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 / 3)

第八章

去婺源

上天若是讓你膩煩什麼,肯定是叫你去重複什麼,直到膩味為止。相反,他若是讓你喜愛點什麼,總是藏著掖著,給你嚐點甜頭,但決不給足。

這回,是第三次去婺源了,是不是上天的意圖?

我住下來時,牙痛得不得了,我的確有點膩煩這個碰巧牙發痛的地點了,我不知道往後的日子,怎樣來調和牙痛和這個“中國最美的農村”的關係。然而,奇怪的是,幾天後疼痛竟然好了,而且最初的那點膩煩也沒了。

在婺源的那幾天,正值下雨,很多同行的記者都站在屋簷下望著天空,不知道該抱怨什麼。其實,就我來說,我倒寧願下點小雨,不然就不像是春天。天晴,一覽無餘,沒有懸念,沒有神秘。下雨後,朦朦朧朧,猶抱琵琶,給想象留有餘地。美感是被含蓄和幻想合成出來的。

第二天去一座山嶺。車子在山道上盤旋又盤旋,大家像一些被放在搖籃裏的老孩子似的搖晃著,表情莊重地忍耐著。

可是,等到車子在江嶺停下後,車上的人全都驚訝了。路上桃樹紅綠摻半,而梨花開得正豔。在一塊盆狀山穀中,雪白的雲霧繚繞著山巔,一些白牆黛瓦的房子或棲息在山腰,或分布在穀地、層層的梯田上,是金燦燦的油菜花,一條小溪從穀底蜿蜒穿過。小雨一直下著,在風中縹緲著,製造著虛幻,製造著人們樂在其中的不真實,製造著詩意,仿佛要把眼前的一幕拉回到古老的曆史。

我們站在盆地邊緣的那個高度,鳥瞰著這個村落,因而有了整體感;然而,也由於那個高度,使我們永遠隻能成為一個局外人,一個匆匆過客。眼前的一切必將會一直存在下去,而我們用什麼來證明自己到過這裏,並被這個村落所記住呢?

在婺源,我們還到了汪口村、曉起村、江灣村、李坑,到思溪看了彩虹橋,等等,然而,你會發現你無法走近它們,即使你能進到村裏,你仍然無法走近它們的內核。

那裏一色的徽式建築,明清的遺存。那裏的街石還沉浸在古老的歲月中呢喃,用我們所不懂的話語講述著什麼。那裏有些令人感動的東西,是今人所不理解的。那裏的時光狡黠地把你引入村落的迷宮中,讓你出不來。

那裏,村裏人生了女兒,就會在自家門前栽上一棵樟樹,天天開門關門的時候,親切地看它一眼。等到那棵樟樹長到足夠大,大到能夠做一對樟木箱子時,女兒也就要出嫁了。

女兒頂著紅蓋頭或坐著花轎,或被人攙扶著,雙淚闌幹地走在前麵,那對樟木箱跟著她後麵。她聞著隻有她才嗅得出的香氣,心裏無比的踏實和安慰,那是娘家的氣息,她一生的慰藉和力量。她要帶著這種氣息來到一個陌生的家庭,灑掃庭院,洗衣做飯,相夫教子,孝敬公婆。

那裏,“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山多地少,男人多出外經商,四海為家。女人常年一人在家,守著一扇窄窄的窗戶。“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窗外,有她的怨她的恨,窗口是女人全部的世界。有的商人客死他鄉了,女人便守著那扇窗戶慢慢地變老。無怪乎,在徽州這塊土地上有那麼多的貞節牌坊。

與貞節牌坊相應的是大祠堂,那裏既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也是宗族議大事之地。平素女人和孩子是不能進入的,然而,一旦女人進入了也絕不會是好事,絕沒有好果子吃的。多半是因為她們沒盡到所謂的婦道,違背祖訓,被五花大綁押到堂前跪下,輕則杖責,重則沉塘。

如果說,眾多的貞節牌坊和祠堂使外出經商的男人感到某種實在和寬慰的話,那麼,卻被在家操勞一生的女人視為畏途。那裏有女人太多的血淚。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是從這塊土壤上產生的,又最早反過來作用於這塊土壤。

那裏,商人在外賺了錢,回到家鄉來就創辦書院,尊師重教。自宋至清,婺源縣出進士552人,曆朝仕宦2665人,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選《四庫全書》。

另外,商人們還大量地造橋,修祠,蓋房子。婺源的建築很有特色,粉牆黑瓦馬頭牆,黑白分明;磚雕木雕石雕,巧奪天工。

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很多房子在拐角處有意切去一角,來表明他們的謙讓。有一副對聯的上聯是:“讓一分,則天地不隻寬一分”,下聯不記得了。由此,徽商的儒雅之風可見一斑。正是由於具有這種謙讓的胸懷,徽商才不但具有厚重的實力,而且還具有濃鬱的文化氣息,成為與北方的晉商相毗美的中國商界的一支勁旅。

