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溫奶解疑

“我說老媽,咱冰箱裏的牛奶怎麼越喝越多啊?”

每天我放學一回家,老媽都要打開冰箱門,逼著我喝一盒牛奶。

“我每天都在往裏麵補充啊。”老媽笑著說道,“多喝點牛奶沒壞處。不過最好熱熱再喝,這大冷天的。”

“可這得什麼時候才能喝完啊!”我看著冰箱裏堆得滿滿的盒裝牛奶歎了一口氣,“這倒讓我想起一道經典數學題來―好像是說什麼牧場上的牛,吃草的速度還趕不上長草的速度。”

“讓你喝奶和讓牛吃草能是一回事嗎?”老媽顯然有些不滿。“你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小時候,想喝牛奶還喝不上呢。”

“又來了!您小時候還是上個世紀呢!”我嘻嘻嘻地笑道,“其實也差不多:牛吃了草變成奶,我喝了奶就如同是我吃了草……”

“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老媽不再理我,一把奪過牛奶盒,放進了微波爐。

“是誰要吃草啊?”這時老爸正好推門進來。

“對了老爸,我記得好像有這麼一道題啊……”我把印象中牛吃草的問題向老爸提了出來,“可具體是怎麼回事我給忘了。”

“是有這麼一道題。”老爸點點頭,“而且還是大數學家牛頓出的。”

“牛頓不是物理學家嗎?”我有點奇怪。

“人家是全才。”老爸在沙發上坐下來,開始娓娓道來。

老爸告訴我,那個題目是這樣的―

在某個地方有那麼一片美麗的牧場,當地的牧民總是有計劃地放牧。假如放牧27頭牛的話,6個星期就會把草吃光;假如放牧23頭牛的話,9個星期才會把草吃光。“問題是:假如放牧21頭牛的話,那麼幾個星期才會把草吃光?”

“這題有點毛病啊―”說老實話,這題讓我感到無從下手,所以我得拖延一下時間,“這牛的胃口有大有小,吃飯速度有快有慢;這草長得有疏有密,再生能力有強有弱―這怎麼可能算得清楚啊?”

“數學問題來自生活,但還需進行必要的簡化。”老爸耐心地解釋道,“現在我們假定:整個牧場上的草疏密得當,再生速度整齊劃一,而每頭牛每星期的吃草量也相對穩定。”

“這麼說還差不多。那麼,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我開始琢磨起來,“不但要考慮牛會吃掉牧場上原有的草,還要吃掉牧場上新長出來的草―這就好比我不但要喝光老媽原來買的牛奶,還要喝光老媽新買的牛奶。”

“不錯。”老爸同意我的思路,“所以我們必須知道,牧場上原有的草量,以及每星期新生的草量。”

“可這有點麻煩啊。”我思忖道,“就算草的長勢各處相同,那也必須先知道這牛究竟吃了多少舊草,才有可能知道會長多少新草。可就算牛吃草的速度相同,那也是動態的啊……”

“有些東西確實是動態的,但你卻可以把它們當作靜態來看。”老爸啟發道,“或者通過其他動態因素進行處理。”

“這可比較困難。”我搖搖頭,“比方說吧,這27頭牛6個星期的吃草量是27X6=162,這其中包括了牧場上原來的草,也包括了這6個星期裏新長出來的草,我可沒法把它們區分開來。”

“但根據這些條件,你還是可以推知草的生長速度的。”老爸鼓勵道,“你再好好想想。”

我開始埋頭思考起來。

“叮―”的一聲,微波爐提示牛奶已熱。老媽端出牛奶的時候,我已經把這道題考慮清楚了。

假設每頭牛每星期的吃草量為1,

27頭牛6個星期的吃草量為27X6幸162―既包括牧場上原有的草,也包括6個星期裏新長出來的草;23頭牛9個星期的吃草量為23X9=207―既包括牧場上原有的草,也包括9個星期裏新長出來的草。

既然牧場上原有的草量一定,那麼兩式之差就應該是9個星期新生草量與6個星期新生草量之差,即207-162=45。繼而可以得知,每星期新生草量為45=(9-6)=15.

那麼很顯然,牧場原有草量為162-15X6=72(或207-15X9=72),

既然每頭牛每星期的吃草量為1,而每星期新生草量為15,因此每星期的新生草量就可供15頭牛食用。題目要求放牧21頭牛,那麼就還剩下21-15=6頭牛來吃牧場的原有草量。換言之,牧場的原有草量夠6頭牛吃多久,也就是21頭牛吃完整個牧場草量的時間,即72=6=12,

所以,放牧21頭牛的話,12個星期才會把牧場上的草全部吃光。

“老爸,你說我牛不牛?”我沾沾自喜地向老爸邀功請賞,“多快啊!簡直就是溫奶解難題啊!比《三國演義》裏的溫酒斬華雄如何?”

“我說你不牛。”老爸故作認真地回答道,“你要牛,就該去吃草了!”

雙刀斷金

吃完飯我沒坐到電視機前,而是撲向了自己的電腦。

“又去遊戲?”老媽問道。

“哪裏!我得抓緊創作我的探險小說!”

“改寫探險小說了?”老爸笑道,“我記得以前你寫過科幻……”

“一個時期在一個陣地作戰!”我躊躇滿誌,打字飛快。

老爸俯過身來,看著電腦,嘴裏不禁讀出聲來:

“……我們與當地的向導商議好一筆豐厚的費用。但是這個向導很固執,非要每天付給他酬金不可。於是,我們隻好每天付給他一些錢我敏感地感覺到,老爸在我身後笑了。我馬上問道:

“這位讀者有什麼意見嗎?”

“有。”老爸認真地點點頭,“我想知道,咱們這位勇敢的少年探險家在付給向導費用的時候。支付的是美元、英鎊還是歐元?或者幹脆就是咱們的人民幣?”

“那個時於七歐元根本就沒出現呢!”我突然有點明白老爸的意思了,“您的意思是說,這些生活在原始叢林裏的原住民,恐怕對咱們的紙幣沒興趣?”

“你要是改成黃金就顯得更真實了。”

“這還不好說!”我馬上就要修改。“改成每天付給他一粒金豆子不就行了。”

“既然改了,何不改得更有意思一些。”老爸建議道,“你的主人公不會帶很多金豆子,那多不方便啊。他帶的是一根金條。在這七天裏,他每天都要付給向導一小段金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