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不見使人愁(後記)?(2 / 3)

哺育著山腳下的城市與居民。

然而我們離西山仿佛越來越遠了。臨窗憑欄,再也看不見日落西山的壯烈場麵。隻能欣賞到

樓群間的落日與弦月。西山不見使人愁。

究其原因,估計有兩種。主要是因為城市長高了、變胖了,像個躺著的胖子,視線被臃腫的

肚皮給擋住了,這是類似於一葉蔽目不識泰山的悲哀。城市的天際輪廓線因之而變得複雜且

壓抑。在密不透風的水泥叢林裏,說到底我們都是些井底之蛙。老舍曾指明舊日北平的好處

在於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築,而在建築的周圍都有空

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第一個城樓,第一個牌樓,都可以從老遠就看見。況在街上還

可以看見北山與西山呢!”遺憾的是現在的北京很少有空兒了。擁擠不堪。還有一個原因也

不可忽略:環境汙染造成的空氣質量差,懸浮顆粒增多,二氧化碳濃度超標……僅據上世紀

八十年代的統計結果,全年的煙霧日由五十年代的60天上升為150天左右。更別提愈演愈烈

沙塵暴了——最厲害的時候可視率隻有幾百米。再這麼發展下去,就差伸手不見五指了。北

京的天空越來越缺乏透明度,城市的瞳仁逐漸變得混濁、布滿雲翳,所以城裏人不僅看不見

西山,許多更親近的景物都顯得模糊。

林語堂當年說人們站在西山臥佛寺或碧雲寺,就得以鳥瞰輝煌的城市:五裏長厚重的灰牆清

晰可見,若在晴天,遠處門樓看起來如同灰色大斑點,驚人的大片綠色呈現於閃爍的金黃色

殿脊間——那就是遠處的太液池(北海和中南海)……我前些天特意爬上了香山的“鬼見愁”

(頂峰),俯瞰北京城——就像擱在蒸屜裏的一盤餃子,被濃重的煙霧所籠罩。我差點懷疑:

霧氣中究竟有餃子沒有?在我的視野裏,北京城也變得子虛烏有了。

在城裏,看不見西山。在香山,同樣也看不清北京。

林語堂在《京華煙雲》裏歌頌過北京那如同明鏡高懸的天空:“……城外環繞著清澈的玉泉

河,遠處有紫色的西山聳立於雲端。天空的顏色也功勞不小。天空若不是那麼晶瑩深藍,玉

河的水就不會那麼清澈翠綠,西山的山腰就不會有那麼濃豔的淡紫。”可惜這快要成為過時

的讚美。我們總有一天會明白:保護天空、保護自然,和保護文物同樣重要。說到底,我

們是在保護自己的眼睛和心靈。是該把蒙滿灰塵的眼鏡取下來,好好擦一擦了——為了能夠

看得更遠些,更清晰些。

當然,有些景物是再也看不見了,而不僅僅是被擋住了(像遠處的西山那樣)。譬如林語堂曾

在西山一側鳥瞰的厚重的灰城牆,就已成為太虛幻境。即使站得更高,或站得更近,也看不

見老北京的城牆和城門——這與我們的視力無關。

北京原本有三重城牆:中央是宮城(紫禁城),第二層是皇城,第三層是京城——分為內城、

外城(即南城)。至於遠方拱衛的長城,隻能算編外了:三重門之外的“城外城”。裏應外合

的三道城牆,如今隻剩下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另外兩道先後被拆除。最外層的京城雖然是解

放後消失的,中間的那道皇城的夭折則要早得多。幾乎可以是伴隨著二十世紀的抵臨而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