那裏,長輩都會給晚輩講給儸侒做了記號的故事。

儸侒是一種像狐狸一樣聰明的動物,它愛吃猴子。捉來猴子後就在頭上放上一片樹葉,那猴子便呆在原地一動都不敢動,直到被儸侒吃掉為止。有一隻猴子頭上的葉片被風吹掉了,它懷著解脫和十分僥幸的心理,拚命逃回了猴群。可是猴群中沒有誰敢接納它,避之如瘟疫,異常絕情地將它趕走。因為樹葉雖然給吹跑了,但儸侒在這隻猴子身上已用氣味做上了記號。猴群若是包庇了那隻猴子,就會遭受滅族之災。

這個故事長輩們是要告訴後人,要做個合群的人,不要做個孤僻的人。孤獨的人意味著需要獨立麵對和承擔世界的風險。

而我還認為,這個故事包含著濃鬱的悲劇色彩:人必須勇敢地去麵對自己的命運,哪怕是厄運,哪怕是去死,也不應該逃避。

我很喜歡這則寓言,它讓我看到了朱熹身上的那種不屈,看到詹天佑身上的那種堅定,看到徽商們走出家門後的義無反顧……

我不知道,我是否也被什麼做上了記號,若做了,又該如何去麵對?我想,逃避肯定是無濟於事的。

從景德鎮來

小時候,景德鎮給我的印象就是我們吃飯喝茶的碗。把碗翻過來看,碗底都有“景德鎮造”四個字。那時,我不但認為這碗是景德鎮造的,而且還以為碗裏的飯菜也是那裏造的。我就認為那是個非常好的地方,是一個與我們的生命聯係得非常緊的地方。

後來,我了解到中國的英語名字china,是對瓷器的稱謂,因為瓷器的產地景德鎮在昌南,即是昌江之南,而china是昌南的音譯。於是,我又知道,景德鎮這個概念從某種程度上說還是中國的象征。

這個與生命與祖國相連的地點,自然讓我肅然起敬。

過去,我去外地,多次經過那裏,沒留下什麼印象,這回,我去了景德鎮,對它有了較多的了解。

正是春雨綿綿的時節,萬物生長得極快,以至我們去時,路上的樹枝還是含苞的嫩芽,回來時,枝頭已是綠意瑩瑩了——葉片雖沒完全長大,但全舒展開來了。

我從景德鎮來,決不像從海外回來,自然不值得那麼激動,然而,在那裏我卻產生了一個神秘的感覺,仿佛我是從國外來到了遙遠的神奇的東方國度,那裏的陶瓷閃爍著古老文明的智慧。

說實話,陶瓷見得太多了,到處都有,就像呼吸離不開空氣,我們也離不開陶瓷,太平常了,平常得熟視無睹,不覺得它的存在。可是,當我來到古窯時,還是充滿著新奇感。那些陶土就像孩童們手上的泥巴一樣普通,在工匠們的手上旋轉,旋轉,竟然就有了形體,有了姿色,有了生命,甚至有了意識。

據說上天最初造人也是這樣的,用陶土捏成人形,對著它吹口氣,它便成了人。因為沒經過燒製,人身上很柔軟。泥土中的草籽便長成了人的毛發,泥土中的木根螺螄就成了人身上可笑的消化係統,泥土中的水分就成了腺體和血液,血液裏麵帶著單細胞時期就有的許許多多欲望的信息,擾得人不得安寧。

我想,關鍵的一步上蒼大概是忘了,假如把那些泥人裝進古窯,在窯裏三步以內的地方,放進馬尾鬆木柴,一把火燒它個七七四十九天,這個世界上的人就像秦始皇兵馬甬一樣,今天恐怕就安靜多了。

因為,這一來,他們就隻能擺放在上天的私人櫥櫃裏,一動不動,本分極了。

這一來,上天就會站在他的櫥櫃邊,向有眼睛的某種智能動物介紹:這種人是“景泰藍”,是寶石藍色的,漂亮得很;這種人是“三陽開泰”,三紅三黑,經過一千三百度高溫窯變來的,很難得,低一度不行,高一度也不行。窯變,懂嗎?關鍵是窯變,那是不可預知的。還有,這種人是青花,這種是粉彩,這種是釉裏紅,這種是青花玲瓏。有民窯燒的,吃農業糧;有官窯燒的,吃商品糧……

瑤裏是古徽州大道上的一個商貿重鎮,位於皖贛交界的山區,呈盆狀,東端的五股尖,主峰海拔1618米,是贛東北最高峰。那是個美麗的地方,起初叫窯裏,那裏有許多瓷窯,後來窯場紛紛遷往了水陸交通方便的景德鎮市區,那邊就隻剩下一個古村落了,到明朝改為瑤裏。最初這裏可是一個燒窯的好地方,有水有柴,不遠處的高嶺有瓷土,現在當地主要靠旅遊。

古鎮河走西東,人居南北,古鎮明清時建築沿河兩邊排開,呈現的是徽派風格,江南韻致。

我印象最深的是汪胡原始森林,在數十畝原始森林中,有648種木本植物,其中珍貴品種達23種之多,走在森林中,那些參天大樹讓你震撼,不由得使你發問,為什麼近人近畜的地方,森林保護得這麼完好?

