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不見使人愁(後記)?(1 / 3)

西山不見使人愁(後記)

原先在北京城裏,似乎隻要稍稍踮一踮腳,就可以看見遠處的西山。楊東平在《城市季風》

一書中描繪道:“這是一座水平展開的城市。景山和白塔、城牆和城樓構成了城市的天際輪

廓線。在城內各處,由東向西的開闊的視野走廊,使如畫的西山盡收眼底。”行走在鬧市,

手搭涼篷,眯縫起眼睛(並不需要借助望遠鏡呀什麼的),起伏的西山就會像屏風上的木刻圖

案一樣浮現——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今天的我們絕對不相信會擁有這樣的眼福。是的,北京

的變化最可以用“滄桑”一詞來形容,那推門見山的景像已如海市蜃樓般虛幻,目之所及盡

為鋼筋水泥的人工建築。楊東平也不得不承認良辰美景之短促:“北京古都風貌消失的程度

和北京市的建設速度恰成正比。當城市的天際輪廓線終於被高樓和煙鹵取代,城市與自然環

境的和諧受到嚴重的挑戰。”

景山、白塔呀什麼的再也算不上一覽無餘的至高點,而今有著比之高若幹倍的賓館商廈(譬

如朝陽門外的京廣中心)。至於一望無際的城牆和城樓,早已經夷為平地,屬於被刪節的內

容。那我們能看見的是什麼?除了高樓還是高樓。現代化的高樓太多,把古典的西山給擋住

了——料西山同樣也看不見你我。市民的視線怎麼突圍也無法回歸自然之中,所以變舉頭為

低頭,看人工培植的綠池——聊勝於無吧。

但在過去的時代,北京人確實不勞遠足即可看見西山。崇文門外原有一座始建於金代的法藏

寺塔,共七層,高十丈,八麵有窗,是南城居民重陽登高的佳選——北城的居民一般去爬阜

成門真覺寺的五塔金剛寶座台。在城東南的寶塔上,作西北望,最遠“可見西山起伏的山巒

,橫臥在碧空白雲之間”(陳德光語)。這是一個大對角呀!讓視線橫跨整座北京城,居然還

能與郊野之外的西山會合。別說看了,想一想都覺得有福。隻是如今,這是讓人想也不敢想

的事情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梁思成為反對拆除牌樓的行動,特意給周恩來總理寫信,以帝王廟前景德

街牌樓為例,詳細描述了每逢夕陽西下,西山的峰巒透過牌樓和阜成門城樓所融彙而成的絕

妙好景。可見那時候,走在牌樓下麵,不用出城門即能眺望到西山的遠景。現在,不僅牌樓

、城樓沒了,視野中的遠山也沒了。當然,西山並沒有消失,隻不過顯得更遠了。簡直與我

們的市井生活毫無關係。

曆代北京人對西山皆有深厚的感情。在我眼中,蓬鬆的西山是北京做夢的枕頭。一座古都頭

枕著西山做了千百年的夢。還是林語堂說得好:“一個城市即使尚未臻於完美,人們也依舊

會喜歡它,還要留戀其旁的山巒,河流。即使人們很少去遊覽,有關那些勝地的古老故事也

會使整個城市充滿活力。北京城距西山十至十五裏,西山越往遠處越顯高峻,上有數百年的

古廟,從汨汨山泉中流出的清澈溪水,一直流淌進城中的太液池。香山狩獵公園占地麵積廣

大,其中還建有許多富家別墅。如今要到此處,從西直門乘車隻需半小時。玉泉山上用白色

大理石建成的白塔,在陽光下燦爛奪目。頤和園中的萬壽山也總是遙遙相對,依稀可見。北

京城內的小溪都源於西邊山中……”聽他這麼一說,西山又像飽滿的乳房了,以甜美的汁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