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門一入深似海。這種苦悶的情緒長期折磨著清髙的詩人,使其常有窒息之感。當然,納蘭性德是懂禮貌的,不好意思像陶淵明那樣罷官,掛冠而去。但折腰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李白早就說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納蘭性德也是愁眉苦臉的。他去大覺寺燒香拜佛時吟詠道:“蝴蝶乍從簾影度,櫻桃半是鳥銜殘,此時相對一忘言。”真正的鳥兒,是無法在籠子裏頤養天年的。納蘭性德的靈魂,難以忍受紫禁城裏的“無期徒刑”,終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因病辭世,年僅31歲。
納蘭性德死後,至今仍有著眾多的崇拜者。在舊社會,字字珠磯的《納蘭詞》被公子哥兒、富家小姐爭相傳抄。自從進入網絡時代,他的亡靈非但不顯得落伍,反而搭上了快車:隻需輕輕點擊一下,就能打開一個叫“淥水亭”的網頁一那是屬於納蘭性德的“空中花園”。想不到新人類們會對這個古典的詩人感興趣。有些網蟲認為:17世紀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他住過的紫禁城尚存),又是納蘭性德的(有淥水亭為證)。
內聯升
其實仔細分析內聯升的店名,就不奇怪了。“內”指“大內”,呼皇宮;“聯升”,取“連升三級”的意思。內聯升確實是靠那些熱衷於走仕途的人發大財的。誰不圖個吉利呀?誰不想升官發達呀?他們更容易領會一種商品的名稱裏所隱含的吉祥與祝福,從而大把地掏錢,使得內聯升生產的朝靴行情看漲,賣到了幾十兩白銀一雙。鞋店的創始人叫趙廷,他原本就是個皮匠,很早即意識到“官商”一詞的厲害,於是找到京城達官丁大將軍為靠山,籌集白銀一萬兩,於鹹豐三年《1853年)正式開店,並且匠心獨運地取“內聯升”為字號。店名自然取得好,但更主要的是大掌櫃的經營有方。據蔣寒中先生透露:“趙廷密藏一本履中備載,專記王公貴族和知名的京官、外省大吏的靴鞋尺寸、樣式和特殊腳形。那時各地進京的舉子為巴結在京為官的恩師,或窮京官為謀得外放的肥缺,常常到內聯升打聽上司、恩師的足下之需,花重金為上司、恩師定製幾雙朝靴送去,表示善體上情一連上司穿多大尺寸的鞋都知道,自然是心腹之人,從而博得青睞和賞識,飛黃騰達。為此,內聯升生產的朝靴身價倍增……”像股票一樣飛速漲上去了。可即使是天價,也有人買呀,這畢竟關係到仕途的升遷。穿著龍靴的末代皇帝於1911年退下曆史舞台,內聯升的主打產品不再是官靴了,而是改為民用的豐116呢麵千層底鞋和緞子麵千層底鞋。可在運用髙檔材料方麵卻一點也不含糊:用從美國進口的禮服呢做鞋麵,用日本的亞細亞牌漂白布做千層底包邊,連納底時都選用溫州出產的上等麻繩。“錐鋌要細,勒得要緊,針碼要勻,拉力要大,每平方寸要納146針。納好的鞋底要放到80“0~10010的熱水中煮,然後用棉被包嚴熱悶,悶軟後再用木錘錘平、整型、曬幹,這樣就使幾十層布和十幾層袼褙組成的鞋底變成一個整體,穿著柔軟舒適、吸汗、不走樣、不起毛。”(著名學者蔣寒中語》由此可見,老字號之所以成為老字號,名牌之所以成為名牌,肯定是有原因的。而更值得現代企業學習的是那種一絲不苟的精神。要想蠃得大眾的口碑,光靠花錢做廣告可不行。比黃金地段更重要、比打折或有獎促銷更靈驗的,還是產品的質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