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五官科(一)(1 / 3)

鼻衄

大黃止衄粉

[功能]瀉熱止血。

[主治]鼻衄。

[用法]掌葉大黃(北大黃)60克,研成粉,每次服3克,每天4次。5天為1療程。兒童藥量酌減。鼻衄時用消毒棉球蘸少量大黃粉鼻腔局部用藥,6小時1次。對出現惡心嘔吐者,囑用粳米粥湯送服,或裝膠囊吞服。年幼患者可用純蜂蜜調服。服藥後出現排便次數增多,每天2~3次,不影響日常生活及治療,不必處理。

[療效]治療50例,治愈(用藥3天內鼻衄停止,其他症狀減輕,以後2天內不發生鼻衄者)40例;有效(用藥5天內每天鼻衄血量及次數均比原來減少者)8例;無效(用藥5天內鼻衄血量及次數變化不大或反而加重者)2例。

[案例]王某某,男,16歲,1983年2月16日初診。5歲後鼻衄反複發作,曾有1次大量鼻出血經某醫院搶救脫險,去年發作時曾在某醫院反複用油紗布條填塞鼻腔止血。近2天來鼻衄盛發10餘次,每次血量5~10毫升,血色鮮紅,血流不止,甚至吃飯時鼻血不自覺地滴入碗中,睡眠時滴血在棉被上。五官科檢查:鼻中隔前下部易出血區粘膜充血、糜爛、破潰。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100克/升,紅細胞3×1012/升,白細胞9.5×109/升,中性粒細胞0.75,淋巴細胞0.25,血小板計數110×109/升。刻診∶鼻出血色鮮紅,大便3天未解,腹滿脹痛,平素急躁易怒,偏頭痛,喉癢,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證屬濕熱鬱蒸,燥屎交阻,木火刑金而致鼻衄。治宜釜底抽薪法。予單味生大黃粉口服,每次3克,每天4次。連服5天,腑氣通,濕熱化,逆火降,鼻衄止。繼服3個療程以鞏固療效,隨訪3年未複發。

[來源]蔣瑞金.上海中醫藥雜誌,1988(12)∶28

[按語]鼻衄是耳鼻喉科常見急症,臨床上以肺熱、胃火、肝火所致之實熱證為多見。單味大黃治鼻衄,古今文獻多有記載。本品大苦大寒,瀉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治鼻衄,實為上病下取、釜底抽薪之良法。蔣瑞金在觀察上方的療效時,按雙盲法要求設立了用安絡血片治療的對照組50例,總有效率66%,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可見大黃粉治療鼻衄的效果明顯優於安絡血。彭暾用大黃粉油紗布條填塞法及大黃浸液滴鼻法,治療鼻衄62例均治愈;徐東晨等用大黃炭粉紗條或棉片塞鼻法,治療鼻衄350例,結果治愈306例,無效44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年第11期667、673頁)。可見內服、外用大黃治鼻衄均能取得良好療效。據此,編者建議有關部門組織大樣本臨床試驗,並研製出單味大黃製劑治療鼻衄的新藥。

桑白皮湯

[功能]瀉肺熱。

[主治]鼻衄。

[用法]取桑白皮18~30克(小兒酌減),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如單純鼻衄,單味煎服即可。如係其他疾病之並發鼻衄,則在辨證方中加入桑白皮,效果亦佳。

[療效]治療10餘例,效如桴鼓。

[案例]陳某,男,8歲。年來經常鼻衄或涕中帶血,少則片刻即止,多則需用棉球填塞,或到醫院治療方止,伴見口幹喜飲。舌質紅、苔薄白,脈細數。五官科檢查為輕度鼻中隔糜爛。予每天煎服桑白皮12克,並忌食辛熱炙FDAB之品,4劑後,鼻衄止,隨訪2年未複發。

[來源]張茂信.浙江中醫雜誌,1995(7)∶308

[按語]中醫辨治鼻衄,大多責之肺熱與肝火。肺熱上蒸,逼血逆行;肝鬱化火,上幹於肺,均能導致鼻腔出血。桑白皮味甘,性寒,歸肺經。甘以固元氣之不足以補虛,寒以瀉肺竅之熱而止衄,故本品治鼻衄,不論虛火實火均可用之。若遇出血性疾病或腫瘤引起鼻衄,則應以治療原發病為主,並在辨證方中加入桑白皮。上方用法一項,由原作者來信提供。

急性咽炎

葶藶子方

[功能]清熱,利水,消腫。

[主治]急性咽炎。

[用法]取生葶藶子,去殼揚淨,15歲以下和50歲以上者每次6克,16~49歲者每次10克,每天早晚各1次,白開水送服。忌煙、酒、辛辣、腥葷。

[療效]治療240例。痊愈(咽部紅腫疼痛及體征消失,體溫正常,血液檢驗白細胞總數恢複正常)221例,好轉(咽部紅腫疼痛及體征減輕,體溫降低,白細胞數有所下降)15例,無效(治療5天,局部症狀和體征無改善,或出現並發症)4例。

