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2 / 3)

水井既要飲馬,又要養人,難怪蒙古人對此感恩不盡,甚至把日常居住的街巷命名為胡同呢。宋朝時曾如此形容詞人柳永在民間的影響:“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婦女們在井邊淘米洗衣、梳妝打扮,都會情不自禁地哼唱柳三變的慢詞。蒙古人取而代之、奪得江山之後,又是什麼情景?應該是“有井水處皆有元曲”吧。關漢卿、王實甫成了當紅的明星,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並使元大都的戲曲藝術繁榮一時。那時的元大都儼然已成了舉世矚目的文化中心了,一曲傳出,便在帝國的疆土上眾口相傳、不脛而走。今北京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西南側,有一條磚塔胡同(詳見?301“磚塔胡同”)在元朝時堪稱京城的演藝圈。

許多很有典故的胡同名字,大都是明清時給起的。譬如王府井大街北段西側的東廠胡同,是因明朝永樂十八年(1421年)在此設東廠署而得名。東廠堪稱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家特務機構,而且由太監直接指揮,設詔獄、興廠刑,京城上下一片血雨腥風。這胡同名稱因有“東廠”二字,令今人讀之仍有毛骨悚然之感,恨不得繞道而行,想來那裏孽債太重、陰魂不散。又如東單附近的外交部街,曾叫石大人胡同,五百多年前,這裏有明代天順年間忠國公石亨大將軍的府宅。石大人曾率領禁衛軍殺入皇城,擁戴英宗發動了南宮複辟(又叫“奪門之變”),並廢掉景'帝,他也因這場宮廷政變而一舉成名、權傾朝野。皇帝賞賜的這套豪宅比一般的親王府還要奢侈,可惜若幹年後又被皇家收回,因石亨有謀反跡象而被抄家,後死於牢獄之中,可石大人胡同的名稱就一直這麼叫下來了。清末,又在石亨舊第新建外交部的迎賓館(相當於接待外國使節的國賓館)。袁世凱登上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寶座後,便在此辦公。1912年8月24日孫中山來北京,也下榻於迎賓館。

東皇城根北街有一條弓弦胡同,本沒什麼名氣,但這裏麵有個半畝園卻吸引著文人雅士,它是清初中丞賈漢複請李漁設計、修築的私家園林。半畝園因李漁而出名,弓弦胡同又因半畝園而出名。說到底,北京城裏的許多胡同,皆是因人而出名的,不管這人是胡同的主人呢,還是客人。人與事,才是胡同潛在的主題。

有關胡同的例子,就像胡同裏發生過的人與事一樣,舉不勝舉。北京城是座露天的大博物館,胡同是其最公開、最生活化的展覽品。

鐵獅子胡同屬於比較寬闊的胡同了,也有極袖珍的胡同,譬如耳朵眼兒胡同,這名稱是很形象的。還有錢市胡同,最窄的地段隻有04米,最寬處也不過08米,據說明清時是極繁華的金融市場。真讓人難以相信,銀號會開在這裏麵,至少在今天,運抄車是開不進去的。

到了20世紀,尤其是解放後,胡同紛紛改名換姓,保持原有名稱的胡同越來越少了。窨如將新街口附近的豬八寶胡同改為珠八寶胡同,大啞巴胡同改為大雅寶胡同,王寡婦胡同改為王廣福胡同,羊尾巴胡同改為小羊宜賓胡同,等等。難道真的非改不可嗎?這無異於讓老頭老太套上不合身的花衣花褲。改了之後,也許字音字義上好聽一些,但也破壞了其原有的俗俚風采。

來北京的人們最喜歡去的地方往往是那些著名的景點,而那些著名的景點多半是屬於帝王的。要想了解老北京平民的生活,胡同自然是非去不可的了。當然,一個人走街串巷也多有不便,那就乘坐一輛人力三輪,來一趟“胡同遊”吧,不消半日,舊京風俗人情便可盡收眼底。

皇城根

紫禁城周圍,被約定俗成地稱為皇城根。住在皇城根,真正是住在天子腳下了。跟皇帝做鄰居,怎也箅是一等公民吧。所以皇城根文化,是京味文化中最貴族化、因而也是最驕傲的一種。

皇城根地帶,住過的達官貴人、皇親國戚不計其數。即使今天,風流皆被雨打風吹去,你在橫七豎八的胡同裏穿行,稍不留神,就會撞見尚存的某某王府,或某某官邸。想當年,那可都是代表著皇恩浩蕩的“賜第”。皇城根的子民,似乎剔不盡骨子裏的那份優越感。