原來,早在七百多年前這裏就立下了“伐樹殺頭”的禁令,並且還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

村裏立約不久,仿佛要檢驗它的可行性似的,一位老族長年僅8歲的幼子上山砍斷了一棵拇指般粗的小樹,為帶頭守約,老族長竟親手殺死了兒子。從此,守護山林成了一道鐵律,此山便改稱為“罪山”。有著幾千年窯史的瑤裏,愛護山林勝過生命,是因為燒窯製陶而過度采礦伐木,導致水土流失,地陷山塌,瑤裏人飽嚐到大自然的威怒和報複,瑤裏人比誰都更認識到生態的重要性。時至今日,全境封山禁漁,恪守不渝。

原始森林中有個異常壯美的天河穀,溪水咆哮而下,發出雷鳴般的聲響,衝刷淘洗出一個個圓圓的石臼,寬如瓷窯般。好像在景德鎮而不是在別的地方燒窯製陶,是那裏的先民得到了神示,是注定的一般。

說景德鎮,不得不提浮梁。白居易《琵琶行》中有詩“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然而,浮梁最可稱道的還不僅僅是茶葉,也不僅僅是清代留存下來的古縣衙,而是高嶺土。

高嶺位於浮梁縣鵝湖鎮北部,是聞名世界的製瓷黏土——高嶺土的命名地,高嶺有大量的古礦洞,淘洗設施和堆積的尾砂。

那裏有個接夫亭令我感動。礦工們在山洞中挖土,生死難料,每天黃昏時,妻子們不能上山去,隻能來到山腳這裏,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守候著下工的時候到來,接他們的滿麵塵灰的丈夫回家。後人有感於此,便在此建了間亭子,表示紀念。

瓷土因為冶煉,就有了剛性;而生命因為有了女人,便有了韌性。

千年金桂

早就想去看雙桂堂的桂花。

前幾天,同學從星子打來電話說,秀峰的桂花開得很好,快點來看看吧,晚了,怕要謝了。

他這樣說時,我就著急起來,便對他說,你一定要給我看著點,我馬上就去。到桃花源不看桃花,到秀峰不看桂花,還算到過那裏嗎?

電話掛上後,從同學的語氣中我分明看到,他扶了一下眼鏡,幾乎沒有猶豫地就起身來,在寂靜的林蔭道上響起了急促的腳步聲,為了讓我能夠一睹桂花的芳容,這位熱心的同學勢必親自到那兩棵高大的桂花樹下守護著那些花兒朵兒,唯恐她們頑皮地跳到地上來,直到我們的到來。

前天,我們去時,天一直繃著臉,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老天替我們選擇的看花的好日子。可是,當我們到達秀峰時,這種顧慮是多餘的。進了山門後,還在老遠就能聞到桂花的香味,這種很故鄉的氣息勾魂攝魄,有一種神秘的牽引的力量,讓人身不由己地徇著她所從來的方向走,就像一個人有時會順著鄉愁去到他所思念的故鄉。而這種氣息同樣也會超越氣候,帶給人的恰恰是陽光灑滿大地的感覺。甚至她也是超自然的,她把旅途給我們所製造的疲勞用芳香覆蓋了解除了。那暗香像光又像水似的在茂密的叢林間一往無前地穿行著、徜徉著、浮動著,為眼前的一切賦予了仙氣,也讓行走其間的人變得柔腸百折起來,覺得活著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聞到香味了嗎?同學見麵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他扶了一下鏡框,嘴巴便興致勃勃地咧開了。好像在說,怎麼樣,我替你看住了吧?事實上,當我們來到雙桂堂看到那兩棵桂花樹時,我一下就明白過來了,那一樹樹的花開得那樣茂盛那樣鮮活那樣緊湊,以致地上都見不到一點樹上認為是多餘的而遭遺棄的花瓣。似乎花朵永不衰敗凋零,根本用不著細心嗬護就能永葆風韻。枝丫上,這裏那裏一嘟嚕一嘟嚕花兒合抱成團地開放著,十分熱烈絢爛,但卻始終是謙遜的默默的,不像夏花那樣喧鬧,張揚,嘰嘰喳喳,甚至她們還可能因過於美麗和芬芳而感到羞澀。高大的桂樹在莊嚴的秋空下,恰似一個端莊典雅的少婦披一襲輕紗“臨風含情”地站立著。不見其人,已先聞其香;若睹其容,必不忘其美。由於她們的端麗潔美,我們反而怯於長久地細致地麵對她們,我們隻是來來回回好像是非得路過她們不可而不是借故似的,裝作偶然相遇的樣子,抓緊時機看上她們幾眼,然後趕緊扭過頭去,恢複常態。而她們正像那些擁有很高回頭率的女人所展現的氣質那樣,除了矜持、友善和難得的莞爾一笑之外,似乎不想表示什麼。

