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在“文革”期間曾遭受楸鬥,據說他當時胸前掛著一塊黑板,上麵用白字寫著打了一個大X的“反動學術權威梁思成”,踉踉蹌蹌地遊行。但他作為二十世紀中國傑出的建築學家,最終還是獲得了姍姍來遲的肯定。他的老友費正清夫人費慰梅在《梁思成與林徽因》一書結尾時記載:“梁思成於1972年1月9日逝世,終年七十歲。十四年後,在本來該是他八十五歲生日之際,清華大學舉行了對他一生事跡的紀念會。一大批同事、學生、家屬和朋友,以及一些官員參加了會。麵對差不多七百名參加者,約有四十人致詞頌揚他的人格和成就。這些頌詞都刊載在清華大學出版社於19秘年出版的題為《梁思成八十五周年誕辰紀念文集》的白皮書中。
梁思成出身名門,他是梁啟超之子。但他又是北京之子,北京忠實的兒子。他雖然對中西建築文化了如指掌一並且曾經留學美國,但他在北京,一直喜歡住在老式的四合院裏。靠近東城牆的北總布胡同三號的一座四合院,就是他和林徽因三十年代的舊居。4已不複存在的老城牆。當年梁思成還夢想退休後在城牆上散步呢。
林徽因原是新月派詩人,後受夫君影響,在建築學方麵也有造詣。她參加過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以及國徽的設計。1948年,女學生林洙是梁家的小客人,林徽因經常給她講北京城的規劃,談建築,培養了她對建築的興趣。林洙一直記得林徽因特意問她看了哪些北京的古建築,最喜歡哪幾處,她回答最喜歡天壇和太廟,因為天壇經過長長的神道到達仰視晴空的潔白的圜丘,真正給人以通向天堂的感覺;太廟門內的大片古鬆是那麼寧靜肅穆……說來也巧,林徽因病逝七年後,林洙成為梁思成晚年生活的最後伴侶。她一直認為廣林徽因先生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生活的領路人。”
林徽因是1955年離開梁思成也離幵這個世界的。用美國學者史景遷的話說:“在寒風凜冽的北京,在最後一堵龐大城牆頹然倒塌之時死去的。”史景遷為《梁思成與林徽因》一書寫了“前言”:“我還看到,思成和徽因一道,乘火車,坐卡車,甚至駕驟車跋涉於人跡罕至的泥濘之中,直至最終我們一同攀緣在中國曆史大廈的梁架之間,感受著我們手指間那精巧的木工和觸手即得的奇跡,以及一種可能已經永遠不可複得的藝術的精微。”對於粱思成與林徽因而言,古代建築不僅是曆史大廈的梁柱,也是藝術的祭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