輩對自己孩子的名字沒有不重視的,或請高人來為孩子起名,或搬出字典查找姓名,甚至借助網絡求得一個好名字。《民法通貝心明確了公民擁有姓名權。在這條大原則的規範下,絕大多數人都順順當當地給孩子起了名字、上了戶口。但也有一些思想或超前,或前衛,或怪異的人,在給孩子起名字的過程中遇到了阻力。報載,某地一男子喜得貴子,高興之餘該男子欲給兒子起名王@,結果到派出所後被戶籍警否決。他的創意源於兩個原因:其一,這個名字有網絡時代的特征。其二,肯定不會有重名。警方以“名字中的@是符號,不是漢字”為由,沒有同意他為兒子取的名字。某人超生後終得一子,但因此被罰款3000元。在給孩子上戶口時,他為了“紀念”此事,想給孩子取名“三千一郎”,結果遭到民警的斷然拒絕。

名字也能生出一些幽默:我有個遠房親戚一直想生個兒子,可他妻子在生孩子的時候很痛苦,咬著牙一字一頓地說:“寧可一輩子沒有兒子,今後再也不生了!”結果生了個女兒。幾天後夫妻倆商量著給孩子取名字,妻子說:“我看就叫‘招弟’吧!”不過我的親戚姓梅,梅招弟始終沒為父母招來弟弟。某地有一對哥倆,哥哥叫“陳劍橋”,弟弟“陳複旦”,兄弟倆甚至連高中都沒上過。起名字還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如20世紀50年代張抗美、伍衛國、陳招娣流行,60年代秦文革、馬紅衛、倪彪、薑青時髦, 80年代周文瀚、方麗婭、徐安娜走俏……

名字起得好的例子很多,也有先前起得不怎麼好,改名後留名千古的。如徐悲鴻原名徐壽康,因家境貧寒,常被人看不起,他感歎前途渺茫,世態炎涼,不禁悲從中來,改名“悲鴻”寓鴻雁哀鳴,並從此發憤習畫,終成藝術大師。牛得草原名牛俊國,作為豫劇醜角他覺得自己的名字太正,便向一位對姓氏頗有研究的教授求教。教授說:“姓侯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攀登,姓於的有個叫於得水的,魚兒得了水可以暢遊,姓朱的有叫朱得康的,豬得了糠膘肥體壯,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呢?”蘇童原名童忠貴,像童家鋪子的掌櫃的,改名後立刻顯出了書卷氣。賈平凹原名賈平娃,跟山溝溝裏的放牛娃似的,若不改名,說不定讀者會減去大半。

名字除了具有表層的誌向、情趣方麵的含義(如朱自清、冰心),還有更深層的文化內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 自幼刻苦,飽讀經史。老師認為他定成大器,隻恐鋒芒太露,於仕途不利,故贈他表字“退之”。每當人們稱他韓退之時,如同時時提醒他:不可自負嗬。諸葛亮,號“臥龍”,被人呼為“臥龍先生”時,能感受到大家對他才智與抱負的認同和欽佩。名字從表麵上說有好壞之分,但自己對名字的感應與別人的感覺往往不是一回事。比如有的人對被稱做“痞子”非常感冒,有的人卻放著“蔡智恒”那樣一個方方正正的名字不用,給自己起了“痞子蔡”這麼個依離歪斜的名字,女畫家周煉霞在“十年動亂”中一隻眼睛損傷失明,她不但不避諱,還自號“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