[案例]劉某,男,32歲,1992年3月26日診。兩天前感冒,惡寒發熱,繼而咽喉疼痛,吞咽尤甚,有扁桃體炎史。查體溫37.8℃,咽喉紅腫,咽粘膜充血,扁桃體中等腫大,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12.4×109/升,中性粒細胞0.82,淋巴細胞0.18。診為急性咽炎。辨證為風熱襲表,邪阻咽竅。即用上方治療1天,疼痛頓減,第2天體溫正常,咽痛消失,吞咽順利,舌脈如常,白細胞8.6×109/升,中性粒細胞0.74,淋巴細胞0.23,大單核細胞0.03。

[來源]王廣見,等四川中醫,1993(6)∶50

[按語]葶藶子味辛、苦,性大寒,歸肺、膀胱經。功能瀉肺平喘,行水消腫。臨床常用於痰涎壅肺之喘咳,以及胸腹水腫、小便不利之屬於實證者。王廣見等用以治療急性咽炎,此病多由風熱犯肺而致邪毒壅滯咽喉,葶藶子辛散苦降,寒能勝熱,故能破滯開結,利水消腫,促使咽部炎症吸收。若素體陰虛,虛火上炎所致之咽炎,則非此方所宜。近年有葶藶子致過敏性休克和中毒各1例報道,應用本方需注意觀察。

咽喉炎

點地梅方

[功能]解熱毒,消腫痛。

[主治]咽喉炎(包括急性咽喉炎與慢性咽喉炎)。

[用法]點地梅30克,水煎300毫升,待溫後分早、中、晚各含服1次(即每次將煎好的湯藥飲含於口中約1分鍾咽下,直至將100毫升湯藥飲完)。服藥期間禁煙酒,忌辛辣,適寒溫,防外感,少用嗓。

[療效]治療72例,其中急性咽喉炎18例,慢性咽喉炎54例。結果:痊愈(諸症悉解,咽部紅腫刺痛消失,體溫正常)59例;顯效(咽喉部紅腫刺痛減輕過半,聲嘶、異物感、幹燥基本緩解,體溫正常)9例;無效(病情無變化)4例。

[案例]張某,男,37歲,1989年3月10日診。患慢性咽喉炎6年,反複發作。10天前因感冒誘發。刻診:咽喉幹痛、發癢、異物感,咳嗽頻作,痰少,脘悶納差。檢查:咽喉部稍充血,舌邊腮部及上唇內見有大小不等數處粘膜潰瘍。舌質紅、苔薄,脈細數。五官科會診:聲帶微紅略增厚,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診斷:慢性咽喉炎。予上方。如法服用10天後複診:諸症悉解,咽喉幹痛基本消失,舌邊及上唇僅見米粒大小之粘膜潰瘍2處,囑再服5劑。半月後,諸症消失,咽喉部不充血,聲帶及咽後壁一切正常。囑防寒護咽,鞏固療效。經2年隨訪,未再複發。

[來源]欒宏慶.新中醫,1994(10)∶49

[按語]上方的主治範圍包括急、慢性咽炎以及急、慢性喉炎4種病證,主要臨床表現為咽喉部幹燥、疼痛、刺癢、異物感、發音聲嘶,甚則咽喉部充血、水腫,伴畏寒、發熱等。點地梅為報春花科植物大紅花點地梅的全草,味苦,性寒,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全國中草藥彙編》已將咽喉炎列入本品的主治範圍。上方為江蘇揚州市喉科名老中醫季玉候三代祖傳驗方,屢用屢效,其獨特之處在於將藥液含於口中片刻,使其直接作用於病變局部,以利吸收。藥後咽喉部若有麻澀感,為服藥的最佳效應,使用上方時須向病者交待清楚。急性扁桃體炎

大黃泡服方

[功能]瀉熱解毒,涼血通腸。

[主治]急性扁桃體炎(乳蛾)。

[用法]生大黃每天9克(病情較重者可用12克),用沸水約150毫升沏泡,待不燙時頓服,間隔2小時左右泡服第2汁。留院觀察患者可再隔2小時左右泡服第3汁。不用其他藥物。

[療效]治療61例,全部治愈(體溫降至37℃以下,咽喉疼痛消失,扁桃體紅腫及其滲出物消退,咽部充血改善,血象恢複正常)。其中服藥1天後即愈者39例,其餘22例服藥1天即熱降痛減,第2天基本痊愈,隨後予桔梗4.5克、生甘草4.5克、鮮蘆根0.33米,煎湯代茶飲,以清餘邪。多數患者服藥後有一過性大便溏薄,少數患者伴有腸鳴腹痛,排便後即緩解,此外未發現其他不良反應。僅有1例1個月後重新發病,仍投上方1劑而愈。