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1 / 3)

第十八章

北京的古塔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北海白塔,它不顯山不露水地在一些重要場合擔當起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白塔比較值得一提的共有四座,除北海白塔外,還有阜內大街的白塔、黃寺清淨化城塔院白塔金頂,以及西郊玉泉山北峰的妙髙塔。

中原地區以及南方流行的佛塔式樣,大多為樓閣式、亭閣式或密簷式。而這種覆缽狀的喇嘛塔卻遍布北京,僅現存的就有百餘處。譬如大覺寺的性音和尚塔、潭柘寺的舍利塔,都堪稱代表。這恐怕跟北方少數民族屢次定都北京有關。元朝把在蒙藏地區廣泛傳播的喇嘛教奉為國教,喇嘛塔自然也就很容易在北京地區紮根並且繁衍了。清朝同樣很重視藏傳佛教,東黃寺、西黃寺(合稱黃寺)是清初極有名的喇嘛廟。西黃寺係為迎接西藏黃教領袖達賴五世於1652年進京朝見順治皇帝所建,故又名達賴廟,從此西藏來京官員和喇嘛都喜歡住在這裏,相當於西藏駐京辦事處了。有清二百多年在京都修建的喇嘛塔,一點不比元朝少。譬如前麵所說的北海白塔,即是順治年間的創舉。北海在清代屬皇家禁苑,順治皇帝特意把喇嘛塔蓋在了自己的後花園裏。但這種充滿異域情調的宗教建築(中國喇嘛塔的造型係由尼泊爾傳入)出現在北海,一點也不顯得突兀,反而多多少少有某種紀念意味,北海早在元朝時就是忽必烈的宮寢,而忽必烈曾親自下令在遼永安寺遺址建造了大白塔。北海的白塔,是在模仿前者的王者之氣,抑或是渴望恢複元大都的輝煌?甚至連北海塔下新建的寺院,也一樣叫氷安塔。清代的這座白塔,仿佛元代那座白塔的另一個化身,不僅是宗教精神方麵的因襲,而且象征著文治武功的重振。

北京的塔,並非隻有喇嘛塔一種。同樣是在元代,也建造過其他式樣的佛塔,今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西南側磚塔胡同的那座元萬鬆老人塔可以為證,那是座七級密簷式青灰色八角形磚塔。昌平縣北部銀山的原古延聖寺基址附近,有七座金、元時代的舍利塔,也都是密簷式磚石結構。當地還流傳著“銀山佛塔數不清”的說法,因為除了這五座金塔、兩座元塔外,山巔坡穀還散布著大小數十座佛塔,大都是明塔、清塔,其中有喇嘛塔,也有樓閣式磚塔。可見自元代以後,已非喇嘛塔的一統天下。“銀山鐵壁”是燕京八景之一,其曆朝積累的塔林令遊客嗟歎。時光流逝,而寶塔長存。

郊通州北城的通惠河畔,有一燃燈佛舍利塔,算是塔中的老人了。傳說係南北朝北周宇文氏創建,中經唐尉遲敬德維修。近年來經考古鑒定發現,那其實是座遼塔。凊康熙十八年(1679年)曾被震圮,隻剩下基哩。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原基座上修複了塔身與頂,為磚木結構,密簷實心,八角形,共13層,高約48米,圍足44米。乾隆皇帝下;工南歸來,坐在運河的龍舟上,發現此塔的影子居然能倒映在相隔數百米的運河水麵上,無比驚歎,寫下了“郡城塔影落波尖”的詩句。

