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什麼是禪(1 / 3)

星雲法師

今天和大家講的題目是“什麼是禪”。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來說是有問題的,因為禪不是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在世界各地,引起了知識分子和社會上層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吾人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自由的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但談禪不容易,那需要我們盡力弄清楚什麼是禪。現在我把內容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禪的曆史,禪的內容與禪的修法。

一、禪的曆史

佛陀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量數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隻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教,曾經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我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這一下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麼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麵來說,梁武帝所得的隻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禪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得不到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麵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是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居心,隻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裏,是微不足道的。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出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準許,神光遂在門外停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入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並問他:

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道: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乃告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我們一般稱達摩為中國禪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後來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慧能,其根法甚利,雖處南蠻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誌,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根據,若是見性,即得衣缽,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缽沒有傳給他。

慧能在柴房得悉此事,心想我亦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牆上。這偈語是這樣寫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知道慧能已經見性。為恐其招忌,仍著人將偈拭去。然後到柴房敲門。問道:“米熟了沒有?”

慧能回答曰:“早就熟了,隻等著篩耳。”

五祖遂又在門上敲了三下,慧能會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請他開示。

五祖傳授他《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頓然大悟。五祖遂將衣缽傳給他,並命他南行,以待時機。

五祖送到江邊說:“我操船送你。”

慧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遂到南方弘化,終成為震爍古今的六祖。

從這些曆史記載,可知禪的風格確是相當獨特的,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是得其真機。但是由於禪門宗旨,並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禪的機鋒教化,都是明心見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佛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則是建立在“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的。所以進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這一層的意義?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報,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嗎?至於今天誰才能直探禪門本源?這就要靠眾生求法的宏願和實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