推而廣之,整個京味文化,都隱隱約約地被這份優越感籠罩著。這份優越感在清朝時愈演愈烈。因為北京劃分為內城與外城,能夠躋身內城的,是清一色的八旗子弟。而原先的漢族居民都成了拆遷戶,紛紛把家搬到外城。泱泱皇城,寸土寸金,哪怕是在邊緣地帶安營紮寨的,也肯定不無來曆。即使不是正宗的皇親國戚,也箅得上是皇帝的遠房親戚沒一點裙帶關係,怎麼可能離皇帝那麼近呢?當時皇城根的居民,稱得上是世襲貴族,沾了皇帝的光,由國家供養著,不愁吃不愁穿,於是提籠遛鳥、唱戲捧角,甚至鬥蟋蟀、養金魚……這是一群在遊戲中生活的有閑階級,靠吃祖宗的老本度日,相當於“食利戶”。

當皇權被推翻之後,樹倒猢猻散,他們也紛紛成了破落戶。隻是積習難改,仍然在懶散中保持著近乎荒誕的傲慢與偏見。

老舍的小說中有很多這樣的人物,譬如《四世同堂》裏的一位:“平日他很自傲生在北京,能說全國尊為國語的話,能拿皇帝建造的禦苑壇社作為公園,能看到珍本的書籍,能聽到最有見解的言論……”他們怎麼也忘不掉自己年久失修的老屋,那畢竟也是皇城根的建築,門前曾經車水馬龍、人來客往。其實那空空落落的拴馬石,已是現實對曆史的絕妙諷剌。老舍本人在正紅旗下出生時,八旗子弟的風尚已衰落了。

解放後,皇城根改叫黃城根了,恐怕是為了蕩滌這舊名稱裏的封建氣息。黃城根,再也不是八旗子弟的皇城根了,它進入了民主的時代。

但是皇城根的文化並未煙消雲散。直至今天,東黃(皇)城根一帶,與南河沿大街平行的地方,還遺存有一溜花鳥市場,街兩邊的店鋪頗具百枓全書風格,什麼都賣:從花鳥蟲魚,到古玩字畫,甚至撓背的木製“不求人”也擺上了台麵。其他城市的旅遊商店,賣的大都是金屬或塑料的工藝品,而這裏才是北京最典型的旅遊商品市場,能找到最有代表性的紀念品。要麼是活物,要麼是貨真價實的古董,譬如地攤上的幾枚綠鏽斑駁的銅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絕對不是贗品。走在這條博物館似的露天街道上,你能感受到八旗子弟怎麼千方百計、別出心裁地遊戲人生,有關玩的點子,他們似乎都已想盡了。你會長歎:他們哪來那麼多時間,哪來那麼多金錢,哪來那麼多閑情逸致?這肯定很讓現代人困惑。如今這條街走過的,大多是看客,而非真正的“玩主”。花鳥市場的生意,肯定遠遠不如清朝了。

西什庫本是明朝儲存宮廷禦用物資的十個庫房,至清朝則封閉了。它之所以出名,乃是因為西方利用十庫舊址建造的教堂,在義和團運動時曾遭拳民圍攻。所以說起西什庫,我們首先會想到那座頗有歐洲風格的帶鍾樓的教堂。此是一景。西什庫往北,就是西皇城根,這一帶最熱鬧的地點是廠橋。據說原屬宮城範圍的西什庫,是挖開了一段宮牆,才與廠橋相通的,頗有“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意味。老北京人把這一段叫做廠橋豁子。可見市井生活的誘惑力與穿透力之巨大,即使等級觀念的銅牆鐵壁也非堅不可摧。

東、西皇城根遙相呼應,如同兩條溫柔的臂膀,擁抱著冷血的紫禁城。

皇城根富於人情味的景觀,還有許多。東華門外,有著名的小吃一條街,尤其是夜市,燈光與爐火交相輝映,將老北京傳統的風味小吃和盤托出:灌腸、炒肝、鹵煮火燒、爆肚、杏仁茶等,熱氣騰騰、香氣撲苒。估計當時的皇帝若聞見的話,也會禁不住誘惑而微服私訪,邁著官步踱出宮牆。這樣的事情並不是沒有發生過。一牆之隔,就是民間了。

皇史宬

紫禁城西南側(南池子南口路東),紅牆圍護著一組叫做皇史宬的古建築群,“歲”字之意為所容受,也就是庫房。皇史崁是明清時期的皇家檔案館,又稱表章庫。始建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初名神禦閣,兩年後竣工,皇帝親自將其命名為皇史宼,主要用於收藏皇家擋案文獻。隆慶二年1568年)和清嘉慶一一年(1807年)均有修葺,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皇家檔案庫,距今已有460多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