京金代以前的古塔,有的倒塌了,有的被拆毀了,已所剩無幾。崇文門外原有一座建於金大定年間的彌陀塔,明景泰二年(1451年)更名為法藏寺塔。這座高十丈、共七層的空心塔,可供遊客順著樓梯攀爬。站在頂層,可以直視無礙地望見香山。可惜堅守到20世紀60年代末,這座苟延殘喘的古塔還是被拆除了,因其岌岌可危,布滿裂痕,而且像比薩斜塔一樣站不直了。房山雲居寺令人欽敬之處,不僅在於它珍藏著曆時千餘年的隋唐石刻經,還在於其擁有北塔,在這座八角筍形的唐代舍利塔四角,又各有小唐塔一座,分別建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太極元年門10年、712年),和唐玄宗開元十年、十五年(722年、727年)。撫摸著冰涼的磚塔,令人有夢回唐朝之感。它是有福的,居然像唐詩一樣流傳下來了,它戰勝了時間!與北塔相對,原來還有一座南塔,係建於遼代天慶七年(1117年)的壓經塔。隻是北塔尚存,南塔卻不幸地毀於劫亂。

建築學家梁思成是很反對對古塔的破壞的。西長安街上,原有金代慶壽寺雙塔,非常漂亮,可惜解放後擴路時還是將其拆除了。梁思成對此感到無比痛心:“對北京這個曆史留下來的傑作,我們不能輕舉妄動,它是封建社會的精華,它完整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像龍須溝這樣的地區當然必須改造,但是比如像西長安街上金代慶壽寺雙塔,為什麼一定要把它拆掉?為什麼不能把它保留下來作為一個街心小綠地看一看?”雙塔的消失,在他心中就如同老北京的兩根肋骨被抽掉了。

如今的北京,還剩下多少座古塔呢?還剩下多少根老骨頭呢?林語堂認為在中國所有的寺廟建築群中,寶塔是至關重要的部分:“事實上,最古老的寺廟惟一保存下來的部分通常就是寶塔。它就像一個花瓶,孤零零矗立在那裏,完全依賴線條與形態的安排來體現其造型之美。在西方城市中,教堂的尖頂為人們提供了陸上標誌;在中國的風景中,寶塔起著與之異曲同工的作用。”也虧他能想得出來,把寶塔比喻為東方的花瓶。隻是這花瓶的存在並不是插花之用,而是為了供奉聖徒的遺骨,抑或收藏佛經(通常壓在塔基的地宮之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與西方教堂的尖頂具有同樣的神聖性與號召力。“塔是中國風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是一種高閣式建築,底寬頂窄,但與閣不同的是,它不用於居處,而用於表現佛學思想。”當然,外來的佛教思想有時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傳統宗教的影響,因而產生了那種經過變形與修飾的樓閣式佛塔或密楣式佛塔,有著純屬裝飾性的不透光的窗戶,懸掛在翹簷下的風鈴,圓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等多種形狀。林語堂覺得這種類型的佛塔有兩個絕好的代表:北京西北角位於郊區的五塔寺和西山附近的碧雲寺,尤其後者,“是同類建築中最為完美的”,共13層高,登上塔頂便可遠眺北京城。

在林語堂眼中,北京的塔要麼像東方的花瓶,要麼像西洋的酒瓶。總之,這種宗教建築帶有器皿的性質,是一種被放大了的富於審美趣味的器皿,一種神聖的儀仗。

太監

說起太監,人們就會想到魏忠賢、李蓮英這些反麵人物,紫禁城使他們出名了,至今仍臭名遠揚。其實太監本身也是不幸的,是封建時代的犧牲品,帝王們陰暗的心理導致了太監生理上的殘缺。說到底,這一群群畸形的男人出現,還是為了滿足宮廷的需要,道貌岸然的皇帝才是摧殘人性的真正的劊子手。某些宦官受到器重後,便小人得勢般地忘乎所以了,其實他們爬升的地位再高,仍然是皇帝的耳目和家奴。大多數太監卻最能體會到伴君如伴虎的恐怖,稍有不慎,必將受皮肉之苦,而且極可能丟掉卿卿性命。罾如慈禧雖然捧紅了一個李蓮英,但是她勒令杖斃的太監,也是個很大的數目。在她老人家眼中,太監的性命不見得比腳下的螞蟻重要多少。