雙桂堂原是秀峰開先寺的藏經樓。說到它的來曆就不能不提到南唐中主李璟。這位以詞著稱於世的皇帝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美妙的詞句,如“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他“天性儒懦,素昧威武。”在政治上失敗是毫不足怪的,可是他“多才藝,好讀書”,“時時作為歌詩,皆出入風騷。”因而在文學藝術上卻有相當高的成就。當他還是皇太子時,他來到山南。一天,星子縣落星山上飛出一鶴,對著太子連聲叫喚。太子隨之翻越山溪,不知不覺來到一個美麗的仙境。這裏奇峰兀立,銀瀑飛奔,潭清水碧,原來這裏正是李白寫瀑布詩的地點。於是太子在此築起了讀書台,讀書台坐落在鶴鳴峰下綠樹掩映之中。現在尚可看見台前一行紫紅色砂石雕欄,這是南唐古遺存,距今已千年,是秀峰最古老的文物之一。待到李璟即位,他請來高僧紹宗,在這裏修建了一座氣勢壯觀的寺院,敕名“開先寺”。開先寺遭盡劫難.幾度興廢,清康熙皇帝改為秀峰寺,寺中先後建有亭台樓榭多處。抗戰時,這座千年古刹毀於日軍之手。至今,已修複的有李璟讀書台、雙桂堂、聰明泉等。

曆經滄桑,雙桂猶存,芳香依舊。這兩棵老桂樹為一千多年前的僧人所栽。《廬山誌》中記載:“殿前後老桂四株。”至今,四棵老桂僅剩下堂前的兩棵金桂。康熙二十八年,巡撫宋犖重修開先寺,並作《重修開先寺碑記》,其中描繪禪室老桂的詩為:“香台敞宜步,禪室靜堪戀。老桂當簷盤,美蔭周一院。”可見當年的氣象。每逢金桂怒放之時,滿樹桂子,滿山飄香。在陽光下,雙桂顯示的是金秋的富麗、華貴;在月色溶溶之夜,雙桂浴滿了月華,展現出無比靜美的香韻。在寺院鼎盛之時,可以想見,雙桂的全身還散布著不盡的宗教色彩。

除雙桂堂前的兩棵資深金桂以外,周圍也還有六七株蔚為壯觀的桂樹,有銀桂,有丹桂。現在,她們像約好了似的一齊開放著,整個秀峰都香透了肺腑,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香山。我們坐在被蘇東坡稱為廬山二絕之一的漱玉亭裏,四麵飄來的是桂香;我們來到米襄陽流連忘返的青玉峽、龍潭,水麵上浮著的是掛香;我們登上李璟的讀書台時,撲人鼻息的似乎在書香中夾帶的還是桂香。更不要說,那滿地滿壁的摩崖石刻深深淺淺的筆跡中也蓄滿了桂香;就連遠遠望去的黃岩瀑布和馬尾瀑布,我好像從它們濺起的水霧中也聞到了桂香。

忽然,天空中飄起了雨來。同學告訴我們,下雨時,桂花香氣要受些影響,因為隨著氣溫的降低,香分子變得不如在陽光下那麼活躍,抑製了香味的散發。這完全是有道理的。然而,從窗外沙沙的竹林中飄進來的還是濃鬱的桂香。後來,因為怕冷,我們索性把門窗關起來。奇怪的是,我們聞到的還是不絕如縷的桂香。她們的確是無所不在。我想,這有可能是香氣已浸透了我們的五髒六腑,浸透了我們的每根頭發每個毛孔,甚至浸透了我們的意念,所以它們已使我們達到一種不聞而香的境地。

鄱湖看鳥

好像大腦中有隻候鳥,每到此時,我都想去鄱陽湖看看那些可愛的朋友——那些白鶴,那些天鵝……,看看它們優雅的舞姿,聆聽它們生命的歡歌。

12月14日,陽光出奇的好,在這令人留戀的歲末時光,親近鄱陽湖親近候鳥,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上午11點左右,肖廷火騎著摩托在前麵帶路,他是星子縣沙湖山鄱陽湖濕地生態保護區管理處的副主任,我們從管理處所在地出發,順著楊柳津河走了十來裏路,來到北部的蚌湖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