明清兩代,太監的數量及影響不亞於漢唐,尤其在明朝,達到一萬人,另有九千名宮女。如此看來,紫禁城簡直相當於一座小城鎮的人口了,為侍候一位皇帝,居然要動用如此巨大的人力。換句話說,一個男人當皇帝了,就要剝奪一萬個男人做男人的資格,皇帝夠自私的。即使出了魏忠賢之流禍亂天下的宦官,也是皇帝活該,他本人首先負有不可推卸的罪責,誰叫他倚仗太監為臂膀的?清朝汲取前明的教訓,對宦官的勢力加以壓製,再沒有哪位太監執掌過兵權,基本上不讓太監幹預政治。嘉慶以前,太監的人數還多一點,以後逐漸減少,大致保持在兩千人左右(包括圓明園、升平署等處的)。到了晚清,宮內及外圍各處的太監加起來也隻有一千五多人。太監少了,活卻沒少,每年入宮擔任雜役的“蘇拉”有近萬人次,改為請臨時工了。這倒是明智的,反正太監也幹不了太多的粗活,不過就是看看門、打打更、做做飯、打掃打掃衛生。

明朝皇帝重用太監。永樂年間設立的皇家特務機構東廠,就交由宦官掌管,皇上倒也夠放心的。成化十三年《1477年),又增設規模更大的西廠,由大太監汪直直接控製。太監成了特務頭子。人們所說的“明朝三大害”,即指廠、衛(錦衣衛)與宦官。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劉瑾居然控製了朝政,利用東西廠監控文武大臣,京城一片白色恐怖。若幹年後,東西廠交到了魏忠賢手中,有過之而無不及。魏忠賢本是個廚師,因為會給熹宗做飯,討得了歡心。後來又跟熹宗的奶媽客氐相勾結,遂青雲直上,權勢日熾,居然敢以“九千歲”自居。他的權力大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僅天啟三年《1623年)他就假傳聖旨,先後害死了選侍趙氐、張裕妃、馮貴人等數位嬪妃,甚至對張皇後也暗下過毒手。他甚至將元代建造的香山碧雲寺選為墳址,大興土木。明亡以後,有大臣驚歎於這位前朝太監墳墓的建築規模,向康熙反映:“臣過香山碧雲寺,見魏忠賢所營墳墓:碑石崢嶸、隧道深悶。翁仲簪朝冠而環列,羊虎接駝馬以森羅。製作規模,仿佛陵寢。”其棄華程度居然能與帝王陵抗衡,可見魏忠賢獨攪大權時的赫赫地位。隻是魏忠賢再無福躺進自掘的華麗墳墓裏,下一位皇帝(崇禎)上台後,立即將其逐出朝廷,他在流放的途中上吊自殺,死後仍被五馬分屍,並梟首示眾。給自己預留了尊貴的陵園的人,居然連一具完整的屍體都未能保全。

清代的大太監安德海,雖受慈禧寵愛而權傾一時,同樣也不得善終。他倚仗太後撐腰,竟敢得罪恭親王。恭親王密令山東巡撫丁寶楨以“違製出宮”的罪名,將巡行到其轄區內的安公公就地正法一先斬後奏,令慈禧太後也無可奈何。

他的繼任李蓮英就學聰明了,在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間耍兩麵派,左右逢源,一一直做到了大總管。他本是梳頭房太監,因為會給慈禧設計發型而備受青睞,最後成了紫禁城的大管家。按道理,太監的最髙官階是四品宮殿監督領侍,李蓮英卻被破格提拔為二品大總管,算是破了先帝們的規矩,可見他深受慈禧太後之器重。史料裏有記載: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月初一日,上交黃單,奉朱筆,儲秀宮三品花翎總管李蓮英,賞加二品“頂戴”。李蓮英懂得見好就收的道理,年紀大了,就向慈禧太後告退,要出宮養老。太後見挽留不住,就把中南海的花房賜給他做別墅。其實這時候李蓮英已撈了不少黑錢,可以逍遙自在地當市井的富翁了。辛亥革命爆發前夕,他安然地病死在家中,而對身後的罵名,他已不需計較了。

1924年,末代的小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樹倒猢猻散,太監們也淪落民間,各找各的出路。皇帝都被推翻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太監從此便在中國消失了。

參觀故宮,可以發現各宮門附近都有一排排小屋,陪襯著皇氣逼人的三大殿。導遊會講解:那些小屋就是太監們住的地方。

太廟

與天地神聖的社稷壇相比,太廟的人間煙火味恐怕更濃一些。它是皇帝的家廟,裏麵供奉著皇族祖先的牌位。然而皇家的祠堂蓋得可棄華了,比民間的廟宇更顯尊貴。明清兩代,皇帝的家譜或許並沒有多厚,卻是跟中國近六百年來的曆史混淆在一起的。在紫禁城裏住過的皇帝,前前後後共有24位(沒算上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作為舊中國的“首席執行官”,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這個國家的盛衰興亡。

太廟與皇帝們的“家務事”密切相關。皇帝從登基開圓太廟大殿東庚殿,始,直到結婚生子,以及出征或凱旋,每逢此類大事,都要親自出馬,去太廟祭祀列祖列宗。既是盡一盡孝道,又在請求九泉之下的祖先保佑,希望這個天字第一號的大家族越來越興旺。

希望終歸隻是希望。皇帝家的香火,最後還是斷了。自從末代皇帝溥儀被趕下台,太廟頓時變得蕭條了。那裏麵記載著封建時代的風燭殘年。

正如社稷壇被辟作中央公園,太廟也不再是皇帝家的“自留地”了。若幹年後它改換了門庭,成為勞動人民文化宮。在天安門東側,同樣開鑿出一道大門(和中山公園大門左右對稱)。門牌上“勞動人民文化宮”這七個字,是新中國的領袖毛澤東題寫的,龍飛鳳舞。據說這一設想,也是布衣出身的毛澤東的點子。勞動人民當家做主了,自然有權利將皇帝的家廟改造為自己的樂園,這真正是一種翻身的感覺。

20世紀90年代,勞動人民文化宮經常舉辦特價書市,往往以很便宜的價格、很少的錢,就能買回一大捆打折處理的舊書。帝製早已過期作廢,皇帝早已一錢不值。不知末代皇帝離開紫禁城之前,是否舉行過拍賣會,將王冠、權杖、龍袍、龍椅及宮中的其他器物全抖落出來,擺在地攤上降價處理,揮淚大甩賣?

前幾年,張藝謀執導的歌劇《圖蘭朵》就是在太廟演出的。門票頗昂貴。這老謀子,真會選地方!

太廟的往事,曾出現在林語堂筆下:“在中國社會,祖先崇拜在生活中曆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坐落在皇城東南角的皇室祖廟一太廟也就顯得十分重要。一年中每個季節的頭一天都要供奉牛羊來祭祀先帝的靈魂。按照古代趕廟的習俗,每當做出影響皇族前途命運的決策時,都要在此向死去的亡靈一一通告。與普通人家的祖廟不同,皇家太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殿堂被分成各個祭室,每個祭室供奉一位皇帝,而且為每位皇帝和他的後妃設有禦位。皇帝禦位置於中央,兩側是皇後的禦位。例如,康熙有四位皇後,便另設有四個禦位;乾隆有兩後,鹹豐有三後,可憐的光緒隻有一位皇後。庭院裏有古老的鬆柏,許多烏鴉棲聚在上麵。這些鳥憑經驗已經知胃這個場所是禁止射獵的,在中國其他地位的許多祭祀場所也是如此。”看來在太廟裏,先帝的靈魂同樣需要私密空間,不僅各居一室,麵積還很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